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雨中的猫》的女性主体意识

2010-08-15 00:42杨秋喜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75001
名作欣赏 2010年21期
关键词:侍女诺亚海明威

□杨秋喜(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75001)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写的反映妇女意识觉醒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一对美国夫妇住在意大利一家旅馆里的故事。在一个雨天的下午,百无聊赖的妻子看见雨中有一只猫蜷缩在一张绿色桌子下躲雨,妻子想要抱回这只猫,而丈夫对此却爱理不理。妻子跑下楼去找猫,失望地发现猫已经不见了。回到房间里,她想要只猫的愿望却愈发强烈了,并渴望得到很多她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丈夫对妻子提出的要求依然如故,不予理会。最后,故事以旅馆的侍女受店主的委托将一只大大玳瑁猫送给女主人公而突然终止,留给读者翩翩遐想。在这篇只有两千多字的简短小说里,作者描述了女主人公救猫、寻猫、要猫和得到猫等四个过程。在这几个过程中,作者给了女主人公“美国人的妻子”“她”“辛格诺亚Signora”“美国女孩”四个不同的称谓,并且通过这些称谓的变换暗示了女主人公与丈夫、与酒店老板、与酒店侍女的关系以及她所处的地位,从而揭示了女主人公强烈渴望自由、独立的女性自主意识。

一、“美国人的妻子”,丈夫的附属品

在小说的开始,海明威没有提及女主人公的姓名,而是用“美国人的妻子”来称谓。这种称谓是把女主人公看成婚姻的一部分,然而作为婚姻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妻子,竟然连姓名都没有,只是被称作美国人的太太,没有姓名权,只能依附丈夫,在婚姻和家庭中也就没有地位可言,成为丈夫的附属品。“美国人的妻子”这一称谓表明,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一切都是属于男性的,女性存在于命名与意识形态之外,处于一个不被界定的边缘地位。既处于语言上的被驱逐状态,又处于文化上的被隔离地位。①

小说中,丈夫对妻子漠不关心。在整个故事中丈夫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看书,对于别的事情,包括他的妻子,都是不感兴趣甚至是冷漠的。对于“妻子”不顾外面下着雨,执意要去抱回雨中的猫的行为,他只是坐在床上一动不动地说了句“我去捉”,随后就又躺在“垫得高高的两只枕头”上看他的书了。妻子不打伞冒雨出去寻猫,他又履行公事般地说“别淋湿了”,继续躺在床上看书,沉浸于自己独享的世界,随心所愿,任凭无奈而寂寞的太太在对爱的奢求中挣扎。丈夫的冷落态度暗示丈夫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主权地位,无视妻子的存在,更不顾及妻子的心理感受。

美国太太就处在这样一种窘境下:屋内,是一个沉默的二人世界,她盼望代表着爱情和亲情的丈夫能够跟她多说说话,给她关心和爱抚。然而她得不到,她只能倚着窗户眺望。屋外,也是寂寞、无聊的气氛:绵绵的雨、空旷的广场、单调的海水、冷冰冰的战争纪念碑、陌生的面孔、不熟悉的环境……这些不同的景象叠放在一起,从不同角度体现女主人公的孤寂和空虚。此时一只被困在雨中的猫步入她的视线:“蜷缩在一张水淋淌滴的绿色桌子下面,拼命要把身子缩紧,不让雨淋着。”②猫暗示着弱小、顺从,它处于凄风苦雨中,孤苦伶仃,不被人重视,需要保护。在内心情感上,美国妻子也正如猫一样,貌似有丈夫陪伴,其实丈夫独占旅馆里的床自己在看书,不理会妻子的存在。她需要一种安全感,需要被爱怜和保护。猫的出现,让她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顾影自怜的同时,猫也为女人寂寞而乏味的生活带来了憧憬与欲望。她执著地想接近它,保护它,拥有它,给它一个栖息真情与爱恋的家园,一个容纳灵魂与身体的最终归属地。这成了女人解不开的心结。得到猫的愿望强烈持久,致使她反反复复地叨念同一个话题:收留那只小猫。面对妻子的倾诉,丈夫心不在焉,自顾自地继续看书,拒绝与她沟通,甚至还命令她“闭嘴”,压制了女性的呐喊;妻子在窗口寂寥、无语的身影是女性被男性的话语压迫“失声”的生动写照。

故事的背景进一步印证了这种社会疏离感和孤独感:他们作为身在意大利的个体,既有地域上的疏离感,又有文化上的陌生感;美国太太与丈夫同处一室却不能沟通,心灵与情感无所依傍,更加深了个人身体上的距离感,心理上的漂泊感。由身体的栖居而到心灵的寄居,美国太太都找不到归属感,她需要被保护,被关爱。人与猫境遇相同,对雨中的猫的保护欲望映衬出美国太太对爱的渴求。这种状态意味着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男性所支配、所左右,欲望被压抑,难于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能成为男人的附属物。

二、离开丈夫的“她”,渴望自由的化身

在文中,海明威描写到女主人公冲下楼的瞬间,遇到旅馆的男主人,这时,海明威用的是“她”的称谓。在雨中救猫这一情节中,女主人公都是以“她”出现的。女主人公走出有丈夫守住的房间去救雨中的猫,意味着她暂时摆脱丈夫意识的控制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她力图通过帮助那只猫摆脱窘境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她渴望改变自己的处境,改变外表,改变发型,改变自己的地位,改变她与丈夫在家庭中的关系。当萌发出追寻雨中的猫的念头并付诸行动后,美国太太暂时忘却了丈夫的冷漠,得以与旅馆老板和女侍交流,释放郁积在心中的苦闷,感受伴随着理解和关心而来的愉悦。巴赫金认为,人的独特性一面即是:我就是我,我不是他人。但我周围是他人的世界,我不能离开他人而存在。我的一切行为、思想、话语等,无不在与他人的行为、思想、话语的交锋中得以真正实现。③女人也在与他者的对话中更好地发现了真正的自己。猫的出现让女性重新认识了自我,让她在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自己的“了不起”之处。也让她意识到走出这个房间就是“自由、独立”的,才具有了与外界沟通的深层意蕴,才能体会自身的价值。从而撩拨起她的其他愿望:留起长头发,在烛光下用银器吃饭,买几件新衣服等等。这些折射出妇女被压抑被排斥的地位和妇女要求实现自我的强烈愿望。

三、侍女与“辛格诺亚”,人权平等的射影

在整个小说中,有两次出现侍女对女主人公称作“辛格诺亚”。一次是在雨中找猫过程中,受酒店老板的委托送给她雨伞并且和她一起寻猫。在她最困难的时候,给了她帮助,而且一起经受了寻猫未果的痛苦。作为同是女性的侍女,一声“辛格诺亚”,拉近了她们的距离,让女主人公感受到了同是女性的艰难,明白了妇女们团结起来相互关照去冲破男性性别压迫的“姐妹情意”(sisterhood)。显然,在性别意识上,侍女和受到妇女解放运动影响把头发剪短的女主人公有着共同的处境,侍女能够理解女主人公对“雨中的猫”产生的共鸣,因而撑着雨伞和她一起去寻猫。第二次是女主人公寻猫未果回到房间向丈夫要猫遭拒绝时,侍女受老板的委托送来了一只猫给辛格诺亚。尽管这可能不是她要找的那只,但毕竟满足了她要只猫的愿望,让她在丈夫那里不能实现的愿望得以实现。让她体会到战胜丈夫为代表的男权社会的成功感受,也含沙射影地反映了男权社会里女性渴望男女平等的强烈愿望。

四、店主面前的“女孩”,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救猫返回的途中,女主人公再一次经过旅馆主人的办公室时,作者把女主人公称作“美国女孩”。随着故事的进展,女主人公的身份从清晰隶属于男人的“太太”回到身份不甚明了的独立“女孩”。她渴望银器、蜡烛、漂亮衣服,在脑后打一个大大的结的发式等等。这说明她复苏了或者说开始了对生活的新憧憬。也是女性对自己命运理解和思考的必然结果。当她找猫回来走过柜台时,“老板从办公桌后面向她点头哈腰,她内心感到这是小事,也是麻烦事。老板使她觉得这事虽小,却也是挺要紧的。她一时感到这太重要了”④。为什么?一方面,老板客气的哈腰、礼貌的答话、谦恭卑微的态度,是职业的需要。但这一切在美国太太的眼中竟被无限放大,成为极具吸引力的优点,让她感受到自己被人尊重,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老板的行为是传统的,表现出对女性的礼貌和尊重。老板的细心和体贴,与丈夫对妻子需求和愿望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描写了那位妻子与旅店老板的寒暄以及看见老板时的心理活动:“她喜欢他。她喜欢他那种任劳任怨的死板的严肃态度。她喜欢他举止端庄。她喜欢他那乐于为她效劳的模样。她喜欢他那当老板的自以为是的神态。她喜欢他那苍老而厚实的脸孔和一双大手……”她所喜欢的这一切,正是丈夫所缺少的。丈夫对她没有言语的抚慰和行动的关切,老板的关怀和尊重满足了她那在丈夫那里得不到的情感。这更加让她感到自己在丈夫面前没有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因而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她反复强调想要“猫”,实则是在排解自己的焦虑和烦躁。在她对丈夫的内心独白中,渴望自己更加女性化(如长发,新衣服,抚摸猫等),恰好印证了她内心希望充分展示自己女性魅力的愿望,而旅店老板洞悉了她的内心世界,差人送来了猫。酒店老板的猫给她带来慰藉,满足了她的欲望,让她感觉在丈夫那里不能实现的自我价值在店主面前得以充分实现。

总之,在《雨中的猫》一文中,作者通过给女主人公“美国太太”“她”“辛格诺亚”“美国女孩”四个不同的称谓,阐明了女主人公和不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她所处的地位。女主人公从“美国太太”到“美国女孩”的变换中慢慢感觉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萌发了从男性强权社会中解放自己的意识,反映了女主人公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① 李涛:《〈雨中的猫〉的符号学解读》,《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3期。

②④ 海明威:《雨中的猫》,《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1),陈良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190页-第191页。

③ Bakhtin,Mikhail.Problems in Dostoevs’s Poetics.Ed.and Thins.CarylEmerson.Minneapolis;UofMinnesotaP,1984.

猜你喜欢
侍女诺亚海明威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名言
守望“蔚蓝”的海洋卫星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生日惊喜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侍女形象
粗心的一家
遛鸟公主
遛鸟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