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童话《稻草人》的“求真性”解读

2010-08-15 00:42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100037
名作欣赏 2010年15期
关键词:求真叶圣陶稻草人

□王 蕾(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北京 100037)

从中国现代文学童话发展的历史来看,茅盾的编译与郑振铎的译述虽然都属于童话创作,但并非是真正的文学童话,因为文学童话与民间童话、编译童话最大的区别在于,从内容到形式皆由作者原创而产生,茅盾与郑振铎的创作都是在已有的西洋童话或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加以改写,并不是真正的原创活动。因此,从这点来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童话创作的发展历史,叶圣陶的童话创作正是真正的文学童话,1923年商务印书馆收录有23篇叶圣陶原创童话的短篇童话集《稻草人》是中国文学童话诞生的标志性成果,而其中的短篇童话《稻草人》则是中国童话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也是叶圣陶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求真”是《稻草人》这篇童话作品的最突出的特点,即将真实引入童话创作中。在这篇作品中,叶圣陶求真的美学追求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将真实的生活引入幻想的童话中,二是在艺术上遵循童话的逻辑性原则。

我们先探讨内容上的求真性。安徒生曾说,“最美妙的童话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还认为“从生活写下来的故事才是最好的故事”,“故事和真事没有什么很大的分界线”。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我们从安徒生童话中看到了他所处社会时的各种真实的人物形象:大臣、市长、贵族、地主、教士、大学生、农民、船工、手艺人、商人、猎人、洗衣妇、小店员等。同时,这些真实人物在真实社会中的现实处境也在安徒生童话中展现出来,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冻死街头的场景绝不是安徒生的想象,他用笔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可怜的穷人家孩子的悲惨命运。叶圣陶的童话同安徒生童话一样,脱离传统童话的公主、王子、国王等的模式人物与场景,将现实中的人和事引入到了童话中,他的童话创作强调真实性与现实感。他曾在《稻草人》序言中谈到童话真实的重要性,他希望自己的童话能“引起孩子们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并关心周围发生的事”。因此,他将“求真”作为自己创作的美学追求,他说:“我很怕看见有些儿童读物把世间描写得十分简单,非常太平。这是一种诳骗,其效果只能叫儿童当发觉原来不是这么一回事的时候大喊一声‘上当’!”在叶圣陶童话出现之前,中国流行的多是以外国童话或中国民间故事为基础改写或编译的童话读物,叶圣陶并没有被困进已有的童话模式中,他跳出了原有的国王、王后、妖魔、巨人、神仙、怪兽等人物形象模式,以“真实”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当时社会中真实的人物形象:工人、农民、学生、商人、蚕农、渔民、邮递员、卖报、艺人、纺织女工、乞丐、富翁、童工、小木匠、人力车夫、警察、厨子、知识分子、军人等等。从叶圣陶开始,“不写王子便写公主”的童话创作模式被彻底地颠覆,现实世界的人间百态通过童话的形式进入到儿童的视野中,用童话的方式,说出人间的真相,这是叶圣陶童话的特色之一,而这一特色正是其区别于民间童话,隶属于真正的原创文学童话的美学个性所在。

叶圣陶原创的一系列现实童话都充满了现实感,儿童在这些现实童话中了解到了真实的社会:《旅行家》通过一个从遥远星球来到地球的旅行家的眼睛,将社会中的贫富悬殊等不合理现象揭露无遗;《瞎子和聋子》讲述了一个瞎子和聋子互换生理缺陷,瞎子有了眼睛,聋子有了听觉,可是当他们第一次看到和听到之后,才发现原来真实的世界尽是不幸与悲伤;《克宜的经历》以一个孩子得到一面可以窥见未来的魔镜写起,孩子从魔镜看到的不是幸福与快乐的人间未来,而是充满着皮包骨头的人间惨境;《快乐的人》所呈现的是日夜辛劳的蚕农与终年纺纱的织女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大喉咙》展现出大机械生产下的人们身处的苦恼。而其中“求真性”表现最为突出的则是《稻草人》这篇童话。

《稻草人》构思巧妙,将中国田地里常有的稻草人作为主人公,通过他的眼睛,向读者呈现真实的人间百态——可怜的老太太处境艰难,亡夫丧子,好不容易还清了丈夫与儿子的丧葬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靠田里的收成过上正常的生活,却遭遇到了遍地虫灾的一场浩劫,到头来辛劳终年颗粒无收;村里另一位可怜的渔妇不得不暂时抛下正在生病的孩子去河里捉鱼给孩子吃,才高兴自己好不容易终于捉到一条鱼,而渔船里的孩子却病得更重了;一个走投无路的弱女子被赌鬼丈夫卖掉,她除了心碎地哭泣便只能选择投河自尽以示反抗。对于这一切的惨景,稻草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无力阻止这人世间的惨剧发生。贫困的农民、苦难的生活,这便是现实社会的真相所在。

郑振铎在1923年为叶圣陶的短篇童话集《稻草人》的序言中曾指出,叶圣陶将现实生活引入童话中是必要的,儿童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他们需要知道人间社会的现状,正如需要知道地理和博物的知识一样重要,儿童文学应该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叶圣陶这种将现实纳入童话中的“求真”美学追求,将客体的现实生活,通过作家主体独特的童话艺术形式,把真实的社会与人生展现出来,这是叶圣陶所开辟的现代童话的创作之路。

将现实引入童话创作的“求真”美学追求不仅在叶圣陶童话的内容上有所体现,在其艺术手法上,这种“求真”则表现为创作符合童话的逻辑性原则。童话的逻辑即指童话事理与推理上的客观逻辑性,是文学童话创作手法上的基本要素。童话创作允许作家将情节、人物、场景等进行幻想的设计,即在真实生活中这些故事中的事和人都是不存在的,但是这些虚假的人物、场景都必须按照客观世界物的属性,符合逻辑的发展,人物的行动与语言必须符合他们在故事中的身份与性格;情节的发展必须按照生活和自然的规律,合乎逻辑地进行,真正达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

叶圣陶的童话创作在艺术手法上也把符合事理发展的真实性作为创作的准则。比如《稻草人》中的稻草人虽说是具有生命的童话人物,但他在作家的笔下严格遵循了客观的物的属性。当他看到害虫正在残害稻叶时,他并没有不合逻辑发展地跑向主人大声报告他所发现的害虫蚕食的事情,他只能“把手里的扇子摇得更勤了。扇子常常碰在身体上,发出啪啪的声音。他不会叫喊,这是唯一的警告主人的法子了”。即便老妇人对这一切熟视无睹,稻草人也还是只能摇扇子。叶圣陶这样描述道:

(稻草人)急得不得了,连忙摇动扇子,想靠着这急迫的声音把主人留住。这声音里仿佛说:“我的主人,你不要去呀!你不要以为田里的一切事情都很好,天大的祸事已经在田里留下根苗了。一旦发作起来,就要不可收拾,那时候,你就要流干了眼泪,揉碎了心;趁着现在赶早扑灭,还来得及。这儿,就在这一棵上,你看这棵稻子的叶尖呀!”他靠着扇子的声音反复地警告;可是老妇人哪里懂得,一步一步地走远了。他急得要命,还在使劲摇动扇子,直到主人的背影都望不见了,他才知道警告是无效了。

同样的,当稻草人看到弱女子投河时,他非常心惊,他着急,想救他,可是他只是一个稻草人,他能做的只是“又摇起扇子来,想叫醒那个沉睡的渔妇。但是办不到,那渔妇睡得跟死了似的,一动也不动。他恨自己,不该像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

叶圣陶将稻草人形象设计得合情合理,符合他真实的身份与性格,如果他违反稻草人真实的物的属性,发现问题时立刻一跃而上,这样只会让小读者认为这故事是编造的。

在内容与艺术创作原则上《稻草人》这篇童话作品都体现出明显的“真实”特点。那为什么作家叶圣陶会把“求真”作为自己创作的美学追求呢?也许作家的一番道白能够告诉我们原因。叶圣陶曾说:“由于所受的熏染的关系,既然作了中国人,而且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能不在儒家的空气里呼吸。本相的儒家本是不错的。除了栖栖遑遑希望得君行道,就现代的眼光来看很不足取以外,那说仁义说忠恕的部分总是好的。宋朝的理学虽然带着玄学的气息,可是就好的一面说,主敬主诚实在具有真正信教者的态度,清朝颜李注重实践,专求生活的充实,可以说是脚踏实地。可是我们大都把这些东西认作是挂在嘴上谈谈的事,放在心上想想的事,却不大措意这些东西谈既没有用,想也不相干,必须把它们像消化食物一样消化一番,遍布血肉骨髓里,才是真实的受用。”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做一个仁义忠恕、诚实充实的“本相的儒家”正是叶圣陶的理想人格追求。他将这种追求渗入创作中,因此,将真实生活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通过“求真”的美学追求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情感态度。

综上所述,从《稻草人》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叶圣陶创造出了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现代新童话,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作家独立风格的文学童话,中国的现代童话发展之路从此开始,叶圣陶的童话为中国现代文学童话创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丰富成熟的艺术创作经验。

猜你喜欢
求真叶圣陶稻草人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
——求真尚爱 正心润德
不担当比“稻草人”还要差
霜的工作
张锦绣
阎生德
漂洋过海赴少林 一文不名求真功从少林洋弟子到一国外长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燕子,住下吧
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