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解读与区域史研究——评吴仁安教授新著《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

2010-08-15 00:45
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全书史料江南

胡 凡

族谱解读与区域史研究
——评吴仁安教授新著《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

胡 凡

上海人民出版社在2009年12月出版了上海师范大学吴仁安教授的新著《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这是一部沉甸甸的大作,洋洋七十七万余言,是作者数十载研究成果的积累与心血的结晶。

全书分为上、下二编:上编记明清时期江南著姓望族的概况,共分四章,第一章总论明清江南望族,以“五缘文化”为切入点,综述了著姓望族的家学渊源、家族教育、科举入仕、文化学术活动、交友圈以及婚姻圈等,又以上海地区为例深层次考察了望族盛衰消长的历史原因;第二、三、四章分论苏南、浙江、皖南三地的历史演变、风俗物貌、望族概况,并对典型家族史进行了解读;下编为明清时期江南著姓望族考录,分甲、乙、丙三组,逐一对苏南、浙江、皖南各个著姓望族谱系进行爬梳整理,列其人物、述其要旨。

本书虽以“著姓望族史”命名,然作者通过详述望族的兴衰演变,要揭示的实为明清江南这一地区的历史概貌、社会风尚。又因作者择取史料丰富详实、考证细致入微,论述亦很深入,故许多问题皆可直探本质,可以说实现了作者在引言中所说的“读者诸君如果能对拙著全书通览一过,即可对明清江南望族的基本历史、基本情况和基本特征了然于胸”之初衷。下面,仅就区域立论、史料考订、理论论述这三方面对全书做一简要评析。

我们必须首先将本书作为一本区域史研究的著述,这是该书最大意义之所在。既为区域史研究,那么对研究区域的界定便是首要之点,这关系到资料的收集、行文的谋篇布局等等,可以说作者在这一点上做得极好。吴教授在引言中就已对该书研究的时段、对象以及地域范围做出了说明,而其中尤以对其研究范围“江南”所做的界定最为详实。这一界定综合了地理学、气象学、经济学、史学中对“江南”这一地域范围的认识,对比分析了从古至今其所涵盖的地理疆域沿革,提出了个人言之成理的论断:“本书的“江南”范畴,则是指明清时期长江以南的江苏省南京、镇江、常州、苏州、松江等五府和太仓直隶州,安徽省的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和广德直隶州等皖南诸府郡州县,以及浙江省全境”。开篇即做出这种明晰的界定,既为全书内容的展开提供明确的着眼点,也是对读者的负责。这是当代区域史研究中蔚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展开具体论述的基础。全书对区域的界定不唯此一处,后文分述“江南”所含苏南、浙江、皖南三个区域,亦对各自包含的地理范围、所辖府县、历史沿革、地方特色等做以周详的记述,是为对这一区域展开研究不可或缺之背景。

如果说作者将本书最终、最深层次的着眼点落于"江南"区域史研究,那么他所选择的研究对象--著姓望族,就可谓其又一匠心独运之处了。如果将社会比做人的机体,则一个个家庭就是组成这个机体的细胞。中国古代社会又不同于西方那般重视个人的社会作用,恰是个人的名望与贡献必与其家族相关联,再由家族这一整体反作用于社会之政治、经济、文化。作者在书中引用了陈寅恪先生的观点:“东汉以后,……是以地方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而汉族之学术文化变为地方化及家门化矣。故论学术,只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也。”可见以著姓望族为主体,对某一地域进行剖析解读是确实可行的,亦是十分必要的。清代学者章学诚指出“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可见望族之谱牒实为研究其世系变迁的最原始、最重要的资料。作者将发力点施之于族谱解读,辅以相关方志、明清文人笔记、文集,更为主题的论述打开了一个广阔、综合的视野。全书的论述由闻人名士到典型家族,再到著姓望族这一整体,最后涉及其兴起地区的社会状况、风尚习俗,完成了这一层面内的区域史研究。他对望族的论述可谓如数家珍,又层层深入,体现了区域史研究“以小见大”的要旨。

中国史学之最大的长处在于对浩繁史料的整理与解读,这亦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说到本书,其最可称道之处亦在于详实完备的史料功夫。作者自陈其在1965年初次见到谱牒文献时便属意于家族史研究,1985年正式开始对上海地区的望族进行研究。我们知道,那时的互联网、多媒体等工具还没有发展起来,查找史料只能采取最为“笨拙”的方式,即到图书馆、档案馆去翻阅原文,再进行手抄整理。即便是这样,作者在其第一部家族史著作《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中,已运用地方志、谱牒、明清古文献达212种。此后吴先生又加大了史料阅读、研究的范围,写成了《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一书,将研究领域扩大至整个江南地区。既有前两部书作为基础,辅以现代发达的科技手段,本书的史料愈发丰富完备,参考资料已达273种,详实丰富的史料使本书的研究视域更为宽广,基础更加扎实,论述内容更为全面。本书上编各章均侧重于“个案研究”,即对典型家族的历史源流、著名人物进行解读。对于每个家族的历史,作者大多可以上溯其商周时期的始祖,进而追溯其迁居江南的始迁祖,再顺流而下细述其族裔支派、闻人名士,直至其族系的没落。下编更是如此,作者对苏南、浙江、皖南三地著姓望族逐一进行考察,按族谱顺序对家族内个人依次进行详述,部分家族直追溯至现当代,甚为完备。可以说作者真正做到了对其所述的家族历史了然于胸,厚积薄发。

吴先生的史料功夫亦不限于对文字史料的爬梳、辨伪和考订,其亲身游历江南望族之宅第、园林、牌坊等遗址而附于书中的彩色图片,亦使读者对望族当年的风采有了一个感性而具体的认识。加之在许多章节中又述及了“宗族先人遗存掠影”(如第四章第五、六节),更使读者得以对这些望族当年的情境加以领略和想象。这些遗存既是望族当年富贵风采的象征,却也是江南这一经济繁荣、财赋重出、教育昌盛、人文荟萃的富贵之乡的历史缩影,特别有助于读者对江南这一区域的人文历史风貌做一感性的认识,这就又紧扣了本书为区域史研究著作的主题了。

本书除可见作者深厚的史料功夫外,其在理论方面亦有所阐发。全书开篇就以“五缘文化”理论——宗族亲友之“亲缘”、邻里乡党之“地缘”、宗教信仰之“神缘”、同业同行之“业缘”、物质媒介之“物缘”——为切入点,直接点明基于家族谱牒与府州方志的江南著姓望族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和落脚点。作者指出了“五缘文化”的博大精深,“人若脱离了五缘文化范畴的社会人际关系,那么人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价值也就无以体现了”。将望族研究的诸方面与“五缘文化”一一对应,昭示了家族研究背后的文化史、社会史、学术史意义,体现了微观开掘与宏观驾驭的结合,这也是本书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对诸多望族的兴衰演变进行总体分析时,也曾提出颇有意义的理论观点。如作者谈到江南望族各具特点,然在官宦世家、豪门右族和文化世家中,尤以文化世家门祚更为绵长,这是因为它可迅速与明清兴盛的科举入仕相契合,这就又涉及到了家族内部的教育问题。作者以族谱为依托,从宗族内部透视出家学、家族教育对族员成长及科举入仕的重要意义,能在诸多因素中突出文化因素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而指出科举入仕对于望族的重要意义,真正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但作者在述及皖南徽州著姓望族兴起与流变之原因时,又指出了不尽相同的因素,通过几则"由商至儒"的典型家族事例,透视出了一些望族为求门祚延绵而采取"有贾有儒,迭相为用"的务实本质,向我们部分揭示了江南地域不同地区不尽相同的生活状况、社会风尚。

为使问题明晰,作者在书中亦引用他人理论。如“优生原理”,能将生物学理论加以梳理纳入历史论述之中,且与佐证相契合,实属难能可贵。国人著史往往重于叙述而轻于理论,这种述论相结合的方法值得借鉴。

读罢全书,深感获益匪浅。吴先生的大作立论清晰、史料详实、史论结合,确为区域史研究的上乘之作。不过就像任何事物都不会尽善尽美一样,本书亦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此略提出几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以向作者请教。其一是谋篇布局还可斟酌。作者在上编第四章略述了明清望族与前代皇族、贵族的区别,本人诚以为此番论述若提至全书开篇,将更有助于读者明晰“明清著姓望族”这一群体概念,进而加深对全书的理解;其二还可以作深入的对比分析。综观全书上编可看出苏南、浙江、皖南三地的望族各具特色——苏南文化世家为多,望族门祚尤为绵长;浙江望族谱牒最为完备,但门祚多与有明一朝相始终;皖南徽州的谱牒极为丰富,几乎“无家不谱”,而望族多“贾儒迭相为用”——那么形成这种地域区别的原因何在呢?作者若能对此作深入探讨,则对于区域史研究极具意义;另外,全书史料之丰富详实无可挑剔,但这也正导致了著者对望族史叙述过重。若能从小处着眼,择取二三个典型家族进行深入解读,由“窥一斑”而揭示江南望族的总体历史特征,进而揭示江南这一地域的总体风貌,这才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以少见多”,这应是本书的深层意义之所在,也正是当今国内区域史研究真正应遵循的方向和准则。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全书史料江南
图片资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西湖》一部婉约而豪放的西湖全书
新发现的线装本《张天师发病书》《发病全书》整理研究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