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振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国古典哲学在传统武术中的体现
马 振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0)
传统武术以其特具的表现形式流行于华夏大地数千年,其深奥的哲理、精湛的技法、宽仁的伦理道德观折射出其的文化内涵和博大境界,本文从古典哲学的角度揭示了武术思想的渊源和哲学基础。
古典哲学 武术 传统
武术,国人素称“国粹”。“粹”者,乃精华之精华。武术之所以是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究其根源在于它根植于有数千年华夏历史文化的沃土之中,蕴藏着丰富深刻的东方古典哲学思想。“中国武术虽派别繁多,要知智寓有哲理之技术。”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国武术的精髓,研究中国武术的哲学思想,了解其深厚的思想渊源,把握中国武术的特征:展望未来,为促进武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继承与创新,将会起到振兴民族,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全民素质的作用。
中国武术思想的认识论,直接源于道家的本体论。所谓本体论,简单地说,就是对“宇宙万物本质的最根本的认识与说明”。主要表现在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论。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史》主编,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指出:“道家对大自然的思想与探究,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基础。”
中国武术认为“道”是武术最根本的本质特征。何为“道”,老子的解释之“道”是万物之始,又是万物之宗。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道者,万物之奥”。(《老子·六十二章》)“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老子认为这万物之本的“道”即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无极”一词即来自《老子》。王宗岳《太极拳经》开首便说:“无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又说:“虽变化万端,而理帷一贯。”指出太极拳原理是由无极而生,贯穿千变万化的,有一个“理”,也就是老子所谓的“道”。道家视“道”为万物核心,本源,亦是武术之道的核心与本源。其“道”非常玄妙,不要捉摸。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又言:“夫道有性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能,可得而不可见。”中国武术的一招一势,进退开合,闪展腾挪等,是可以传授的,但中国武术的意境、神韵,武术之道的精微与真谛,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就要求学者用直觉去领悟、体验。正如杨澄甫先生所云:“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妙也”。
“气”即是“道”的体现。庄子用“气”来表示万物的本源:“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无形之气为有形之物基础。庄子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之形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在中国武术理论中“气”占有重要的地位。“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动力与本根,是武术的精微所在。武术的各种外在形态,如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以“气论”作为武术本体的观点,多见于武术理论之中。《罗汉行动全谱》之序言,阐述了“气”的性质:“天地万物皆一气之所结而成,天地无气则阴阳息,万物无气则生机灭,养气固不重哉。而人为万物之灵,则养气尤为重。养气这道莫胜于十八罗汉与所谓罗汉短打者,诚能炼气归神。”此处所指气既是武功的本源,又是武功的对象与目的。武术先辈们各家从直觉的长期体验领悟到了武术的最高境界,感觉到本体的存在,于是采用古典哲学如道论、气论、太极论来表达。如王宗岳《十三势歌诀》有云:“气遍身躯不少滞。”“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力者纯钢。”
所谓“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通的,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不违自然,方能获得生存与发展。老子说:“人法地,地法人,天法道,道法自然。”表明天即是道,也即是自然。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此《齐物论》主张纯任自然,与天地合一。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作为武术运动对象的客体——人体自身与宇宙自然的客体,二者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因而在武术实践中必须使前者适应后者,顺乎后者,达到二者的统一与一致,方能实现武术的目的。《峨嵋十一桩》其《天地庄合诀》曰:“象天法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于心。”提示了功法的哲学思想本源是“天人合一”。“圆”与“空”的观念来自对天地自然形态特色的领悟。少林秘典《罗汉行功全谱》序言写道:“彼夫和风细雨,与雷霆而俱;长养滋培,复肃杀以为心。是天地之不能有文而武也,而人又乌可弗讲耶!且夫功行功短打,其道亦非浅鲜者,以乾坤交以离坎,既济未济,天地空位,水火相射,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悉会于行功短打之内,是又武备而兼乎之事者也。”这段文字除以天地自然现象来论证文武兼备外,更以庄子山川风雷等自然之变化作为特点,变化之根据体现在“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
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理论特点和非凡的功能构架,令世人仰慕,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它的技击功法变化万端,出神入化;其攻防招式的内涵博大精深,引人入胜。
《论剑篇》虽为一则寓言,但确实道出了中国武术史上非常重要的技击原理,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道出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因敌变化,后发制人的战略。这种思想应该说是中国武术技击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论根源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主张贵柔守雌,他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引。”又云:“天下之至柔,弛骋天下之至坚。”这里的柔、弱,老子指的是一种坚韧不露,又是一种含蓄、深沉、外柔内刚的状态。此法的目的是为了引诱对方,暴露其弱点而采取的对策,依据对方的招势采用破敌方法。“后之以发”却是“先之以至”,这便是老子所谓“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欲将废之,必固与之。”“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杨澄甫解释为“柔中寓刚,棉里针”,“如棉裹针”。王宗岳“静如山岳,动若江河。畜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极柔软然后认为是极坚刚。”李亦畲亦云:“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拔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这就是“示之以虚,开之以利”的最佳表现,亦是中国武术技击的战略原则。
中国武术的技击之法,广泛地运用了《易经》的“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一古典哲学构成了中国武术技击上的阴阳、虚实、动静、刚柔、开合、进退、攻守、收放等。王宗岳《太极拳经》指出:“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练太极的关键就在于领会阴阳动静开合等变化。《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论及“立身立足之法”时指出:“人一身位立之间,须要配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这妙,而有呆钝之嫌”。“敌来交手,便知胜败乃明阴阳之理也。”这说明了阴阳变化,要服从克敌这一根本原理。《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而取胜者谓之神。”以武术攻守之道而言,关键是要掌握阴阳变化的主动性。
在长期的武术实践中,人们体会到以人的躯体为对象的武术,必须把人的精神(心、意)置于重要地位。形神统一观,在上古时便产生了。《黄帝内经》已从形神统一来认识人的健康:“上古之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形神统一始终贯穿于整个武术理论体系之中。在武术功法理论中,强调心意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王宗岳在论述太极之要素心、气、身说:“以心引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先在心,后在身。……“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体。”认为心、意作用居于首要地位。杨澄甫先生在阐述“用意不用力”的道理时指出:“意之所至,气即所焉……则得其内劲。”
中国武术从它诞生起,就有着浓厚的道德色彩,特别是儒家的道德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中国武术大量的文献均显示出“仁义”精神为核心的武德伦理思想。少林宗派《拳经拳法备要》:“道勿乱传。百般砥砺始能成,费尽精神用尽心。卫国保身方可用,操强逆理莫欺人。贤良秘授纡危国,邪妄休传害众生。大道等闲若轻授,须防九族尽遭邪。”《短打十戒》亦强调“强横不义者不传,强横则为乱,无义则负恩”。即使是不同的武术流派,武术的“仁义”思想对授徒择人均有严格规定。苌家拳《初学条目》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下人君子。学拳以涵养为本,浍间要平心气和,喜气迎人。学拳宜作大事情,不可持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这些规定对授徒的德行要求是十分正确的,且各门派均是如此。由此,中国武术的“仁义”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善良、诚朴、热爱和平的美德。
综上所述,中国武术不仅集华夏优秀文化精髓于一身,更是在实践中秉承了先辈的铮铮傲骨,雄居世界武术之林,亦为后人习艺授业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在继承的同时,要限其精华,除其糟粕,古为今用,博取众家之长,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在不失其风格的前提下,研理揣磨,以扬光大,让先辈们在冥冥之中得以安息。同时,我们还应让中国武术这一凝聚着中华文化独特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1]唐 豪.王宗岳太极拳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孙通海,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功要言[J].精武,2009(10).
[5]赵幼斌.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J].武当,2005(6).
On the Embodi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Ma Zhen
(P.E.Dept.of Anhui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Wushu Anhui 241000)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with its special performing forms is popular in China thousands years,it has profound philosophy,excellent skills and tolerant morality,can reflect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great ambit.The paper shows the thinking origin a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Wushu from the view of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
classical philosophy Wushu traditional
G85
A
1004—5643(2010)01—0027—02
马 振(1983~),男,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