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主题变迁中的“凝视”

2010-08-15 00:42江汉大学外语学院武汉430056
名作欣赏 2010年15期
关键词:凝视山姆哈姆雷特

□曾 莉(江汉大学外语学院, 武汉 430056)

凝视(gaze)的概念在美学研究中早有运用。到20世纪中期,对凝视概念的讨论,又同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驱动力的理论和拉康关于儿童发展镜像阶段的理论相结合。内蕴于作品中的气息禀有一种神圣、权威、距离、永恒的性质,使得人在与艺术品的交流中,感到一种震撼心灵的“炫目”,或者唤起一种深层无意识。“人以自己的独特性凝视作品,作品也以‘准主体’的方式向观者神秘地回睇。”①这样,“艺术给人一种沉思默想式的观照,在这观照中,气息充盈着整个艺术文化交流过程”②。通过主题研究的方法来看英国文学作品的发展,便不难看出其主题的变化规律。在早期的大多数作品中,它们塑造的英雄都是一个个完美而没有任何缺陷的人物,对于他们的描写近乎于神化。他们的行为举动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是世界的掌控者。随着英国文学的发展,后来的作品平民百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显然,在整个英国文学作品的发展过程中,文学作品的主题大致是从英雄主题向平民主题演变的。

一、《贝奥武甫》中英雄主题的凝视

《贝奥武甫》(Beowulf)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描述了一个典型的贵族英雄——贝奥武甫。他击败怪兽,拯救国民。他的行为举动关乎国家命运。他的丰功伟绩也被人们称颂。这首史诗其实是一部英雄的成长史与成就史。它塑造了一个毫无缺陷,神化了的英雄。他不是一个平凡人,更近似一个神。

诗的结尾部分叙述了贝奥武甫的一个随从偷了火龙在山洞里的珠宝,激怒了火龙。贝奥武甫在火龙居住的山洞找到了火龙,经过一场恶战之后,将它杀死,自己也因此受了致命伤,不久便死去。人们为了对贝奥武甫的伟大事迹表示哀悼,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为他谱写颂歌。

在这首诗中,极力突出了贝奥武甫的神力。在与巨怪搏斗之时,当贝奥武甫抓住它时,“这个怪物通过这强有力的一抓,凭知觉感到,它碰到了以前从没有碰到过的对手,心里开始发抖,想早点逃走,逃回它的葬身之地”。单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贝奥武甫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在每次的搏斗中,他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做得好。他的一生只有成功。对于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而言,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难倒他。

贝奥武甫仅仅只是早期作品中英雄人物的一个代表,但是他却反映了早期作品中英雄主题的一些基本特点。他们拥有常人所没有的非凡才能;他们关乎国家的存亡与命运;他们也几乎没有任何缺陷。他们除了对民族的热爱以外就没有其他的感情宣泄的渠道,对于他们的描述近似于一种神化。在人们眼中,他们是神而非人。他们为着一份光荣和伟业而活。人们对早期的英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对社会群体局部的审美凝视。人类“到处寻找现实生活的短暂的、瞬间的美,寻找读者允许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特点”③。

二、《哈姆雷特》中贵族主题的凝视

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Shakespeare)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Hamlet)讲述的是一个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诚然,这位英雄式的人物向邪恶的世界勇于发起挑战,即使身陷困境也敢于为父亲血耻。但是,他给千万读者留下了他性格的优柔寡断的一面。而正是由于他的性格弱点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从这一点来看,在《哈姆雷特》中塑造的英雄不再是一个完美而没有任何缺陷的人物,哈姆雷特是一个体现出缺点的可爱的平凡人,对于他的描写并没有将其神化。哈姆雷特的性格是复杂的。他有坚强的一面,也有优柔寡断的一面。这个致命的性格缺陷,让他错失时机,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有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因他而死。但是,他也不是个完完全全懦弱无能的人。他有巨大的勇气直面新的国王,为自己的父亲报仇;也直面周围的黑暗世界并试图改变。因此,哈姆雷特是一个平凡的英雄。

《哈姆雷特》注重的是对英雄人物心理成长史的描写,表现的是同一个人心灵中善与恶的矛盾。莎士比亚悲剧的一大特征是强烈的情绪性,他常常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悲哀和愤怒。哈姆雷特有自己的缺点,对他的描写也没有进行神化。这里面塑造的英雄人物并非完美无缺,也不是早期人们所认为的一切事情他都可以做得很好。他并不完美,也有自己的缺陷。他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平民。

贫穷和富贵都只是两种生活形态。而生命是一种处于盲目却有秩序的、不断流变中不可抑制的永恒冲动,只有从生活体验出发才能对莎士比亚的生命观做出解释。正如狄尔泰(Dilthey)所言“诗的问题就是生命的问题,就是通过体验生活而获得生命价值超越的问题”④。

三、《匹克威克外传》中平民主题的凝视

查理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写的《匹克威克外传》是英国现实主义时期的一部杰出作品。该篇小说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故事构成,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和下层平民的悲惨生活。平民在这部小说中地位十分突出。平民品质也在其中得到高度的赞扬,而在之前的作品中,平民一般都是愚昧和无知的代名词。除此之外,小说的结尾也以符合大众口味的喜剧方式结尾。可以说,这部小说处处体现了平民意识。

随着文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作家关注平民的生活与命运。而查理斯·狄更斯便是其中之一。狄更斯出身贫寒,自幼饱尝人世辛酸,这样一个平民子弟、一个富于人文精神的作家,具有平民意识是顺理成章的。狄更斯的平民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权贵者尤其是为富不仁者的无情嘲讽与鞭笞。二是对弱小人物的同情,比如说他饱蘸同情地描写了负债人监狱中的囚徒们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表现了贫苦当事人在法律面前的无助。三是对平民的优秀品质的赞扬。在以往的多数作品中,平民要么平庸愚昧,要么奸诈卑劣。而狄更斯突破窠臼,大胆地表现了优秀的平民身上常被人忽略的可贵品质,如朴实、忠诚、无私等,从而丰富了平民形象的内涵。

《匹克威克外传》对英国文学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最早以当代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并把平民当作小说的主人公。匹克威克虽然是位老绅士,但他不谙世事、正直善良、打抱不平、助人为乐,作者有意把他塑造成仁慈和博爱的典型,但客观上他具有小人物的品格,是平民的化身。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匹克威克也渐渐成熟了。这样一个滑稽而古怪的人物,具有坚强的信念和高尚的动机,无论在什么时候,总想按照良心的指引行事,具有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这恰恰是对平民的优秀品质的塑造。

在《匹克威克外传》中,狄更斯的平民意识最成功地表现在对匹克威克的仆人——山姆这个平民青年形象的塑造上。充满智慧和现实精神的山姆,以他独特的方式体现了跟匹克威克一样的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山姆心地善良、风趣幽默、机智勇敢并且忠诚可靠,在小说中占据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山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伦敦穷孩子,他是在社会里锻炼出来的,在各方面都与匹克威克形成对比。匹克威克年长却不通世故,山姆年少却阅历很深、精明老练。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都是山姆一次又一次替主人解围。特别是当一对黑心肠的律师挑唆巴德尔太太以所谓破坏婚约对匹克威克进行起诉时,是山姆以串门聊天的方式摸清了这一对坏蛋兜揽此案的底细。山姆有时也确实天真无知,看他给心爱的姑娘玛丽写情书,凭着他的一身机灵,却被几个大字难倒了。山姆的语言是这个形象中极有特色的部分,他开口便是歇后语,充满土生土长的智慧。这种平民化的语言深刻反映了作品中的平民意识。

《匹克威克外传》以大团圆结局,这不能不说有点落入俗套。但这样的结局却正符合了平民百姓的口味——平民百姓在当时现实中难以获得生活的美满,能让他们在小说的幻觉中找到暂时的心灵归宿或寄托,这一切显然体现出了作者思想深处的那种平民意识。可以说,《匹克威克外传》就是一部平民作品。他们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高贵品质得到了人们高度的称赞。他们虽是平民,却是小说的中心。

四、西方唯物史观的渗透

“文学作品是纯形式,它不是物,不是材料,而是材料之比。”⑤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英国文学作品中主题发生了从英雄到平民的演变。凝视主题的变迁实际上是在细读主题、在对主题进行内部批评(internal criticism),这个变化与人们的历史观的认识有密切的联系。凝视理论中包含了一个巨大的悖论,人活在世界上总要投入和他人的关系中,于是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人凝视的目标。一部作品与另一部作品在主题上的全景凝视中渗透了西方唯物史观的因素。只停留于社会历史现象的表面,看不到产生和支配人们思想动机后面的深刻的物质动因和根源,因而也就不能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相反,错误地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因,把精神力量看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本源,于是使社会历史完全变得神秘不可理解,似乎完全是偶然的由精神因素所左右;它们更看不到大众特别是作为生产主体的劳动群众对于社会历史的伟大创造者的作用,把个别所谓英雄人物的天才、理性、智慧当做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究竟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如何,需要做出科学的回答。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这一基本前提出发,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同历史唯心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历史:并且又肯定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即劳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的创造性的关系。

人民群众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进步力量,在阶级社会里,它包括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进步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五、结 论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创造历史的是他们而不是单个的英雄人物。然而,在早期的人们认识中,英雄人物就是伟人,只有他们才创造历史,才推动社会的进步。这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反映。贝奥武甫是一个完全神化了的完美的英雄人物。他的一举一动关乎国家的命运。但随着文学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后来的作品中更多出现的是以平民为主角。哈姆雷特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自己的缺点。对于他的描写更近似乎一个普通的人。在《匹克威克外传》中,则处处体现了平民的伟大。在《贝奥武甫》和《哈姆雷特》中,英雄人物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英雄决定了民族。而在《匹克威克外传》中,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决定了平民英雄的命运。

德国接受美学的著名理论家姚斯认为,“读者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也许不同文学文本的主题就是读者们创意出来的一个个崭新的文本世界,而艺术家们也就得随时不断地放弃当前的自己,归附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作家在文学写作时是在勇于创造变化,也在考虑继承过去的传统。强调文学主题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其目的不在复古,而在纠偏补弊。文学最初在中西方都仅仅被视为一种泛指的文化现象,文学没有自律性,而是社会、文化、宗教活动的一部分。但是文学本身的发生、文学主题历史的发展就是缓慢地意识到自身特性的过程,也可以讲是一个追求自律的过程。从英国文学作品这一切入口来看,主题的演变——从英雄主题到平民主题,既符合了历史观的发展演变又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与人类文明的流变。文学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也同时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在英国文学史上的从英雄主题向平民主题的演变是历史的必然。

①②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④Dilthey,W.Selected Writing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⑤什克洛夫斯基:《罗扎诺夫》,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猜你喜欢
凝视山姆哈姆雷特
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评上戏西藏班《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糊涂的维修工
猜猜我有多爱你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论《天地玄黄》背后的眼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
高分四号,从3.6万公里外“凝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