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颜开 刘少英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发展的评价和反思
舒颜开 刘少英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阐释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研究中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与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客观、辩证地评价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研究的问题与成果,反思国家教育部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规定及要求,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 体系 发展
在学术发展愈加全球化,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追求日益高涨的背景下,针对中国学术的现状,围绕学术学科研究规范与学术对话这一议题,进一步思考中国学术的发展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是教育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体育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它既是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体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者说是这两个学科交叉而生成的一个新兴学科。在1996年国家颁布的学科目录中,将体育学列为一级学科,归属教育学学科门类,并在体育学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使体育学开始具有较为合理的体系。在学科体系结构上,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分为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两大部分,其理论体系包括了人文社科类、运动人体科学类及教育训练学类三个方面的内容;技术体系至少可分为体能型和技能型两大类的技术,而技能类又可分为表演性和对抗性两个亚型。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可知,该学科是一门研究视域宽、体系庞大的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与学科体系构建也必然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前,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建设,还停留在刚起步阶段,应引起高度重视和进行深入研究,依照国家教育部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规定及要求,客观、辩证地看待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研究的问题与成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的研究工作,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使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能够保持可持续性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要发展,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挖掘和研发工作,逐步建设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走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道路,并使之能同现代体育一起协调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大量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近十几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如卢元镇、胡小明、倪依克、白晋湘等,均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从宏观上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特点和内容体系,揭示了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背景及其与哲学、美学、宗教、民俗、医学等深层文化形态学科的关系,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一大批知名教授和学者,如周伟良、芦平生、蔡仲林、龙佩林等,也从各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出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全方位地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学与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学校体育以及传承、发展等诸多问题。
1997年是我国高校学科和专业大调整时期。这一年,在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武术历史与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之间做出抉择时,将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列为体育学一级学科下所设立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即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同时,还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深切关怀、高度重视与科学的界定,给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赋予了新的生命,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
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等体育院校无疑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扬和发展的重要阵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在原有的武术专业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培育方案、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日臻成熟和完善。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67所设置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中,已有68所院校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目前高校31个体育学博士点中,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点占了5个;在具备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228所高校中,已有50所院校具有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精彩纷呈的民族传统体育已开始进入体育教学或课外活动。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表现形式欢快活泼,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休闲娱乐,老师和学生易教、易学、易练,且对活动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因而在许多学校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充分显示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超强的实用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培养目标作了如下规定:“本专业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工作的专门人才。”另外,这个文件还把“掌握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作为该专业毕业生应获得的首要知识与能力。教育部的文件不仅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也是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做出的硬性规定,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正式确立和步入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近年来,全国各地还相继出版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相关专著和高校教材,如1987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民族院校体育教材》,200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民族传统体育教程》,2001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2002年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民族体育》,2003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旅游导论》、2003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等等。
我国体育界长期持有“民族体育封建糟粕多,欠科学难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少数民族体育”、“民族体育就是民俗体育或乡土游戏,不需要科学”等误解;使得基础理论薄弱,即使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民族”和“传统”两者所涵盖的内容,对它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对历史上外族传入的体育活动是否属于民族体育的范畴等问题,还需要辨析和界定。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把握应该形成一个清晰的、统一的轮廓,便于统一话语进行讨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没有良好的学术环境与氛围。长期以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时冷时热,尽管致力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的学者们曾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对其研究仅局限在少数人中开展,没有广泛地传播和产生学术影响。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人员少,素质参差不齐,知识更新缓慢;研究方法简单,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靠报刊文献,第一手资料少,对一些新的科学研究方法不能熟练运用;缺乏一批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和理论人才,因而导致学术群体难以形成。当前对民族传统体育特征的研究,多数是仅仅从单纯的体育视角或兼顾其民族性进行论证的,缺乏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中全面深刻地分析。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主要内容是从中国古代身体活动中发展而来,国外的研究几近于零。国内对该学科的研究仅有的一些武术理论方面的探索,数量少而内容旧,视野多局限于项目和技术本身,缺乏宏观把握。即便是武术方面作为课程内容的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形成还有相当的差距。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仍然是处在混沌之中,需要尽快通过对其发展方向的宏观把握和趋势的科学预测,有效地建设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走出以武术研究代替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误区。
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的今天,突出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开发进入群众体育领域的传统体育项目应是目前的重点。并非所有的体育项目只有进入运动会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而目前对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多是以进军奥运会、民运会或是其它形式的比赛为重点的,着重开发它的竞技性,而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中娱乐和表演的成分,脱离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特色。民族传统体育带着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结存在于世人面前,其实用价值的开发,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尽管当今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展开了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和探讨,但这些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局部的、具体的领域,对民族传统体育在整体推广和普及还相去甚远,没有一个宏观的、系统的操作机制。现阶段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的挖掘整理,没有建立具有可持续操作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融入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亟需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建立比较晚,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来源于中华民族长期的身体活动实践,是理论上的抽象与升华。改革开放以来,一花独放的武术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民族传统体育其他领域的研究却没有什么像样的成果,以至民族传统体育这门学科就几乎成了武术的代名词。其主干学科仍只是武术理论和方法,反映出学科建设的停滞。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建立需要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心理学、训练学及其医学等辅助性学科为其提供理论的支撑。作为教育界和科学界承认的一门独立学科,必须具备明确的学科定义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独立的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和学科结构;有专门的研究者、长期的研究活动、稳定的学术团体、专业传播活动、代表作等;同时该学科的思想、方法已经在实践中被应用、被检验,并发挥特有的功能。依据学科建设标准,建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应该体现时代性、规范性、应用性,尤其要突出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互补特色。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首先要作理论上的准备。尽快建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框架、形成自身独立的知识体系,是当务之急。一些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活动条件产生了严重的背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开展。但它们却是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该以文物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应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利用实物、文字、影像等手段对其进行收集和保存。就像我国古老的戏曲、民歌、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的保护一样,有意识在某些传统项目的发源地建立一些“文化生态区”。通过对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和分析,找出兴衰的原因,为我们现存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可以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
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不仅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绝好机会,更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楔入世界体育文化的空前历史机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并非局限于某一项目是否进入奥运会,而是要在世界体育大舞台上与奥林匹克文化交相辉映。可喜的是,目前在许多体育院校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一批学位授予单位,政府加大了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投入,培养能在各类学校从事教学、训练、科研的教师,以及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教练、运动员和科研人员等高级专门人才。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出发,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分为武术、养生类(包括健身气功)、汉民族的民间体育和少数民族体育,尽管这种分类有些笼统和不尽科学,但已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重伦理、群体共存的和平理念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在身心保健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并维系和展现文化的多样性。自然环境的生态恶化已经给我们许多深刻教训,当一种物种消失时,我们就失去了使它作用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那么,如果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消失了,世界体育文化将蒙受极大的损失。一个民族共同的历史积淀,促使该民族的身体活动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气派。这正是构成该民族体育特色的重要方面。一个民族的体育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该弘扬自己的民族特色,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而不应该丢弃民族传统,以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去追求体育文化的“全球化”。现代体育运动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获得大量新的资源。民族传统体育将赋予单调体育形式以新鲜的色彩,作为闲暇娱乐和交往方式的功能将有所扩展。因此,需要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合理的规划,系统研究有几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寻找在新时期的发展模式,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让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代表中华文明在世界体育文化中发挥崭新的作用,使更多的身体力行者投入到锻炼体魄的广阔天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需要有规格的场地和设施,而且传统的武术和养生运动,是其独特的一支,对现代体育产生良好的互补作用。
[1]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教程[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2]赵苏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的现状及其构建[J].体育学刊,2005(2):57-58.
[3]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J].体育科学,2005(1):56-57.
[4]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基础及学科发展论纲[J].体育学刊,2005(4):59-60.
[5]倪依克,等.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建设[J].体育与科学,2003(1):25-27.
[6]芦平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Science System
Shu Yankai Liu Shaoying
(Sport Science College of Jishou University,Jishou Hunan 416000)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 analysis,this paper st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studies on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science system.Guiding by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starting from its current developing situations and its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this paper evaluated this system's problems and achievements objectively and dialectically.Under the guiding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requirements about traditional sports science,the study tries to make this science keep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sportsscience system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0)09—0073—03
2007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编号:07YBB092。
1.舒颜开(1976~),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