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歌者——“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

2010-08-15 00:42:44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石家庄050000
名作欣赏 2010年26期
关键词:华兹华斯首诗诗人

□纪 媛 徐 洁(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石家庄 050000)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运动创始人和“湖畔派”魁首。他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同情贫苦的劳动者,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歌颂与憧憬,对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等优秀品质的歌颂及对他们贫穷生活的同情,这也是华兹华斯诗歌的主题之一。华兹华斯的诗歌语言朴实平直,感情热烈真挚。

华兹华斯的出生地坎伯兰郡(Cumberland)的考克茅斯(Cockermouth)就位于湖区内,从小耳濡目染接受了大自然的熏陶;自1799年从德国归来后至终老,五十多年就生活在湖区,逐渐形成了他的“自然观”:“他所说的自然则有着三重的原始主义涵义:自然是人性的最小公分母;它最可信地表现在按照自然生活的人身上;它主要包括质朴的思想情感以及用言语表达情感时那种自然的、不做作的方式。”与同时代的任何英国诗人相比,华兹华斯是最乐于也是最善于描写大自然的。他从淳朴的自然汲取灵感,以内心的真诚和人民的语言去创造诗篇。在诗人眼中,“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能给人以灵感。在低垂的花朵的花蕊上颤抖着的露珠,从麦丛里飞起的云雀,大路上尘土里躺着的一根稻草,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都可以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泉水》《绿雀》《致雏菊》《致蝴蝶》《紫杉树》《小小燕子花》和《每当我看见天上的彩虹》……一篇篇小诗,去斧凿无雕饰,却意趣盎然,美不胜收。

在华兹华斯著名的《露茜》组诗(Lucy Poems,1799)当中,大自然被描绘成一位美丽、神秘的少女、华兹华斯“最钟爱的姑娘”、“世上最美丽的花朵”;在其著名短诗《致杜鹃》(To The Cuckoo,1802)、抒情诗《早春的诗行》(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1798)当中,华兹华斯通过对杜鹃鸣叫、童年遐想及春天美景的描绘,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其崇尚自然、鄙视现实的浪漫主义自然观表达得淋漓尽致。

《咏水仙》(The Daffodils,1804)是华兹华斯写的最美的一首自然诗。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英国湖区的优美景色。诗人在独自漫步时,忽然发现湖边一大片金黄色的水仙在微风中摇曳起舞。大自然这奇妙的美景不仅使诗人心旷神怡,而且成为他美好的回忆,在他孤寂无聊的时候给予安慰和快乐。这首诗,可以分为上下两阕,诗的上阕描写“我”孤独得像一朵云,飘过青山翠谷,来到湖边,看到树荫下一簇簇金黄色的水仙花,和着微风舞翩跹。那些随风起舞的水仙,就好像银河系璀璨的群星,连绵不断,望不到边。下阕续写“我”看到这繁花起舞,湖光潋滟,情不自禁地陶醉于大自然的良辰美景之中,凝视不绝,竟至引起悠悠情思,流连忘返。突然在幽思冥想中悟到:正因为“我”孤独而居,才能够心领神会这大自然的恩赐。这首诗结构完整、韵律严谨、情景交融,充分展示出华兹华斯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描写自然风景的娴熟技巧。在讴歌大自然美景的同时,诗人还表达了自己的自然观与文学创作理论: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只有离开自然界之后,诗人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才能写出不朽的诗歌作品。正如华兹华斯自己所说:“诗起于经过在沉静中回味来的情绪。”

除了自然,华兹华斯诗歌中另一个重要描绘对象是人,是一些同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平凡人和他们的生活。华兹华斯幼年遭受丧失双亲的打击,在亲戚的资助下才得以完成学业。青年时到过法国大革命的风暴中心,并亲眼目睹了英国工人阶级和农民等下层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残酷压迫与剥削,他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与理解。因此,在他的诗歌里既有衣衫褴褛的老乞丐、衰老而独立的捞水蛭人,也有孤独忧伤的刈麦女和纯真无邪的农家儿童。

在《我们是七个》(We Are Seven,1798)这首诗中,华兹华斯描述了一个农村小姑娘,小姑娘本来一家兄妹七个,死了两个,按成年人的推理,应该算五个,但八岁的小姑娘凭直觉和感情认为:死去的一兄一姐幼时与她一同生活,一同游戏,生时情同手足,死后又躺在离家门仅数十步远的墓地里,仍是天天“相会”的伴侣,自然不该从七兄妹中除名,因此还是七个。小姑娘天真纯洁的童心和淡淡的忧伤,打动了诗人的心,诗人自然平实的描述又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诗人采风,路遇儿童,问问年龄和家中人口,本是很平常的事,小女孩儿也没作什么语出惊人的回答,在凡夫俗子看来,没什么可以入诗的,而华兹华斯凭着一颗热爱自然、了解下层人民生活疾苦的诗人的心,从平淡无奇的事物中悟出不平凡的哲理,升华为诗,这正是华兹华斯的特色。

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华兹华斯还主张用通俗生动的民间歌谣和口语词汇进行创作,用以对抗古典主义诗歌的陈腐语言。作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他崇尚自然、反对矫饰、讲求“好的诗歌是人类感情的自然流露”。在华兹华斯为其与柯尔律治合著出版的诗集《抒情歌谣集》(The Lyrical Ballads,1798)所作的《序曲》(The Prelude,1800)中,华兹华斯提出他对诗歌创作的看法。他认为对诗歌创作来说,有四点是最基本的:(1)诗歌的主题是普通人的事件或普通生活中的情景;(2)所使用的语言应当是真实生活中普通人所使用的语言;(3)关于对主题的处理,应当以不平常的手法展现平常的事件;(4)诗人应当从普通事件和情景中找出人类最基本的天性。

在《全局改观》(The Table Tured,1798)一诗中,他表面劝告朋友放下书本,奔向自然,实际上是对整个文学界、知识界的号召。为表达这一主题,诗中多次出现感叹句,体现了诗人顺应时代变迁的紧迫感,口语体的语言则传达了忠告的殷切。诗人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大自然与感性世界的美妙诱人,讥讽了学究生活与理性世界的无益无聊。

《丁登寺旁》(Tintern Abbey,1798) 是一首150余行的长诗,诗人的自然观在此诗中得到淋漓酣畅的表达:完全是在风景和诗情的激发下一气呵成,流畅而幽婉,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华兹华斯自述:“有一种精灵在驱遣一切深思者和一切思想对象,并且在一切事物中运旋”。他认为“诗人是一个向人们倾吐衷肠的人”。无韵体(blank verse)在这首诗里的运用也是浪漫主义手法的体现。

总之,华兹华斯的诗风是:不尚奇幻,以其宁静的沉思和富于想象力的风格写得亲切自然。无论从诗歌的主题内容,还是从表达的手法技巧、创作的风格来讲,华兹华斯都“为英诗增添了新内容,引进了新语言,开创了新风格,不愧为一代大家”。

[1]陈嘉.英国文学史(第三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

[2]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胡家峦.英国名诗详注[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1.

[5]蒲度戎,彭晓华.英美诗歌选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6]王佐良,李赋宁,周珏良,刘承沛.英国文学名篇选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猜你喜欢
华兹华斯首诗诗人
植物批评视域下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黄河之声(2021年24期)2021-04-15 09:39:24
华兹华斯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郭沫若学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09:38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新闻传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3:39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Coco薇(2016年5期)2016-06-03 02: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