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解读

2010-08-15 00:42么孝颖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上海200093
名作欣赏 2010年26期
关键词:柯林斯奈特傲慢与偏见

□么孝颖(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上海 200093)

□郑宝军(上海电力学院校建办,上海 200093)

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反讽在创作中的运用比较复杂。在叙事文学和戏剧中,较为普遍使用的反讽类型有言语反讽、戏剧反讽、结构反讽和模式反讽。言语反讽指说话者公开表达的意思不同于他实际意指的暗含意思。这种反讽陈述虽然总是清楚地表明说话者的一种态度或评价,却隐含着一种大不相同的态度或评价,它完全依赖于说话者和他的听众对说话者的讽刺意图的共同了解。戏剧反讽则从语言层面扩展到小说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情节与场景中。戏剧反讽通常表现为作者与读者了解目前或未来发展的形势,而小说中人物却浑然不知,因而做出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举动,结果事与愿违。结构反讽从叙述者或人物的话语内部扩大到话语外部,是从小说的整体结构入手,引进一种能含有两重意思的结构特征,来贯穿作品始终。模式反讽是通过和其他小说文本的比较体现出来的,是打破旧的模式化的小说体裁、人物、结构、情节等,创造出不同于常规的小说模式来讽刺旧模式。本文拟从言语反讽、戏剧反讽、结构反讽以及模式反讽四个方面对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艺术进行逐一赏析。

一、言语反讽刻画人物突出主题

言语反讽是说一件事,但意味着另一件事,言辞与意义出现了矛盾,即说“反话”,也就是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文学作品中,言语反讽不仅仅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也是戏剧反讽和结构反讽的重要基础,正因为其重要性和基础性,所以笔者把言语反讽放在四种模式之首进行阐释和分析。在小说第一卷第六章,宾利小姐对达西说:你当然就会有一位可爱的丈母娘。尽管宾利小姐自己知道且知晓达西知道伊丽莎白的母亲愚蠢、可笑、行为粗俗,一点也不可爱,但是当她发现自己爱慕很久且家庭富有、傲慢的达西开始爱上伊丽莎白小姐时,她醋意大发,对和她一样了解班奈特太太的达西故意用Charming这样的正话来讽刺挖苦班奈特太太,以此达到奉劝警告达西、从而拆散达西和伊丽莎白的最终目的。在这里,作者没有用一滴笔墨来叙述宾利小姐的性格特征,只是任由人物本身去表演。整篇小说中,奥斯汀就是利用这样的言语反讽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使小说的主题得以全方位地体现。整部小说从开场到结束都贯穿着财产、地位与婚姻这个主题。小说一开场,作者就直接用了言语反讽把主题烘托出来。卷首第一句“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看似是对事实的描述,可能会引起读者的广泛认同。但紧接着的第二段却进一步描述道:“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她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儿;她生平的安慰就是访友拜客和打听新闻。”其中言语层次上的反讽意味就昭然若揭了。这个开头影射了班奈特太太一直想把五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有钱人的想法,因此,尼日斐花园刚搬来一个有钱的单身汉,尽管人们对其一无所知,她都急着把他摆在了嫁女儿的如意算盘上了。更具体地说,不是有钱的单身汉非得娶位太太,而是尚单身的女儿总要嫁个有钱的男子不可,或者是没有财产的女子需要嫁个有钱的丈夫,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诸如此类的语言,《傲慢与偏见》中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正是这些嘲讽的语调、反讽的语言和讥笑嘲弄的文字,刻画出了一群小丑形象,也为组织小说的情节结构、烘托主题提供了基础和载体。

二、戏剧反讽组织情节和场面

戏剧反讽则从语言层面扩展到小说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情节与场景中。戏剧反讽通常表现为作者与读者了解目前或未来发展的形势,而小说中人物却浑然不知,因而做出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举动,结果事与愿违。它类似戏剧,观众注视着眼前的场景,而其中某一角色由于智力、思想或认识方面的局限,对自己的处境浑然不知,而成了反讽的对象。

小说中奥斯汀对于柯林斯先生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是充满讽刺意味的,这在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情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柯林斯的求婚词充满了滑稽的口吻,言语反讽也就天衣无缝地渗透在了整个求婚过程的情景中,可以说言语反讽和戏剧反讽相交融,构成了情节。例如,柯林斯虔诚地对伊丽莎白表白道:“我差不多一进屋子,就挑中了你做我的终身伴侣”,“在我还控制得住我自己感情的时候,先谈谈我要结婚的理由,更要谈一谈我来到哈福德郡择偶的打算”,而且还严正声明有四点理由。有谁求婚像他这么滑稽?演出了如此一幕闹剧,作者的反讽之意也就不言自明了。可怜的是,柯林斯却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拒绝:“你的求婚使我感到荣幸,可惜我除了谢绝之外,别无办法。”但是柯林斯却不知进退,还郑重其事(formal)地说:“年轻的姑娘们遇到人家第一次求婚,即使心里愿意答应,口头上总是拒绝;有时候甚至会拒绝两次三次。”并拿身份地位财产来炫耀,再次遭到拒绝。但紧接下去的不是柯林斯的自重,确是他更加的厚颜无耻:不知廉耻的自我陶醉,称“伊丽莎白的拒绝还在鼓励我追下去”,至此,读者不禁要问:天下是否还有“廉耻”二字?情节至此,作者仍然不满足于柯林斯的死皮赖脸:在受到伊丽莎白的严词拒绝后柯林斯大为狼狈,但为了颜面,他找了一个不存在的借口下台:“我想只要令尊令堂做主应承了我,你就绝不会拒绝。”

在求婚过程中,戏剧反讽显得很鲜明,作者和读者都知道伊丽莎白只会拒绝,偏偏柯林斯认为他的求婚会成功,而结果却与他的想法大相径庭,从而达到了反讽的目的。柯林斯不知趣的求婚和伊丽莎白的断然拒绝的前后对照,同样于结构中蕴含了无尽的讽意,它可以看作是情节反讽的杰出范例。

三、结构反讽表现主题

小说以“举世公认的真理(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和班奈特太太把有钱的单身汉看做自己某个女儿的合法财产开始,读者便被作者牵着,对班奈特的可笑言行和“举世公认的真理”尽情地嘲笑,但最后又不得不承认班奈特太太的那些粗俗不堪的见解不仅没错,而且都一一应验了。在事实面前,读者的优越感被戳破了,而班奈特太太却称心如意地实现了她当初嫁女儿的如意算盘。小说的最后一章这样写道:“班奈特太太的两个最值得疼爱的女儿出嫁的那一天,正是她做母亲的生平最高兴的一天,她以后去拜访彬格莱太太,在人家面前谈起达西太太,是多么得意,多么骄傲,这是可想而知的。看在她家庭面上,我想在这里做一个说明:她所有的女儿后来都得到了归宿,她生平最殷切的愿望终于如愿以偿;说来可喜,她后半辈子竟因此变成了一个头脑清楚、和蔼可亲、颇有见识的女人……”这段叙述,尽管仍然不乏奥斯汀所特有的那种反讽的语调,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最后的胜利者不是别人,而是这位粗俗浅薄、目光短浅的班奈特太太。原来,荒谬可笑和举世公认的真理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奥斯汀就这样把世间的荒唐、矛盾、可笑都摆在读者的面前,不做武断的结论,也超越了一般道德层面上的是非判断,却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读者最后恍然大悟,全书被嘲笑最多的人,最后却是被证明最正确的人。在这样处理的时候奥斯汀甚至嘲笑了自己,嘲笑了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今小说中最大的结构反讽的手法,恐怕莫过于此了。正是凭着贯穿在整部小说中的这个结构反讽,让现实对人们的主观猜想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嘲讽,奥斯汀为此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喜剧世界。

四、模式反讽挑战传统

《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共描述了四起不同的婚姻,分别是达西和伊丽莎白、宾利和简、柯林斯和夏洛特、威克姆和莉迪亚,其中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结合是小说中最成功的一桩婚事,虽然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反讽。起初,两人似乎并不彼此喜欢,读者是万万不会料到他们最后会结合的,可结局出乎意料,两人最后彼此吸引、相爱并结婚。这种情节安排是对18世纪传统浪漫小说的一种讽刺。传统的爱情小说,男女主人公完美无瑕,一见钟情,而《傲慢与偏见》的安排却截然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模式属于对18世纪传统小说的模式反讽。

五、结 语

反讽的语言、反讽的情节、反讽的结构和反讽的模式是奥斯汀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刻画人物、组织情节、表现主题和挑战传统的重要手段,作者或用语言、或者设计场面情节或者构思整部作品或作品的局部或者几种形式的反讽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小说全方位地体现出反讽的特征,成了我们捕捉奥斯汀艺术的最合理的视角,正是因为这种反讽,才使《傲慢与偏见》成为一部伟大的闪耀着喜剧色彩的现实主义杰作。

[1]Abrams M.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阿布拉姆斯.简明外国文学词典[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林文琛.奥斯汀反讽艺术片谈[J].外国文学研究,1991(4):27-33.

[4]刘禹斯.简·奥斯汀的小说[A].奥斯汀研究[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5]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柯林斯奈特傲慢与偏见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良心手术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将延长服役至2030年
NEW WORDS
盘旋于绝境之上的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