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深情调不同——唐代三首送别诗解读

2010-08-15 00:42温长青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455002
名作欣赏 2010年26期
关键词:阳关汪伦情谊

□温长青(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在繁花似锦的唐代诗坛上,表现友人之间深厚友谊和良好祝愿的送别诗占了相当比例。而在表现这一共同普遍的主题的时候,由于诗人的个性差异和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的不同,诗人的审美取向便有了很大的差异或正好相反。现在仅以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其一)等诗为例,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李白的《赠汪伦》,写于天宝十四载(755)。这一年,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便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即诗人自己,继而写送行者,这样就鲜明地展示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而“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一句把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真切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至于送行者是谁,次句并没有像首句那样直叙,而是用了曲笔,只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自然内中有汪伦)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里诗人用了“忽闻”一词,表明这似乎出于李白的意料。

诗的后两句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停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桃花潭水既是那样的深湛,自然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诗人怎会忘记汪伦以美酒款待他的深情厚谊呢?这样,水深与情深,便自然地联系起来,而结句“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桃花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深呢?这便十分的耐人寻味了。诗句之妙正在于“不及”二字,桃花潭水虽说千尺之深,但跟汪伦送别的情谊比起来,那就远远“不及”了。这样无形的情谊化为生动的表象,既自然而又情真,使得这首小诗,深受后人赞赏,“桃花潭水”也就成了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下面我们再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诗的前两句是写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的。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看起来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非常浓郁。而“朝雨”在这里充当了一个极重要的角色。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轻尘”的“”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颇有分寸,显出这雨是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遂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都有意关涉到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一种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因为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绝对不是令人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的,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因为绝句的篇幅所限,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殷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而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词: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词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自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在国势强大的盛唐,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时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进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有依依惜别的情谊,也有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和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进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而且有意无意的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而“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也当然不只是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便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进一杯酒”,正是不自觉的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三四句剪取的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这首诗就以这样的精心的描写,表现出了一种极有普遍性的离别之情,引起后代无数人的情感共鸣。

最后让我们来看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其一)。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回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定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别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其一)便是这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以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略脱名与利”的音乐圣手。而高适写此诗时,也应在不得志的浪游时期。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自然不免“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的前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手法。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的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董大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乎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作为董大的知己,诗人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后两句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盛唐时期这三位诗人的三首送别诗,表现的审美内涵、审美取向和审美趣味是各不相同的。李白是写朋友送他,王维、高适则是写送朋友远行。李白侧重写朋友对他的深厚情谊,王维、高适则侧重表现自己对朋友的深情。李白诗的语境,是他乘舟将行之时汪伦在岸上踏歌送别,由此激发灵感,写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名句,化无形之情谊为有形之潭水,清新明快,自然优美。同样是写送别朋友,王维诗的语境是“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呈现出一幅清新洁净、明朗优美的画面。王维在早晨给元二饯行,在即将离别之际举杯劝酒,着眼于现在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而西出阳关之后就“无故人”,难免孤独寂寞了,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高适诗的语境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一种风悲日曛、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诗人在黄昏时节与董大离别,劝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典型的以哀景写乐情,着眼未来,给朋友以信心和力量,表现出悲伤中的乐观,逆境中的豪放,人物的胸襟于此可见一斑。王维和高适的这两首诗,由于语境不同,故审美取向正好相反:王维是在比较美好的语境中送别,所以说“西出阳关无故人”,怀念朋友;而高适是在比较恶劣的语境下送别,只能鼓励朋友说以后一切都会好的。如果在这时再说悲伤的话,那就会让朋友悲不自胜了。由此可见,即使是同一类题材的作品,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内涵和艺术风貌,这除了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学养气质、认知方式的不同以外,主要取决于写作的时间、地点、气候、环境、人物、事件,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等交汇而成的瞬间语境的不同。

猜你喜欢
阳关汪伦情谊
我和汪伦的那些事
浓浓的乡村年味 深深的少年情谊
前面就是阳关
阳关:虚实印象
林宣佑:见证跨越海洋的中韩情谊
阳关路
唐诗中的“阳关”
朋友的情谊
泪别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