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的形象展现——周卫《本土性油画》艺术阐释

2010-08-15 00:42:44程义伟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沈阳110031
名作欣赏 2010年21期
关键词:塞尚印象派油画

□程义伟(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沈阳 110031)

周卫,是位根植于辽宁黑土地,在辽宁乃至全国美术界都颇有影响的著名油画家。在周卫油画创作中,无论是作为民族“场景”还是作为民族“对象”,在周卫的油画笔下,他都直接地用色彩去描绘,集中地探询民族精神世界,而他在整个油画创作中最精彩的画作往往也是有关民族精神的描绘。他要描绘的“文化感受”其实也就是他对民族精神的解读。他的油画无不标示出特定的东北农村生活气息,还有那充满地域色彩的乡土人物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展示了东北特有的乡村文化景观。我愿意在这样的层面上把周卫的油画作品看成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形象展现。譬如《欢乐吧,春风》、《正月里》、《长白山余脉》、《辽西灯会》、《龙灯之夜》、《烛光里的妈妈》、《第一声妈妈》,这些画作都可以作如是观。

30年来在社会生活中的磨炼和在中西文化上的探求,无疑都给他的油画创作在内蕴上和艺术上不断地打着铺垫。否则,我们就很难理解他的油画如《辽西灯会》、《欢乐吧,春风》、《金色山原》、《黎明》、《龙灯之夜》、《老秋》、《一池清水》、《春天的白杨树》、《又哭又笑的孩子们》、《长空万里》等上百幅佳作那么不同凡响。我们常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文化是理解人类文明史进程的一把钥匙。英国人类文化学家阿尔·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周卫创作的油画就是这样的“复合体”,作为一个创作严谨的油画家,周卫向来是以作品的质朴和厚实取胜的。他用灿烂、轻快、清新的色彩在画布上铺陈出独具丰厚的黑土地意蕴和鲜明的油画风格,把中国油画创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从而具有了某种标志性的意义。这种意义是画家不仅用色彩去表现“本土”特征的方式去获得更大的永恒性,更在于画家有心灵的感动与震撼,用色彩描绘辽海文化的特质,魅力无穷。

周卫在他著的《本土情怀》油画集序中剖白他艺术之旅的心境:“仿佛是穿越时空,穿越物我的灵光……倏忽之间,洞照人与宇宙相通的契机,艺术家抓住它,从而往前挺进一步。”在画布面前:“我始终未动一笔,内心倒海翻江,狂躁不已,画布如台风刮过般劫掠得一片空白……”“画布已成战场,承受两个世界的交锋。宇宙中所蕴含的数、理、象等诸种因素与艺术家出手的点、线、面等诸种关系互相撞击、引发、交叉、流动、推演、融通、整合,经过死去活来的痛苦煎熬,逐渐地平复而成熟。于是艺术品带着鬼斧神工之痕,以鲜活的生命降临人间。”这种心境即透视了凝结在油画家身上的文化精神,演进了文化精神,又进一步勾勒了凝结了画家创作心态的轨迹,及其作品产生的大大小小的回响。

在当代中国油画家中,周卫是唯一一个用色彩画出具有地域特质的油画家,萌生在上世纪70年代却在八九十年代走向成功。他不仅显示了当下中国油画创作的实绩,成为区域文化创作的一面旗帜,而更为重要的是,他具体独特风格的油画作品被认可的程度也高于其他油画家。周卫的“本土性油画”自身的完整性,以及在中国油画界所产生的影响等等,都是有口皆碑的。可以这样说,在中国油画界,没有哪一个油画家比周卫“本土性油画”更具有地域文化的特征了。

细观周卫的油画,一个沉甸甸、凝固的、浑厚的、恒定不变的文化实体以静态的方式凸显出来,这个实体就是所谓的“本土性油画”。也可以说,周卫是利用几十年的悠长时序,从从容容地将“本土性油画”做了空间的展开。何谓“本土性油画”?从本质上讲应该是画家用色彩表现地域性事物、人情、风俗、民性等等,而且是指在这种地域文化养育下所形成的画家的审美意识,主题思维以及处理题材的方式方法等等。从文化角度来研究“本土性油画”,首先画家对辽海文化即在辽宁流传二百多年的二人转以及大秧歌和灯会在本质、表现形式和存在形态上有准确的把握——这一点在周卫的油画中有很突出的体现。北方有正月十五闹龙灯的民俗,喜欢火暴、吉祥,因此在周卫所创作的油画作品《龙灯之夜》、《辽西灯会》、《欢乐吧,春风》、《正月里》用了大量的红色,并配置以黄绿,最具有辽宁民间文化色彩,最能体现辽海文化审美特征,因为大秧歌的形式本身就有纯朴、红火、奔放、明快,泼辣的特点。不仅如此,画家深入研究了中国北方民间大量的木版年画,女红、绣品等形形色色的民俗用品,红、黄、绿、青与黑等几种颜色是常用色,而且在一定空间观看,会产生出色光效应来。民间色彩在周卫的油画中得以展现,我认为,画家周卫所建构的“本土性油画”是从他创作主体的精神构成,生活式样等入手,像《第一声妈妈》、《辽西灯会》、《龙灯之夜》等,凸显出民间色彩。在画家作品中应用的恒性积淀,从而揭示出画家从辽宁文化生态构成和审美情感类型来画辽宁民性、民风、民俗。揭示出画家在民间色彩及西方印象派色彩两个元素中所进行的梳理以及相伴而生的情感的审美升华,这是形成“本土性油画”的关键。

《辽西灯会》、《龙灯之夜》是周卫油画中的经典之作,画家把油画中的古典的严谨法度与写意的自由个性结合在一起,色彩强烈鲜艳,黄、红、黑作为画面的基调色泽沉着而优美,画出了灯会闪烁流动的感觉,熙熙攘攘场面中的众多神态,生动而整体。画家时时用心灵触摸与感受民间文化的颤动,他在描绘《辽西灯会》《龙灯之夜》的过程中,他也在细细地体味和揣摩其背后文化的含义。画家用画笔展示着自己乡土那些难忘的民俗风习,这些民俗风习体现着辽宁地域民众的文化心理积淀和历史文化的传承。画家笔下的民俗风习表现得美好、优秀、富有人情、闪烁着文明智慧之光,为辽宁民间风情涂抹着斑斓明丽的色彩。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先驱波德莱尔将图画的创作过程类比于世界之创造过程,他说:“正如梦境激发画意,一幅好画的成形问世应如世界之被创造一样。如人所知,世界的创造是经由若干创造行动所完成。其中,先被创造之事物乃是由后继者所完成。所以,一幅被和谐地制作的图画也包含一系列的、逐一被敷色上去的图画,每一个新的涂层赋予(原初的)梦境更多的现实,并逐层将之推向完美。”周卫的“本土性油画”除了用文化眼光统率全局外,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找到了一种有能量、有张力的绘画形式,它有如一股叙事流,心理、笔触、质感、情绪集于一体,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它的意义绝不限于绘画语言,它是一种浓度很大的,致力于“构建自己的家园。中国需要建设一个有中华民族气派,蕴含中华民族魂魄的本土油画体系”。这也许是民间艺术对画家的启发吧。

当然,周卫的“本土性油画”最浪漫神奇的地方,在于揭开了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的母体这一命题。他用心灵感悟着人类的种族、图腾、宗教、生活,风俗以及人类的全部信息,用深情的画笔,描绘着田园诗般的辽河地域风光和民俗生活的神韵。民间艺术如滋养万物的土地,无论你是参天大树,还是招展花枝,最终必将回落到这片永恒的土地上轮回发展。这一切构成的“本土性油画”为我们提供了艺术作品的价值,作为“本土性油画”的出现仍是画家“本土的油画艺术是我的目标”的实现。显然,画家向我们一再展示并赞赏不已的是那种民间艺术的传承。

周卫的油画被冠以“本土性油画”,显然不足以概括他油画创作的全部内涵。整体地欣赏周卫油画,我们会感觉到,“本土”、“抒情”、“田园”等,固然将周卫的油画和谐地纳入写实的东西,而且是光色感觉的真实的传达,但这仅仅是从审美的一定层面概括了周卫油画的特征,却不能触及周卫创作的深层动机。周卫油画整体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质,是一个比“本土”、“抒情”、“田园”等更深邃的世界,是一个与他魂牵梦萦的辽宁民间艺术一样神秘、美丽的世界。那就是他所崇拜的西方印象派大师塞尚。从一定意义上说,塞尚对周卫的影响更为深远。他说:“我喜欢塞尚。因他的画是从自然中来的,直接面对自然进行悟化、凝炼、结晶。他始终在自然、色彩与心灵之间调整、感悟、表述,他与以往画家不同的是:他不是在自然的表面调整、重构。”“我是很偏爱印象派的。我认为他们在与自然的对话中确是寻到了他们共同的语言。”周卫的油画从塞尚的油画中吸收了全部营养。周卫对印象派画家塞尚比较性的研究,这应该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周卫似乎天然地就喜欢塞尚的风格。“塞尚是一本看不完的书。塞尚的画可以说是纯艺术的开端,通俗点说他的画才开始算画。以往的画家在画布上画的是:那人、那事、那景、那物,那故事。”①

其实,周卫追求的是塞尚用结构来表现绘画。塞尚作为印象派的代表,他致力于在绘画世界里表现富有秩序的坚固的感觉,同时,也会画一些色彩搭配明快的作品。周卫的油画作品有着印象派画家的痕迹,即作品中追求印象派画家中的色彩关系的微妙变化,画面人物之间关系所形成的旋律,每一处冷色必有一处暖色搭配。周卫在印象派画家的影响下,追求绘画的纯粹性,尤其重视绘画的形式构成。周卫通过艺术创作,在生活的表象里发掘出了某种简单的形式,同时将生活中的秧歌和灯会人员众多的视像构成秩序化的图像。所以,周卫在创作中更关心体积感与构成,关心均衡与结构,画面追求凝重、厚实恒定持久的感觉。这样,周卫油画的两个要素或内在结构就在于:有悟性的画家,西方艺术和东方艺术内涵,人的主体,自然混沌地交融——从某种意义上说,由周卫开始形成的“本土性油画”在风格上的内在特征不外乎这二者。“在艺术中,引进与创造这两者彼此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引进中的艺术创造又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引进者们身上的民族文化沉淀与积累的自然流露,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二是引进者的自觉追求,其中有艺术家们锲而不舍的努力,但成功与否则由其禀赋、天性、气质胸襟与修养所决定。”②

也许就在这“本土情怀”,周卫改变了以往“写实油画”画家的身份,并在这一过程中,突出了感性与知性的双重作用,施展了他作为文人与画家的双重优势,以感性为情怀,以知性为学养,让民族文化浸润着灵性。因此,周卫油画最初和最基本的文化意义是在“自然、生命、爱是在我艺术中贯穿的主题。因为我喜欢自然,热爱生命,赞美爱情”③的层面上,从中探寻周卫在艺术上艰难跋涉的脚印,探寻油画语言的内涵。他以自身的文化感受和生命体验处理自然,他把美带给欣赏者时,还传递了他自己精神苦旅的印痕。

我认为,这其实是周卫对自己油画艺术的另一种阐释。他创作的风景油画《金色山原》、《双葵》也应该说是油画中的经典之作,在色彩上可以用“颤动”来形容它的生命力的活跃跳动,并感受到精神上的烧灼与震撼。《金色山原》采用民间中的大色块布局。同时又采用印象派手法用色彩编织,让色彩的颗粒之间对比而交响。创造了新的形、新的色、新的笔法,这样,使人领会到辽宁大地的雄浑气象而且有一种成熟的、实在的生命力的饱满。画家在《双葵》作品中大面积使用玫瑰色,在视觉上做到了大面积的红绿对比,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色彩反差,引发出人们对朝霞与喜事临门、吉庆祥瑞等民俗观念的联想。这就意味着,作为画家,周卫不仅能从生活中找到灵感,而且可以敏锐地捕捉到生活所具有的特质,从《金色山原》、《双葵》作品中蕴藏着周卫的艺术智性和艺术审美。因此,他的人物画创作和风景画创作,几乎每一幅都闪耀着奇特的审美感受和艺术发现,洋溢着一个画家在艺术探索中的激情与深邃。

民间色彩作为一种油画绘画理论的补充附加于周卫的作品创作中,然后上升为突出的、自觉的、非常主动的审美需要,在周卫的油画中有本土民间美术、印象派、塞尚绘画艺术的影子,既可以看出它们的灵光,又可以找到它们的变通之处。周卫师承本土民间色彩和印象派大师塞尚所建构出的“本土性油画”的意旨也便昭然若现。

发生认识论以及为接受美学奠定哲学基础的海德格尔都十分重视认识主体或接受者的立场、趣味、思维模式等所谓的“先结构”,他指出,我们认识,接受或阐释任何事物,都是以自己已有的先在、先见、先把握为基础。既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和认知能力在继续性的认识和接受活动中,经常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周卫对本土民间色彩和印象派大师塞尚的独特择取和理解。这种“先结构”的构成,源自周卫十几岁时偶然见到的那幅《戴金盔的人》,当时他不明白那些颜色怎么可以把金盔画得仿佛可以敲击出“铛!铛!”的声音来的。与其说周卫被动地接受了本土民间美术和塞尚的影响,不如说在本土民间美术和塞尚那里周卫进一步发现了“自己”。正是这种文化的互融,使接受主体和客体能够超越时空,在艺术上引起感应和共鸣。

在艺术苦旅式的路径中,周卫拓展了油画的审美空间。如此说来,紧紧握住生活之根,文化之根,牢牢把持艺术之灵,始终坚守画家个性,运用更加智慧、更其高超的油画技巧来创作出优秀作品,仍然是周卫创作“本土性油画”的价值选择和未来方向。

著名英国学者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说,一锄柄,一手杖,一篙杆,都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周卫在“本土性油画”中建构的艺术世界厚重深远又激扬跃动,张扬出生命的蓬勃与精神的坚忍。阅读周卫的“本土性油画”作品,使我们把握到他一种宏阔宽容的心态对历史和现代文化的穿越及对文化精华的熔铸,鲜明强烈地感受到他用色彩描绘辽海文化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卫的“本土性油画”不仅是辽海文化的花园中一朵独具韵味与魅力的鲜花,他也为建构地域文化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①《本土情怀——周卫与他的画》,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② 邵大箴:《美术,穿越中西——邵大箴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页。

③《本土情怀——周卫与他的画》,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猜你喜欢
塞尚印象派油画
一张油画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9:00:00
「印象派画家」金农
紫禁城(2020年8期)2020-09-09 09:38:40
油画《塬下》
油画
印象派画家启发了我
艺术品鉴(2017年11期)2017-04-23 05:18:03
《岁月长又长》(油画)
海燕(2017年4期)2017-04-11 13:52:18
印象派大师
今日文摘(2017年3期)2017-02-23 20:02:12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
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28
左拉“贬低”塞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