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济南回族武术与摔跤发展历程略谈

2010-08-15 00:50
武术研究 2010年12期
关键词:济南人国术回族

徐 妍

(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前言

回族是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中最尚武的民族之一,在中华武术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回族有句谚语:“喝了清真寺的水,大小都会踢趟腿。”如唐代以来,回民定居的西安,武术习俗从未间断过,无论男女老幼,练武成为一种习俗。南方回民也多好武和擅长武术,保持着回回民族的特色。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回民更是酷爱武术,世世代代相传。古城济南,也是最早有回族居住的城市,济南回族的主要聚居区如市中区杆石桥回民小区,天桥区堤口路回民村,党家庄回民村等,同北方许多著名的回族聚居点一样,这里的回族也非常喜爱武术与摔跤,几个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济南回族武术、摔跤界的前辈们,在向兄弟民族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技术全面、具有本民族风格特点的拳术和摔跤,在中国武坛上自成一家,自为一派,其中英杰辈出,名扬中外,他们为济南赢得“跤城”美名,为丰富、发展中华武术、跤术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 济南回族武术习俗初始

穆斯林认为习武强身是“逊奈”(圣行),因而回族穆斯林有喜爱武术的悠久传统。

回族族源很大一部分是十三世纪蒙古人西征中征发到中国来的军士,他们参加了蒙古人统一全国的战争,并在战争结束后在各地定居下来,把习武的传统也保留了下来,凡回民聚居的地方大都有尚武的习俗。另外,回族在清代中后期遭受封建统治者的强制压迫,习武强身抵御欺侮的心理使回族人民更加重视武术的练习与传承,使得他们养成了强健、勇武、好锻炼、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

2 近代济南回族武术

回族武术有打散手(现称散打)、长兵、短兵和拳术等,包括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等共几十种。在回族中长期流传的有:查拳、华拳、腿拳、洪拳、炮拳和弹腿。十路查拳、三路腿拳、十趟弹腿为回族所独有,有“回回拳”、“教门拳”之称。回族的弹腿、查拳、劈挂拳、心意六合拳、八极拳、回回十八拐等,均为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回族武术有两大中心,一是鲁西冠县一带,一是省会济南。前者以查拳著称于世,后者以八大拳架独具地方特色。

山东济南的回民拳械套路颇为浩繁,其中历史悠久且传播最盛者数“八大拳架”,六角式(也称六家式)、廿四式、黄鹰架、老架拳,与串拳、短打、埋伏拳合称为“八大拳架”,流传尤为普遍,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老幼咸熟的拳种。

清朝咸、同年间,济南创授上述武艺者,最早是金永惠,后有赛鹤鸿、白致俊,再传以王丹忱、王兆林、马金镖、左双臣以及临清的马武(号升平)等最为全面。

民国初年,王丹忱、王兆林、马金镖、左双臣等创建了俊英体育社、群英体育社,均以八大拳架为基本教材。群英体育社存在未久,因教师马金镖受聘赴南京中央大学任教而停办。

新中国成立以后,济南回族武术事业兴旺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批民族体育健儿先后参加了全国、华东和山东首届武术比赛,其中王新泉多次担任全国和山东省武术比赛裁判长。1983年成立的济南少数民族体育社,设武术、摔跤两科,培养出不少武术人才。济南回民集居区还专门成立了女子武术社。

改革开放以后的济南回族群众研练武术热潮一直保持并不断上升,正因为有一个宽广而坚实的群众基础,所以回族武术群体的整体水平仍然呈上升趋势,这也表明了回族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执著和珍重。

综上所述,在慢性心理衰竭出院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延续性护理模式联合中医辨证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降低不良事件及再住院发生率效果显著,具有着极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3 近代济南回族摔跤

摔跤,中国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历史上最早称为觳抵,以后又称角抵、手搏、相扑、角力。说起济南,除了“泉城”外,很多江湖中人更乐意称它为“跤城”。自上世纪20年代起,济南武术名家多次全国摔跤大赛中夺魁,自此形成了以济南、北京、保定、天津四地跤术家为主要对手、各有胜负的鼎立局面,“四大跤城”由此而来,流传至今。

20世纪20年代,济南镇守使马良(回族,曾任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请河北回族摔跤家平敬一的徒弟在其军队设立的技术队中培养摔跤人才。30年代,济南摔跤运动兴盛,山东省国术馆下设在济南的摔跤社队场20余处,其中回族摔跤社队场有:北大寺摔跤队、俊英体育社、德胜南街社、西关仓巷社、西青龙街金家上台子社、西关斜街摔跤场、国货商场摔跤场、石棚街摔跤场、杆石桥街摔跤场、清真南大寺后门北邻摔跤场、南关杉篙园摔跤场、上新街摔跤场、北大槐树摔跤场等十几处,前后培养学员600多名。日军侵占济南后,伪政府害怕群众抗日,通令没收了武术与摔跤器械服装,回族摔跤运动被迫停止。

新中国建立后,济南市民委和市回协在回族中提倡摔跤运动。1950年济南市摔跤比赛中,十几名回族优秀选手脱颖而出,其中选手马清宗于1953年荣获全国摔跤轻量级冠军。1985年济南市少数民族体育社选出14名代表参加第二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夺得2枚金牌;次年选出3名代表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此后济南回族摔跤教练周连云培养出一批摔跤选手,在1985年首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柔道比赛、1989年全国男子柔道锦、1989年山东省农民运动会、第十四届山东省运动会都夺得了中国式摔跤冠军。2010年10月1日在济南大观园内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四大跤城摔跤比赛中,济南摔跤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国庆61周年的贺礼。

4 近代济南著名回族武术、摔跤名人

近代以来,济南出现了一批成就卓著的回族武术家,他们之中,有些人是某些重要武术流派和类系的主要建构者;有些人则对武术的传播与交流起了重要作用,有些则在全国武坛上享有盛誉。总体上看,济南的武术家群体体现了济南地域文化交流融合的特点,也表现出武术与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的契合,一些回族武学精英人材的产生,同地域、民族浓郁的尚武氛围和世代传承的训练经验密切相关,正所谓“地灵人杰”。

金永惠(1820—1896),济南昆仑派近代传人,回族,山东历城(今济南)人。自幼习武,外号“金三把式”。年轻时外出学艺,后在河北燕山一带开设“穆光镖局”,闯荡江湖多年,名振江南塞北。晚年回济南执教儿孙门徒,年近七十时击败一壮年武僧,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他是济南清真教门昆仑派、查拳派、弹腿门拳术、器械、摔跤、气功的近代鼻祖,济南回族中赞传的“四大名师”赛鹤鸿、白致俊、金玉田、马云章,均出自其门下。是济南回族一代武术中的继往开来的传奇人物。

赛鹤鸿(1842—1916),武术名师,回族,山东济南人。自幼习武,师从金永惠习昆仑派拳械,擅长查拳、炮拳,精于散手技击、马术骑射,人称“英雄大架”。1900年左右曾组织领导长清县、历城县义和团运动,是济南回族中赞传的“四大名师”之首,得其技艺者有陈保平、范兆祥、马金镖、左双臣,王兆亭等,为昆仑派的传人。赛鹤鸿对“老架式”拳做出了继承与发展。

白致俊(1846—1918),号子敬,武术名师,回族,山东济南人,师从金永惠习昆仑派拳械。成年后,外出寻师访友,增进武功。擅长查拳、滑拳、弹腿、串拳、埋伏拳等拳械。精于技击、散手和暗器用法,名号“西域大侠”、“神射大侠”,尤精于轻功,有“七页小瓦过湛江”之说。是济南回族中赞传的“四大名师”之一。得其技艺者赵春岭、左双壁、王兆林、于振声、刘保庭等。白致俊对“黄莺架”拳做出继承与发展。

金玉田(1849—1920),昆仑派继承人,回族,山东济南人,号称“小金三把式”。自幼随父金永惠习武,擅长查拳、滑拳、串拳、埋伏拳、罗汉拳等拳械,尤精于气功、点穴等内家拳术。多年执教于济南西关拳房,是济南回族中赞传的“四大名师”之一。得其技艺者有王兆亭、于振声、马金镖等名家。金玉田对“六角式”拳做出继承与发展。

马云章(1852—1915),昆仑派继承人,回族,山东济南人。随师金永惠、信虎臣习武,擅长查拳、滑拳、串拳、埋伏拳、罗汉拳等拳械,尤精于大枪、棍术等。多年执教于济南西关拳房,是济南回族中赞传的“四大名师”之一。得其技艺者有陈保平、王兆亭、于振声、马金镖等名家。马云章对“二十四势”拳做出继承与发展。

马升平(1849—1921),号马武,武术名家,回族,山东临清人。自幼习武,青年时技艺精湛,擅长“杆子鞭”(亦称“钓鱼鞭”),外号“西洋鞭马武”。因参加义和团运动,后避居济南清真南大寺,并在济南西关回族拳房传艺,为济南“杆子鞭”、“鱼翅拐”的传人。马老归真后,武术界的生前好友与学生,将他安葬在济南南郊的马鞍山上,和济南历代巴巴老人长眠于地下,并立碑树传。现在碑文上清楚的写着“武术专家,马升平先生之墓,中华民国十年立”。

杨鸿修(1864—1944),字奉真,清末一代查拳宗师,大阿訇,回族,山东冠县人。幼从洪占元,马老为学习查拳系拳械。他身材高大却非常灵活,名噪武林,曾以“大枪杨鸿修”、“快拳杨”而闻名。1915年受马良之聘来济南,协助马良创办“山东武术传习所”。同时任北大寺大阿訇。1919年被聘任到上海中华武术会任教。武术名家王子平、马永魁、何振江、马裕甫等都是其门徒。终生研习查拳。

于振声(1871—1958),号万升,查拳大家,回族,山东济南人。幼从赛鹤鸿、白致俊学武。后从杨鸿修、张学生研练查拳要旨。兼及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器械。1919年与马良、杨鸿修、王子平、何玉山、吴志清等人在上海创立“中华武士会”。1923年在上海西门公共体育场举办的“全国武术运动大会”上,被大会组委会评为“十八武术家”之一。1925定居南京。1927年南京中央国术馆创办,被聘为国术教授,并兼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东南大学的国术教授。解放后,曾任江苏省第一届政协委员。

张凤岩(1876—1948),回族,河北保定人,摔跤专家,幼年师从清末武术家、摔跤家平敬一学艺,明几何学,重力学原理,故功夫最纯,经验丰富,为人重气节,广交友。1917年山东武术传习所成立,应师弟马良之聘来山东传习所。张凤岩在传习所中选中了四名济南回族少年重点培养,他们是杨法武、法仙洲、黄成玺、彭寿惠,还有黑伯清、马裕甫等。张凤岩为济南回族武术、摔跤技艺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兆亭(1880—1952),号丹忱,武术名师。幼从赛鹤鸿、白致俊、金玉田、马升平等习武,青年时代与弟王兆林赴鲁西冠县再学查拳、滑拳等拳术器械,并得到杨鸿修指导。曾在山东武术传习所任教。1920年与弟在济南西青龙街南大寺旁创办“俊英体育社”,任社长,培养出大量人才,名徒有杨法武、杨松山、马裕甫、马永魁、于孝曾、马清河(马刘锁)等。建国后一直从事业余武术教学活动,为继承发展和推广民族武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金镖(1881—1973),查拳名家,回族,山东济南人。少时从赛鹤鸿、白致俊习武。后从杨鸿修、张学生、沙正清攻研查拳。1915年,在济南创办“群英武术社”,培养了张孝才、米双杰、宛长胜、金延华等。1926年前后南下,受聘于江苏省体育传习所。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任查拳教授。1929年参加杭州武术擂台赛获优等奖。后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中学等。后定居上海任教,桃李满天下。

王振山(1883—1968),回族,河北沧州人,近代山东跤术的主要传人。出生武术世家,早年在跤坛上无对手,有“铁别子”的美称。1917年,山东武术传习所成立。应马良聘请来济南传艺,后为国术馆、社的成立做出了贡献。定居济南后,在济南西关回族居住区广收门徒。同时,执教跤场五六处,培养了大批跤手、名家,知名者有张孝才、马清河、崔凤歧、张孝田、马杏田、马鸿志、杨奉玉等。

王兆林(1884—1968),号竣青,武术名师,回族,山东济南人。自幼随赛鹤鸿、白致俊、金玉田、马云章、马升平习武,并得到杨鸿修指导。任“俊英体育社”副社长。培养出了杨法武、杨松山、马裕甫、张孝才、米双杰、于孝增、王新志及中国武协副主席王新武,武术教授王新泉等。

杨宝庆(1885—1975),老拳师,回族,山东济南人,外号“杨小辫子”。先后随白致俊、杨鸿修、沙正清等习武。后从师习练铁沙掌。通过多年习练,将所学拳技精髓融合在一起,创编了“一腿分五腿、每腿三破法”的“五打十五破”技法,其腿法有“威震南北”之称。民国初年定居南京。在南京广收门徒,行侠仗义。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参加南京市及下关区武术表演活动。长期设场收徒,门生众多,在南京地区很有影响。

马永魁(1893—1982),查拳名师,回族,山东济南人。幼从左双臣、王兆亭、马金镖习武。1917年再从杨鸿修学习查拳、滑拳、洪拳、精炮拳、弹腿等器械,对枪术很有研究,外号“山东一杆枪”,对杨式查拳的技艺,有较深造诣。1931—1937年任山东国术馆第四分社社长,1946—1948年任济南市国术学友会第八研究社社长。60年代,在上海的王子平,在北京的常振芳为著书,千里迢迢到济南,与马永魁切磋技艺,研讨查拳的奥妙。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都曾拜其门下学习武艺。马老为查拳的继承与推广做出了贡献。

马裕甫(1901—1969),著名武术家。回族,山东济南人。幼从王兆亭习武,1917年,入山东武术传习所学习深造,又从杨鸿修习查拳、滑拳,跟张凤岩学习跤术。1928年参加第一届国术国考,获摔跤冠军,荣获“最优等”奖。国考后任南京中央国术馆摔跤科科长。1936年参加广西武术擂台赛,获全胜。被白崇禧选中任卫队长,副官等职,参加了抗日战争,授中校军衔。建国后,定居广州,在清真光塔寺传授查拳、摔跤等技艺。

杨法武(1901—1969),著名摔跤家,回族,山东济南人,幼从师于著名的国术名师王兆亭、王兆林等。1917年,入选山东武术传习所,拜摔跤专家张凤岩学习跤术。艺成后,号称当时传习所“四大金刚”之一。1928年第一届国考荣获“最优等”奖。留在中央国术馆任教,为一级教授。1930年随张之江赴日考察,在东京当着天皇的面,接连摔败了四名日本柔道高手,弘扬了国威。当代武术九段何福生、张文广的摔跤技艺都是杨法武亲手培养的。建国后,定居重庆。曾执教四川队,并带队参加第一届全运会。为摔跤事业做出了贡献。

法仙洲(1902—1938),号法寅,摔跤名师,回族,山东济南人。幼从陈保平、王兆亭习武。他熟读私塾,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后入选山东武术传习所,拜张凤岩为师,专攻跤术。得马良赏识,协助张凤岩、王振山等绘编了《摔跤科》一书。得摔跤技艺真髓,1930年在清真北大寺开班授徒。培养了张登魁、杨春智、马春普、宛殿文、马守智、周文兴等名徒。

马杏田(1904—1988),号思齐,摔跤名家,回族,山东历城党家庄(今济南)人。幼时习拜王兆林习查拳、弹腿等拳术。后拜王振山习摔跤、擒拿、散手、对练等。1929年去南京定居。再向马金镖、于振声、杨宝庆等前辈及师兄弟宛长胜、张孝才、赵新泉等研究、学习拳术、摔跤技艺。在全国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有“金陵跤王”之称。建国后,曾调南京体院任教。著有《七十二把擒拿》、《一百零八对摔法》、《二十四式摔跤练法》等。1984年参加江苏省在南京举办的献艺公演大会,被省体委授予“老拳师”称号。

张孝才(1905—1972),号俊亭,著名武术家,摔跤家,回族,山东济南人。幼拜马金镖、王兆林为师,习查拳、滑拳、弹腿门拳械。后拜摔跤名师王振山专攻跤术,得其真传。1928年参加南京第一届国术国考,入馆学习,精通了太极、八卦、形意等内外家拳术。1929年参加杭州全国擂台赛,获“最优等奖”。一九三一年,第十五届华北运动会在济南举行,张孝才代表山东参赛,获摔跤冠军;一九三四年,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在天津进行,张孝才代表青岛市参赛,获摔跤季军;一九四八年第七届全运会在上海召开,张孝才代表上海市参赛,获摔跤重量级亚军……有山东摔跤大王之称,被誉为“神拳快跤”。先后任教于青岛、山东、上海等地国术馆,为传播回族武术、跤术做出了贡献。

杨松山(1906—1985),著名武术家,回族,山东济南人。幼从王兆亭、王兆林等习武,1928年参加南京第一届国术国考,名列最优等奖。成为任中央国术馆最年轻的教授,后任教务长。留学日本,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总教官。1936年,随张之江率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专组成的体育旅行团赴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巡回表演。抗战爆发后,随张治中将军部参加抗日,授少将军衔。建国后,定居兰州。曾为甘肃武协副主席。1982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张登魁(1910—1987),著名武术教授,回族,山东济南人。幼从王兆林学查拳、弹腿门拳械。后从法仙洲学摔跤。1933年旧中国第五届全运会摔跤亚军。同年参加第二次国考获得摔跤冠军,入中央国术馆学习。擅长太极拳,对形意、八卦掌有研究。1936年,随张之江率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专组成的体育旅行团赴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巡回表演。建国后,任教于广州体育学院。被国家体委授予摔跤、举重、武术三项国家级裁判。曾任中国武协、举重协会、摔跤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武协主席,译著有《跤手战法》一书。

宛殿文(1917—1984),著名山东派摔跤名师。自幼与弟殿亮、殿武习文练武,后拜法仙洲为师,专攻跤术。1935年,在山东省第三届省考中,年仅18岁的他获得摔跤冠军。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曾与跤坛名将马振标、杨玉亭等在人民商场“土山”上创办跤场,以武养艺。曾任济南部队摔跤班教练,一度应邀到甘肃省任教。济南五六十年代很多名跤手均出其门下,是济南地区一代有名望的跤师。

马清宗(1924—1980),回族,山东济南人。自幼随父马子英习武。后从舅父崔凤岐习练摔跤技艺。1953至1959年,他在全国中国式摔跤和国际自由式摔跤中保持全胜,被誉为“新中国一代跤王”。自1956—1966年,被选为济南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全国竞技协会理事等职,1984年被省委省政府追授振兴山东体育荣誉奖章。

5 结论

近代济南回族穆斯林武术内容丰富,门派繁多,包括各种拳术、摔跤、器械、对练,既有中华武术的传统项目,也有富于独特风格的本民族项目。济南回族穆斯林历来就有习武传统,英杰辈出,代不乏人,为中华武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回族穆斯林武术正面临着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它已从过去封建社会中卫族、卫教、卫身手段变成增强人民体质、增进民族团结的一项具有广泛性的体育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传统武术发展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1]徐玉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李兴华,冯今源.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3]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近代)[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

[4]邱树森.中国回族史(下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5]李成银.民族传统体育教程[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济南人国术回族
作品赏析(1)
最亲民的泉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