孙 宇林荫生
(1.福建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警察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南少林武术与明代福建民间抗倭斗争关系初探
孙 宇1林荫生2
(1.福建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警察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撷取与南少林武术有密切关系的几个重要民间抗倭人物为例,来探讨南少林武术与明代福建民间抗倭斗争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南少林武术与福建民间抗倭关系非常密切:首先,作为抵御倭寇的强力武器,南少林武术在福建民间抗倭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福建民间长期的抗倭斗争促进了南少林武术形成与发展,经过抗倭斗争的洗礼,南少林武术趋于成熟。
南少林武术 福建民间 明代 抗倭
明朝沿海一带倭寇猖獗,为抗击倭寇,福建各地纷纷建寨筑堡,组织民兵、乡勇,习武练功,与凶恶的倭寇对垒,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人民战争”。事实证明,只要人民行动起来就能有效阻止倭寇的横行和沉重打击倭寇的入侵,最终取得抗倭的胜利。
福建自古就有聚族而居的习俗,而民间大兴土木,建寨筑堡始于明代抗倭时期。例如,据四库丛刊三编本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六册记载仅漳州境内:龙溪有24座土堡,漳浦有28座土堡,长泰有3座山寨,平和有3座土堡,诏安有5座土城、1座土堡,海澄有17座土堡,皆为抗倭时期所建。其中包括南少林太祖拳发源地之一的漳浦赵家堡。
土堡山寨是战争工事,而战斗人员就是那些掌握武艺的乡勇和民兵。这些土堡和乡勇在倭乱期间起了很大作用。例如明代林偕春的《兵防总论》说:“方倭奴初至时,挟浙直之余威,恣戮之荼毒于时。村落楼寨望风委弃。而埔尾独以蕞尔之土堡,抗方张之丑虏,贼虽屯聚近郊,迭攻累日竟不能下而去。……自是而后,民乃知城堡之足恃。凡数十家聚为一堡,砦垒相望,雉堞相连,每一警报,辄鼓铎喧闻,刁斗不绝。贼虽拥数万众,过其地竟不敢仰一堡而攻。则土堡足恃之,明验也。……埔尾、洋下诸堡,遂纠族人习学技击,教一为十,教十为百,少年矫健,相为羽翼,每遇贼至,提兵一呼,扬旗授甲,云合响应”。民间抗倭,为提高战斗力,出现了众多专门训练乡勇武艺的堂会(武馆),如我们下文要提到的保安堂、忠义堂、大觉堂等,亦涌现出了与南少林武术息息相关的时中和尚、李良钦、邱一崶等一大批英雄义士。
东山县是明代抗倭的前沿阵地,它不仅有官方抗倭军事基地“水寨大山”——铜山卫所,而且还有众多的乡村抗倭寨堡和训练乡勇的堂会(武馆),更重要的是有我们需要的有关南少林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通过到东山调查,发现了直接表明南少林武术与抗倭关系的“皇明”碑刻,经县博物馆陈馆长拓片辨认大致记载如下:“张氏始祖四都渐山人也,元末相居兹土,因其地之塘而名曰张塘□□□嘉靖丙辰年末倭奴入寇,我都弗宁□□□□设险以守□□□□兹垒也,方圆三百三十丈,高二丈,砌以岩石,绕以垛垣□□□□众效其力□□□□而器械必精,勇力必奋,约令必严,奸细必调,贫穷必贷□□□毋以敌至而生畏心,毋以敌退而生急心,毋以我少而生怯,毋以我众而生骄□□□□夙夜戒饬,防乎其防,使闻声而寒敌心,不战而贼破胆……嘉靖癸亥岁正月吉旦(1563)南少林时中顿首谨撰。”这是极其重要的史料,是迄今发现有关南少林最早的记载,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这则史料可以说明:(1)明代福建人民聚族而居是广泛现象,人民群众自觉抗倭,宗族组织构筑堡垒和组织乡勇民兵是民间抗倭主要方式之一。(2)抗倭期间,为保家卫国,民间武风极盛,群众广泛习武,实行军事化管理,以实战为目的,练的是克敌制胜的武艺。(3)明代福建就有南少林,且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也有“器械精,勇力奋”的南少林武术高手亲自参加抗倭斗争之中,为抗击倭寇做出了贡献,是颇为重要人物。查东山无有冠“南少林”之名的寺院,而此时名副其实的、唯一的南少林寺?——福清少林寺已废(1489前)70年以上,自非所指;而据我们所查“有南少林之誉”的仙游九座寺,正值此时被倭贼火焚,由此推断“南少林时中”应与这座南禅寺院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曾五岳、刘小龙等专家的考证结果证明了笔者的推论,时中和尚是古来寺开山祖师——明雪熙贤禅师的法裔,而古来寺源承“有南少林之誉”的仙游九座寺法脉,“戒律精严,文武同修”,天地会创始人道宗(达宗)和尚就是时中的徒弟。继而引发了南少林在与天地会有关的古来寺、长林寺、高溪庙、观音亭……等寺庙的传播,使得南少林繁衍开来,出现了“闽省处处南少林”的文化现象。
我们在东山调查另一重大收获是,当地人广泛演练的南少林武术——东山棍,其中有一套叫“吊起打”,就是当时为了抗击倭寇入侵而创造的。其中分为“过大的打”和“过小的打”,从演练者的说明中可知是专门对付倭刀用的。这套棍还有独特的练功方法,就是在倒扣于沙滩的数个大鐤(无耳大锅)上闪展腾挪进行练习。有资料记载:为抵御倭寇,铜山人民奋起自卫,组织保安堂多次设伏歼灭倭寇。又有南屿渔民摆下暗鐤阵,把鐤埋在沙滩中,倭寇上岸踩到上面,纷纷滑到,这时渔民伏兵出击,倭寇全军覆没。
由上可知,抗倭时期是南少林武术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南少林武术与民间抗倭关系非常密切。作为抵御倭寇的强力武器,南少林武术起到了致死致残致伤敌人的作用,为抗击倭寇,保家卫国作出贡献;反之,抗倭也丰富了南少林武术的内容(包括器械、套路、功法等),促进了南少林武术形成与发展。
时值倭患肆虐,沿海居民憎恨之极,他们构筑堡垒自卫,组织乡兵,成为明代沿海防御的坚强防线。例如,同安县令谭维鼎发动全县民众结社立寨,坚壁清野,训练乡兵,使之守望相助,加强防卫。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进犯金门,谭维鼎率乡兵渡海救援,后浦乡兵亦载火器渡海赴援,抵御住了倭寇来势凶猛的进犯。乡兵连战皆胜并擒阿士机、尼安哒等贼酋,余贼逃烈屿。在这种形势下同安古城李氏家族精通武艺的“南少林武术大师”李良钦亦积极训练乡勇,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抗倭斗争中。位于东孚诗山后寨后村的陡强山,其当年所建抗倭山寨“龙安寨”,至今还留有踪迹。为何称李良钦为“南少林武术大师”呢?下面通过我们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所得来分析他与南少林武术的渊源关系。
李良钦(1490-1580)是同安古城李氏家族的重要名人,是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其族人现居厦门海沧区东浮镇山边村东坂社(与新垵邻村),李氏宗祠还供奉着李良钦的灵位。我们从其族谱上看到:“良钦李公,名三,讳天赐,公机宜超越,相貌魁梧,生性秉忠,操行端严,文韬武略,武艺超群,勇猛过人,少以任侠结客,得异僧齐眉棍法,后乃加为丈二,时闽浙沿海倭寇猖獗,公率地方百姓族中弟子,组织武会,设教四方传习棍法,成为丈二棍法一代宗师。公以武会友结识洪岱柴耙公,终成至交,传为佳话。”查清乾隆时期刊本《福建通志》有他一个小传,传云:“李良钦,同安人。少任侠结客,精于剑(棍)术,娴于韬略,大猷从而学焉。嘉靖间,大猷及戚继光扫平倭寇,制胜多出其谋。大猷上其功于朝,辞不就。年九十余卒。”从以上二文可知李良钦武术学自异僧,传于俞大猷,且是民间重要抗倭人物。
李良钦是一代抗倭名将和南少林武术中兴者的俞大猷的授业恩师,俞大猷向精通“荆楚长剑”的李良钦学习了异僧所传棍术,在其文献中也有记录。据俞大猷《正气堂集》李杜撰《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功行纪》载:“(俞公大猷)始学骑射,指能知镞,辄命中。又从李良钦击荆楚长剑。法既得,良钦故批公手,公还与斗,良钦释剑,谢曰:‘公异日剑术,天下无敌者。’公既尽剑术,益悟常山蛇势,以为兵法之术起于五,犹一人之身有五体焉。”在被南少林武术奉为经典著作的《剑经》里亦有明确记载:“猷学荆楚长剑,颇得其要法……两人大门对打,他弱我用强,他强我弱让,两在高让。他先打下,我便进压,两在低让。他先提起,我便进,接连打杀。李良钦师父每每用此二步。”由此,李良钦是精通南少林武术的高手已确定无疑。
李良钦是武术大家,明代名将何良臣的《阵纪》也曾提及,他在关于拳法门派的论述中写到:“宋太祖之三十六势长拳……他如童炎甫、刘邦协、李良钦、林琰之流,各有神授,世称无敌”,但他接着慨叹说:“然皆失其传,而不能竟其奥矣。”其实,作为南少林武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宋(赵)太祖拳和李良钦所长的“荆楚长剑技”,并未如其所言失于流传,而是在八闽大地瓜瓞绵绵,薪传不衰,成为如今南少林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各有神授,世称无敌”的李良钦等人,除李良钦为俞大猷的师父外,童炎甫、刘邦协、林琰三位民间武术家都是俞大猷军中武术教师,把民间武术传于军中,俞大猷亦向他们求教过,俞大猷的武术成就与他们的倾囊相授息息相关,这在《剑经》中有明确记载。从俞大猷与几位武术大家的关系角度来说,他们也应位列南少林武术门墙之内。
前面我们从李良钦下传俞大猷的角度进行了“下撞”分析,下面我们对良钦公学自异僧来进行“上碰”分析。从李氏族谱知其“得异僧齐眉棍法,后乃加为丈二,时间闽浙沿海倭寇猖獗,公率地方百姓族中弟子,组织武会,设教四方传习棍法,成为丈二棍法一代宗师。”虽“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但族谱记载的可信度是需要结合历史事实加以分析的。初看“得异僧齐眉棍法”几字,外加其后人咬定为少林僧人所传,我们不由产生疑惑,怀疑是托名,因为当时少林棍术盛极一时,许多民间武术都附会本派棍法为僧人特别是少林僧人所传。然而这种疑惑只是暂时的,此后随着访谈的深入而随即解开。
李良钦的棍法得自“异僧”的传授,也就是说是僧人教的棍法,而“异”有“奇异”、“特别”之意,此僧特别之处在哪里呢?经分析我们认为在于:武艺高强,棍法出众,佛法高深,禅武合一,符合少林派高僧特征。名师出高徒,弟子李良钦及再传弟子俞大猷皆是武术大师,其师武艺高强自不必赘言。但为何要说其僧佛法高深呢?因为师从其僧后,李良钦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在武术上,更重要的是在信仰上!据我们访谈,其族人透露出一条极其重要的信息:自良钦后,李氏族人始尚佛家禅宗,一直延续至今。这是极其重要的改变,因为李姓自古以老子为始祖,所信仰的唯有道教。李良钦能让族人作此重大改变,首先说明其在族内有很高的地位;其次说明良钦所师为佛教禅僧情况属实,而且不是一般僧人,此僧必然佛法高深。而少林为禅宗祖庭,又以棍术闻名天下,而就在这一时期少林僧兵扬威海疆,重创倭寇,据此推理很有可能是经抗倭磨炼后的少林僧人云游到此地传禅传武;另一可能是福清少林寺刚刚废弃(1498前)不久,禅武同修的寺僧流散到此,由于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使其异于常僧;或者由于前文所提有“南少林之誉”的仙游九座寺为倭寇所毁,寺僧流散,教授良钦棍法也是极有可能的,因为有明确记载,“文(禅)武同修”的闽中寺院只有仙游九座寺,授业恩师寺院为倭所毁,良钦自然对倭寇痛恨至极,这也应是他组织乡勇奋起抗倭的直接动力之一。综上分析,无怪李氏后人众口同声:良钦公佛法与武功皆为源承少林。
通过上述“上碰下撞”法分析,李良钦的武术“上”学自禅僧,“下”传于南少林武术大师俞大猷,其棍术为典型的南派风格,外加我们采访现今南少林武术著名拳师,可以推定:李良钦公是一位南少林武术大师无疑;同时也是一位抗倭功臣,他的南少林武术为抗倭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据李良钦碑文记载,当年李良钦组织的民间抗倭力量,为保家卫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把进犯厦门沿海的倭寇赶了出去。抗倭胜利后,朝廷多次要授官给李良钦,但均被辞谢。明天启二年(公元1582年)朝廷为纪念李良钦的功勋,特赠冠带并加封“名世干城”。“名世干城”的牌匾至今还悬挂于李氏祠堂。
另据我们到厦门新垵考察,走访当地著名拳师南少林五祖鹤阳门邱大昕师傅所得资料,也佐证了李良钦与南少林武术的关系。而且又涉及到南少林武术抗倭的另一个重要的民间人物——邱一崶。通过调查访谈得知:明代在文圃山下有两个代表性的民间抗倭堂会:一是忠义堂堂主李良钦,字天赐,号三,明代著名侠客,通文韬武略,武艺超群,早年踪行天下,得“杨门武艺”,结识两位好友,一位号称“铁扫”,一位号称“柴钯”,成为至交。后又拜一位少林僧为师,传授五祖齐眉棍法,再加为丈二。受其僧教化,背弃宗姓教门——道教,接受禅宗教义,崇奉佛法,无意功名,设教四方传徒,传其棍法与俞大猷,使之成为将才。
另一堂会是新安邱氏家族为首组织的大觉堂,堂主邱一崶,明隆庆间武举人,发动地方各姓族民组成一支以南少林拳棒镖牌武装的民间乡兵队伍,奋起抗倭,众多新安邱氏族人参加漳州万松关的松江战役,涌现多位英雄烈士,其中武艺高强的邱一亮、邱玉辉还生擒倭寇立功,朝廷勒赐匾额,虽今无存,但族谱有载。
忠义堂和大觉堂交往密切,两个堂主亦是好友,所以南少林五祖拳鹤阳门宋江阵至今演练之前还要立忠义堂和大觉堂的堂号(祭拜仪式),以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继承祖上遗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少林武术和拳拳报国之心。
宋江阵据传源自宋徽宗宣和年间,因福建仙游人蔡京陷害忠良,百姓恨其为人,民间为了歌颂梁山好汉的忠义精神,在闽南产生的一种整体性武艺演练形式。南少林五祖拳传人们认为:宋江阵的本质是武装队伍,展现古时候军队编制、阵容、阵势,体现整体武功水平和测验个人武功水平和特长,在明代抗倭时是专为训练乡兵而用,明代民间以宋江阵活动保卫家园抗击倭寇。台湾学者蔡敏忠召集的研究小组,在比较分析这种群体武术的阵式以及军事训练的特性之后,认为其是抗倭时期戚继光的鸳鸯阵蜕变而来,后随着明朝郑成功时期“寓兵于农”的政策而传播到台湾民间。
经过对南少林武术与李良钦等人抗倭的关系论述可知,抗击倭寇,保家卫国,正是这一时期南少林武术在福建民间存在的社会基础;勇猛、刚健、实用的军事用途则是其存在的价值所在;南少林武术的内容(包括套路、器械、功法、阵法等)因抗倭而丰富和壮大,其文化内涵以爱国爱族主义精神和尚武精神为核心。
(1)南少林武术在明代福建民间抗倭中的作用:在明代,福建民间把南少林武术作为抗倭的重要手段,南少林武术是抗倭斗争的重要制胜因素之一,是荡倭灭寇的有力武器,在斗争中发挥着致死、致残、致伤敌人的作用,受到抗倭组织的重视,其主要功能体现在军事上。
(2)明代福建民间抗倭对南少林武术的影响:时势造英雄,福建人民的长期抗倭斗争造就了南少林武术众多代表人物,促进了南少林武术内容(包括套路、器械、功法、阵法等)的丰富和壮大,促使南少林武术广为传播,使其技术定位在勇猛、刚健、实战的坐标上,其人文精神核心定型为爱国爱族主义精神和尚武精神;经过抗倭斗争的洗礼,南少林武术趋于成熟。
[1]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四库丛刊三编.
[2]陈汝咸.(康熙)漳浦县志[M].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3]手抄本(清乾隆)九座寺开科禅师语录.
[4]徐晓望.福建通史(明清)[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5]周伟良.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语境中的福建南少林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1).
[6]周焜民.五祖门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7]泉州南少林研究会.泉州南少林研究[M].香港:华新出版社,1993.
[8]手抄本(清)古来寺赞集,正源.
[9]刘小龙.古来寺寺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10]曾五岳.天地会起源新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11]手抄本(清)同安李氏族谱.
[12]孙应龙.东山风物[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13]沈廷芳.福建通志[M].乾隆三十三年刊本.
[14]俞大猷.正气堂全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15]松田隆智.中国武术史略[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4.
[16]蔡 莉.对民俗艺阵宋江阵源流、特征及传承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7).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thern Shaolin Wushu and the Struggle of Anti-Japanese in Fujian Folk in Ming Dynasty
Sun Yu1Lin Yinsheng2
(1.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 Fujian 350108;2.Fujian Police College,Fuzhou Fujian 350007)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investigation,interview,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choosing some important figures in folk of Fujian Southern Shaolin Wushu as the object of our study,the paper research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thern Shaolin Wushu in Fujian Province and the Struggle of Anti-Japanese invaders in Ming Dynasty.The finding showed that they had close relations:firstly,Southern Shaolin Wushu played a paramount role used as the major means to fight against Japanese invaders;secondly,the struggle actually enriched,developed and examined the capability of Fujian Southern Shaolin Wushu.
Southern Shaolin Wushu Fujian folk Ming Dynasty the Struggle of Anti-Japanese invaders
G85
A
1004—5643(2010)01—0035—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8BTY001。
1.孙 宇(1974~),男,硕士。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作者简介:2.林荫生(1953~),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