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权威——论《昌奈斯韦尔事件》的黑人美学思想

2010-08-15 00:42梁福江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名作欣赏 2010年21期
关键词:美国黑人白人约翰

□梁福江(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 重庆 万州 404000)

长期以来,美国黑人文学一直在试图“重新建构一种源话语,一个涉及语言、性格、个性和命运等以个体形式折射出来的人类生存样态”①。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的《昌奈斯韦尔事件》就是这样一部力作。作品以一位生活在当代的黑人历史学家对家族历史的探寻,将美国长达百年的种族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布拉德利利用主人公约翰的特殊身份,赋予其大胆的想象力,对家族历史进行重构。作品大量描绘了黑人民族独具的语言、生活以及宗教特色,凸显了建构黑人民族历史文化话语以及保持黑人民族灵魂信仰的重要性,显示出独特的美学思想。与此同时,作品对黑人家族与白人社会的抗争、共存和融合的描写也表现出作者对当代美国社会的黑人未来的关注。

《昌奈斯韦尔事件》故事开始时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作者布拉德利通过老杰克的讲述和约翰对家族史的重构,引领读者回顾了几个世纪以来美国黑人从非洲到美洲、从遭受奴役再到受种族主义迫害的历史。在整部作品中,作者主要通过老杰克和约翰两位讲述人以对话和讲故事的形式将美国黑人的种种遭遇和涉及黑人的历史真实如“私刑”、3K党的迫害和“地下铁路”等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其中就有主人公的曾祖父C.K.和他带领的12名黑人宁死不再做奴隶的悲壮故事:在通过“地下铁路”穿越梅森-狄克逊线奔向自由途中,他们被白人包围在昌奈斯韦尔外的山谷中,眼看要被抓回继续悲惨的奴隶生活,他们一致“乞求被就地处决”②,由此昌奈斯韦尔多了13座无名坟墓。小说的题目也由此而来。

“黑人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是黑奴。作为黑人的后裔,美国黑人长期以来一直遭受种族压迫和歧视。”③杜波伊斯也曾说过:“自14世纪以来,我的这些祖先和其他后裔有一个共同的历史,遭受了一个共同的苦难,有一段漫长的记忆。”④在《昌奈斯韦尔事件》中,作者布拉德利通过黑人主人公、历史学教授约翰指出,“……历史就是暴行。找到史实真相的最好办法就是找到掩埋尸体的地方”。奴隶制和种族主义就是美国黑人所遭受的“暴行”。在作品中,主人公约翰的亲身经历和老杰克讲述的老一辈黑人的故事,揭示了美国社会里的种族主义的危害;通过主人公约翰在探寻父亲离奇死亡原因过程中对家族史的追寻和重构,展现了美国几代黑人在奴隶制下遭受的痛苦和创伤。然而,老一代黑人如老杰克等并没有因此而痛苦和悲哀,相反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白人主宰的社会里求得生存,与白人种族主义者进行斗争。约翰的父亲莫西就是其中的典型的代表。莫西在当地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在大山里自酿并贩卖私酒,“才刚刚20出头就已经是近乎全县远近闻名的人物了”,让前来调查的税收人员“神秘消失”。他和老杰克一起从3K党手里救出“骚扰白人小姐”的白乔希使他免遭私刑并带领三人实施报复行动。他贿赂当地白人官员为自己的“非法”活动充当保护伞,即使在死后他还对这些白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据说他手里有一份与这些人“交往”的详细记录。二战爆发后,他以50多岁的高龄参加了战争、及远征意大利,并带着荣誉勋章归来。

在解读了父亲阁楼里的秘密后,约翰对自己的家族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自己曾祖父C.K.的传奇人生和几代黑人的遭遇和抗争史而激动不已。C.K.的祖辈都是黑奴。其父亲扎克因参与黑奴起义被告密者出卖而惨遭杀害。他本人于1805年出生于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个农场,但是他在农场里偷偷学会了识字,17岁时得以成功逃了出来,紧接着通过伪造自由证书获得自由。此后他找到令父亲等黑人被害的告密者并为他们报仇雪恨,历经种种磨难后终于1832年得以在费城买地定居,从此他开始与当地的废奴主义者一道致力于黑人权力运动:C.K.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黑人争取权力而奔走,为改变黑人的命运而写作出书;他将自己所有的财产“变卖成现金并全部捐献给废奴运动”;他利用自己做生意为掩护引领更多的黑奴通过地下铁路奔向自由并最终为之英勇献身,与12名黑奴长眠在昌奈斯韦尔外的山谷里。C.K.生前一直坚持用自己特有的“密码”记录自己的行踪和参与的活动,这些资料中的一部分也通过其妻子留给了后代。约翰的父亲莫西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自己祖父的“密码”资料,追随其脚步继续与白人种族主义者进行着斗争,并最终在其长眠之地自杀身亡。

约翰终于揭开了父亲的自杀之谜,也有机会重新认识了自己先辈们的命运和历史。“那深藏在亲人内心深处的记忆,散落在故纸堆里面的历史让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主人公理解了祖先沉甸甸的历史并以黑人历史和文化而自豪。”⑤《昌奈斯韦尔事件》在揭示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和种族主义之下的种种遭遇,同时也展现了令当代美国黑人引以为豪的数代黑人与之奋力抗争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光辉历史。

“美国黑人的历史是这样一种抗争的历史——渴望获得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地位,渴望把他的双重自我融入更好更真的自我。在这种融合之中,他希望不要失去原来的自我。……在白色崇美主义的洪水中,他也不想去漂白他的黑人魂,因为他知道,黑人的血对世界有启示意义。”⑥黑人如何在白人主宰的社会里“寻找自我”、“保持自我”和求得生存、发展是作品《昌奈斯韦尔事件》探讨的另一重要主题。作者通过主人公指出,“……(黑人民族的)遗产是指你所深信不疑的信仰”。“一个人要成为此信仰真正的信徒”,仅仅靠“知晓真相或者是改变姓氏,改穿黑人的服装甚至是完成到几内亚的朝圣之旅”是远远不够的。在作者看来,许多黑人在被西方“基督教教化”的过程中逐渐“被驯服”,因而丢弃了本民族原有的特色。一些黑人认为“欧洲人之所以能成为奴役黑人的主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白种人”,于是憧憬着通过“变得像白种人”而改变被奴役的命运。这看似并不困难。因为白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愿意与非洲黑人混血”,并承认有着更多白人血统的混血黑人为“统治阶层的一员”。于是,“混血、拥有白人的肤色就成了他们试图提高社会地位”的手段。正如后殖民主义奠基人之一的法农在他的《黑皮肤,白面具》中指出的那样,“黑人……为了获得白人的另眼相待,挣脱自己劣等民族的锁链而挤入上等社会,抹去自己与生俱来的黑色身份的耻辱,就在无意中对自己的肤色面貌产生厌恨……”⑦然而他们最终发现自己是无论如何都成不了白种人的,此时他们才回过头来,重拾一路走来被抛弃的属于非洲传统历史文化的“碎片”。

在被西方“强势文化”同化过程中也有一些民族和人民始终坚持着悠久的传统和宗教信仰。作品中就特别提到海地这个国家的独立就是其人民坚信非洲传统宗教“伏都教”而发动反对法国殖民者的独立革命的结果。即使基督教文化已在非洲为黑人所接受,他们也只是“逐渐地采纳而不是完全照搬其教义”。一些基督教教义也保留有很明显的非洲特色,非洲黑人虽然也认同基督教教义中的“阴阳两相隔”的观点,但他们认为人死后仍然活着,他们只是“回到几内亚的老家了”。在《昌奈斯韦尔事件》中主人公对黑人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探索也体现在黑人对“死亡”的看法上。与基督教所鼓吹的“死亡是冷酷的……人死后即变成尘土而灵魂会永远受罪”的观念不同的是,在非洲传统中的死亡只是意味着“死者来到了阴间定居,住所和生前并无两样”。约翰在追寻父亲神秘死因的过程中终于明白自己的曾祖父C.K.和那12名黑奴实际上是追随着本民族的传统信仰而去,他们死的并不痛苦。相反,他们是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获得了解脱。同样,在了解昌奈斯韦尔事件的真相之后,约翰的父亲莫西的世界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经常去教堂,读《圣经》并迷上了与当地教堂牧师关于神学话题的争论。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信奉基督教,而是因为他“想证明基督教是何等的谬误”。

莫西最终也选择了追随祖先而去,但他给约翰留下了足够的线索,让他在探寻的过程中能够“找到自己的祖先”。然而,正如作品中约翰的白人女友所想知道的那样,是不是所有的美国黑人在找到自己的祖先之后也要效仿莫西的做法呢?约翰并没有这样做。他将自己这些天研究祖辈留下来的神秘资料而作的笔记付之一炬,但是将资料本身放回原位,希望后代人同样能通过努力重构那一段历史,找到自己的祖先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和继承祖先留下来的“遗产”。

《昌奈斯韦尔事件》在展现黑人先辈历史,揭示老一辈黑人遭受种族主义之害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当代美国社会里的黑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黑人后代重读祖先历史并不是要揭开伤痛的疤痕,也不是要重燃种族主义的怒火,而是要从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信仰的探寻中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根”在哪里。在对历史的重构过程中,“黑人和白人都需要理解蓄奴制和种族歧视给今天的白人和黑人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心理上的阴影”⑧。约翰是新一代黑人的代表并和白人女子相爱,这和老一代黑人与白人势不两立的状况迥然不同。作品的现实意义也因此得以彰显。

① Callahan,John F.In the African-American Grain:The Pursuit of Voice in Twentieth-Century Black Fictioin.Urbana&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8:15.

② Bradley,David.The Chaneysille Incident[M]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1981:63.(下文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③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④ 杜波依斯:《黎明前的幽暗:试论一个种族观念的自传》,转引自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第152页。

⑤ 王湘云:《为了忘却的记忆—论〈至爱〉对黑人的“二次解放”的呼唤》,《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第66页。

⑥ Du Bois,W.E.B.The Souls of Black Folk[M].New York:Bantam Books,1989:3.

⑦ Fantz Fanon,Black Skin,White Mask[M].New York:Grove Press,1967:56.

⑧ 王家湘:《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498页。

猜你喜欢
美国黑人白人约翰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THE JAZZ AGE
美国白人内部“三六九等”的鄙视链(观察家)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窗 前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新电源
让孩子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