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翻译与武术术语翻译

2010-08-15 00:50杜亚芳
武术研究 2010年1期
关键词:术语武术文化

杜亚芳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零翻译与武术术语翻译

杜亚芳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中国武术起源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它蕴含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当前,武术已经传播到世界其它国家的许多地方,并成为外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零翻译体现了在新的文化交流语境下文化交融的特征与趋势。因此,零翻译理论对于武术术语翻译,尤其是其中的文化空缺词翻译有着指导意义。

零翻译武术术语文化空缺词

1 零翻译简介

邱懋如教授在《可译性及零翻译》一文中提出有必要引进“零翻译”的概念,即所谓“零翻译”就是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1)源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2)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文的词语[1]。这一说法引起了百家争鸣,如刘明东的《零翻译漫谈》、赵明等的《关于零翻译的若干问题探讨》、罗国清的《零翻译概念辨证》等。虽然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但仍然存在零翻译概念的外延不明确、层次不清楚的问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零翻译不是不译,而是承认翻译是可能的、确认两种语言间存在可译性的前提下的必不可少的翻译手段之一。

张治英等认为[2],零翻译的译者把源语文字带到译文中,又带着读者进入源语语言文字中,读者把自己在译文中原有的背景知识理解带到以源语语言文字呈现的零翻译中,并转换自己的文化身份以源语语言文化认知、理解零翻译,这个零翻译的翻译过程中充满了两种语言文化间译者、读者的转换、解释、理解的行为。赵明等认为[3],零翻译承认译者在翻译中的积极作用,承认译者的筛选或取舍作用,强调了翻译的中介过程这一客观事实,零翻译对译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和挑战,隐含着翻译具有改进的余地和进一步挖掘的潜力,永远达不到十全十美的境界。罗国清的说法颇具代表性[4]:零翻译体现了不同语言文化间文化差异巨大又要进行有效交际的需要。由于传统的翻译转换引起意义的变形、失落和附加,人们开始认识到符号系统不再是文化的藩篱,只有进入对方语言文化才能互相沟通,因此传统翻译观念下的不可译或可译性限度问题在零翻译观念下得以化解。宽泛意义上讲,零翻译可指移植和音译。

2 武术术语简介

在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艰苦的生活环境迫使古代中国人民以石、木为武器来捕猎和自卫,这种打斗技能就是武术的雏形。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军事、艺术、哲学、医学、养生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与武术融合,丰富并推动了武术的发展。武术教育家徐才先生指出武术是由中国古代以技击为主要内容所形成的技术体系发展而成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5]。

可以说,武术是与人文社会学相互渗透的学科,尤其是人文哲学对武术的深刻影响又使武术具有了更多的人文性。所以说,武术术语也是社会人文现象的一面镜子或者说是索引,它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特殊人文精神[6]。

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相互关系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体现方式,不同民族的人们会使用不同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来描述他们种种不同的认识和体会,在言语上就会出现大量“文化空白”和“词汇空白”等现象。武术历史悠久,所负载的传统文化特色浓厚,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有时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来翻译。因此,武术术语的英译往往众说迭出,莫衷一是。本着文化交流的目的,零翻译的提出为有效化解武术术语译者的困惑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笔者认为零翻译理论的引入对于武术术语翻译,尤其是其中的文化空缺词的翻译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武术术语中的空缺词大致可分为文学典故类、宗教类、哲学类及其它。

2.1 文学典故

中国古代的侠义小说和鬼神小说里面都有武术的影子。武松脱拷拳、李逵摸鱼、鲁智深醉打山门都源自《水浒传》;孔明挥扇、黄忠放箭源自《三国演义》;哪吒闹海源自《封神演义》。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也丰富了武术的发展——满江红是拳术套路,源自宋代名将岳飞所填的词《满江红》。

2.2 宗教

与西方人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不同,武术与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在其术语中也有所体现。罗汉拳中的“罗汉”是佛教对断绝一切嗜欲、解脱了一切烦恼的僧人的称谓。武术器械金刚杵、戒刀中的“金刚”是佛教对手拿金刚杵的佛的侍从的称谓;而戒刀之所以称“戒”是因为和尚在打斗中是用它来击退敌人,而非杀死他们的。这既体现了佛教不杀生的原则,也说明了武术不是用来逞强斗狠的,而是用来强身自卫的。

2.3 哲学

太极说出自中国古代哲学,是古代中国人民最早的世界观之一。古代阴阳观念源自《周易》,古代哲学家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互相消长的物质势力。古代武术家借此描述人体运动时的形态及内部变化,把武术动作或者动作的局部归属阴、阳,以表明它们间的相互关系[7]。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正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阴阳和太极说。

拳术与太极说结合形成了太极拳。太极拳富于变化,其动作是圆转的、弧形的,与太极图相似。太极拳在技击上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避实击虚等,而这种刚柔、动静、虚实、阴阳变化之理也均寓于太极图中。

八卦掌也源自《周易》。八卦掌的原理也是太极八卦图,它是古代中国人民朴素辨证思想的结晶。具体来说,八卦图由阴阳鱼和八个基本图形组成,即坎(kan)、离(li)、震(zhen)、兑(dui)、乾(qian)、坤(kun)、巽(xun)、艮(gen)。它们形成八角形。阴阳鱼位于正中间,坎、离、震、兑、乾、坤、艮分别朝八个方向形成四正四隅;而且,阴鱼头上有只阳眼,阳鱼有只阴眼。八卦图体现了世界辨证统一和矛盾的动态发展。阴阳鱼的辨证关系产生了八卦掌里的阴阳变化。阴阳鱼的鱼体正是习武者练习圆步的路线,鱼眼就是攻击的靶心。从格斗的角度看,如果习武者将八卦掌练得炉火纯青,就能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穿梭自如并击败敌人。

2.4 其它

琵琶是中国曲艺中常见的乐器,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乐器。武术术语“手挥琵琶”在《英汉汉英奥运词典》中被译为playguitar;在《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里译为Hand Strums the Lute。虽然琵琶与guitar还有lute都是弦乐器,但它们在外形、弹奏方法和适用场合上并不相同,显然上述例子的译者试图将英汉两种语言里的异质最小化。

象耙、狼筅、钯、打糕锤、壮族尖刀、西域鞭等等我国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和抵御外族侵略的过程中创造的武术器械在西方文化里也是找不到对应术语的。

3 武术术语翻译的零翻译手段

在上述例子中我们根本无法找到的语中现存的词语去译源语中相对应的词语,这属于邱教授所说的第二种情况,所以我们需要采用零翻译手段——音译和移植。

3.1 音译

获四项奥斯卡大奖的中国香港电影“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中所描述的“江湖世界”,导演李安就坚持要用汉语拼音以保全其文化含义,译成“the jianghu world”。虽然中国的拼音字母在发音原则和拼写规律等方面都与英文字母有所不同,但是,当武术术语中出现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及民间特有的词和表达法等,在英语中又没有对等词时,音译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翻译良策。

《英汉体育常用词汇》(1980)、《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1989)、《体育百科大全》(1998)和《英汉汉英奥运词典》(2003)都用martial arts来指武术。但是在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里,martial arts被解释为(东方的)武术(如功夫、空手道、柔道等)。在Webster’s Sports Dictionary里,martial arts的定义是东方发源的作为体育而广泛练习的各种技能,包括空手道、柔道、工夫、柔术、相扑和跆拳道。而中国的武术教育家们对武术的定义是:武术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特点,带有攻防含义,以拳术、器械、套路形式和实战形式为主的,既能健身自卫,又能养生保健的传统体育项目[8]。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9]。

由此可见,martial arts注重的是搏斗对抗和健身自卫,而武术中套路演练和器械的形式和养生保健这一重要功能完全被忽视了。武术圆融与和谐的特点,它作为一门艺术、一种文化、一项修为所蕴涵的东方式哲学精神也被忽略了。

长久以来太极拳都被译为shadowboxing。而在Webster’s Sports Dictionary里,shadowboxing指的是通过与假想敌进行拳赛来练习移动和击打。在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里,太极拳的释义是空拳攻防练习。可见,将太极拳译为shadowboxing是形似而神不似的。

我们从这两例翻译可以看到,在过去,一些翻译者对音译是避讳的。翻译这些文化色彩较浓的词语或概念时,我们也许也可以采用加注或描写型的翻译方法,只是这种变通的方法使原文的部分意义(如形式意义)有所丧失。所以借助汉语拼音其实是最好的翻译方法。因为它包含了源语所有的含义,是最精确的翻译。所以,我们会看到“今天‘武术’一词经国际武术联合会规定译名为wushu,这是时代的需要,也便于国际交流;气,过去译为vital energy or meditation or breath exercises,现在就是qi,被英语本族语人群广泛接受;阴、阳曾被译作negative element and positive element,现在译作yin,yang。”[10]。

这种转变与趋势在零翻译概念下能够得到很好地解释,因为零翻译体现了在新的文化交流语境下文化交融的特征与趋势。李小龙早就在英语词典中永久地留下KUNGFU这个词汇,可见我们不必过分担心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接受能力,对汉英翻译中借用汉语拼音的方式也不必刻意回避。

3.2 移植

汉字是象形文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而英语单词是字母的拼写组合,英语里能表形的只有二十六个字母。因此人字形和八字眼分别被译为‘like the flying formation of geese’和‘wall-eyed’,而‘T-square’和‘H-shape’译为丁字尺和工字形[11]。在翻译武术术语中的一字马步、二字马步和八字马步时,笔者认为有必要移植汉字。因为如果没有图解的话,读者是很难理解这些马步的姿势的,而汉字的字形是可以准确表达出这些姿势的。

4 结语

零翻译不是译者偷懒的手段,而是在一切都可翻译的前提下的一种积极的翻译方法。因为翻译是动态的,翻译的手段也是发展变化的,这正体现了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武术”和“阴阳”的译名的变迁就是很好的证明,也说明了音译不是消极的翻译手段。

在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出现的零翻译概念为武术术语,尤其是其文化空缺词的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长久以来,“龙”一直被译为dragon,西方人业已普遍接受了这一译法。然而,根据Leech将意义划分为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 tative 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感情意义(affective meaning)、反映意义(reflected 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七种[12],dragon与“龙”无论在哪种意义上都不匹配,甚至是大相径庭。“龙”在中国人的心中是神圣的,炎黄子孙自称是“龙的传人”,而dragon是邪恶的、破坏性的,所以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上述译法是不能接受的。也许,在将来,西方人会称“龙”为“long”,而不再是dragon。而武术术语里不少与龙有关的词,诸如青龙出水、青龙探爪、青龙返首、苍龙缩尾和乌龙绞柱等等的翻译也会用上音译“long”。

[1]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1):26.

[2]张治英.零翻译再译[J].语言与翻译,2007(1):44.

[3]赵明.关于零翻译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6):127.

[4]罗国清.零翻译概念辨证[J].上海翻译,2005:91(翻译学词典与翻译理论专辑).

[5]徐才.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11.

[6]唐韶军.武术术语英译的规范化与武术的国际交流[J].搏击·武术科学,2008(5).

[7]中国武术大词典[Z].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1.

[8]李成银.中国武术咨询大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62.

[9]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0][1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26,155,392.

[12]胡壮麟.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79-280.

Zero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Wushu Terms

Du Yafang
(School of English,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HuBei 430068)

Wushu,originating from nature and daily life,contains rich national culture and reflects philosophy of the ancient Chinese.Now it has spreaded to other places around the world,developing into a window for foreigners to learn Chinese culture.Zero translation reflects the feature and trend of culture blending under the new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us it makes theoretic base for translation of the culturally loaded Wushu terms, especially of the cultural blanks.

zero translationWushu termscultural blanks

G85

A

1004—5643(2010)01—0025—03

杜亚芳(1975~),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猜你喜欢
术语武术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