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洲
构图在中国山水画里也称“经营位置”,即对于组成画面所有元素的一种安排,从而实现这些元素的和谐共存,达到形式上的统一效果。风景写生的构图体现着作者的艺术修养和画品的高低,解决好风景写生的构图问题,需要认识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风景写生构图并非是从作画开始的,而是从取景开始的。当一片引人入胜的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为景色所感动,于是视觉的直观转为非画不可的愿望,画什么,从哪个角度去画,取景范围大小,画面的取舍等问题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取景过程是画面构图构思的过程。如何把对象合适地布局在画面上,景物的大小、主次、位置、轻重、虚实、疏密都是画面构图要考虑的因素。
李可染说:“艺术家选择物象必须是很严格的。要选择生活中最美好,最典型的部分入画。”在进行风景写生取景时不可能把所见到的一切都收入画面,只能选择最有画意的部分来组织画面。有些虽然看来很平常的景物,在一定条件下经过画家精心处理却有可能成为一幅很有意思的画面。
作为一幅画,不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要有一个主体,并把它安置在比较适当和突出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有所变化,从而形成多样统一,生动又稳定的画面效果,这是绘画构图的基本要求。在风景写生中,由于景物本身比较复杂,又采用焦点透视法,所以尤其需要在构图过程中有一个吸引人的视觉中心。要把最美好的东西放在主要位置上。
构图的目的是典型地表现自然对象。构图既要打破自然的束缚,而又不脱离自然。确定构图时,不一定绝对服从对象,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都可以作必要的调整和加工,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可以精减,使构图更加完美。
变化与统一是风景写生构图的主要法则。在绘画艺术中,总是通过对比来获得变化,通过协调来获得统一。协调可视为画面构图的一种内聚力,实现画面的协调,可通过形的聚拢、疏密和色彩的接近,使之统一成一个整体。任何风景写生构图若仅有统一而无变化,则显得呆板或软弱无力。画面的对比变化因素很多,包括视点的变化、位置的变化、形的变化、色彩的对比变化。在构图中这些形式因素运用得当,可取得艺术上变化统一的美好效果。但如果处理得不得当,也会造成纷乱不统一的结果。
均衡是风景写生构图的另一个重要法则。均衡是一种通过用重点、注意力、力的方向暗示等手段达到画面均衡的构图方法。风景写生的均衡体现在画面主体物和从属物的位置安排上。均衡的构图会使画面产生稳定感。绝对的均衡应该说是对称,但风景写生很少用对称。一般来说,风景写生应该避免将主体置于画面的中心。风景写生的平衡是“秤的平衡”,而不是“天平的平衡”。
1、透视。透视在构图上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选择视高上。低视高(仰视):表现景物能产生巍然屹立,气势非凡的场面;一般视高(平视):近似现实生活环境,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处理不好容易使表现效果平淡;高视高(俯视):可表现宽阔的地面,体现宽广、辽阔的意境。
2、明暗。明暗调子是构图布局中的重要因素。色块面积大,对比明显,界限清楚的处理,可以产生富有生气、活跃、动人的效果;淡色调具有舒展、爽朗、优美、纯真的情调;暗色调具有深沉、庄重、静穆、神化的情调;中间调介于亮调与暗调之间,各种冷暖色的中间调,是最富有变化,运用最广泛的色调;界线不清,区别不明显的暗色调或明色调具有含蓄、抒情、优美、安详的表现效果。
3、空间画面。空间大,景物小,会显得空旷、舒展,处理不好也可能产生松散、不充实;画面物体大,空间小,可能产生的效果是主题突出、充实饱满,处理不当则会产生堵塞沉闷的感受。
风景写生的魅力反映在微妙的空间层次变化上。风景写生一般存在远、中、近三个层次,而表现的重点应放在中景上。机械地从透视角度上看,近景应当是最清楚的。但从艺术效果上看,近景则应画得概括,不宜过分细致,否则就会造成画面不稳定,有下垂的感觉。风景写生的关键是处理突出中景。中景是画面构图的主体。
4、形与线。凡是带有横向平行线的构图画面,总是体现出宁静、稳定、安闲、平衡的特点;如果是横向的曲线,则具有优美、柔和、缓慢的运动感;画幅中倾斜的线一般总意味着有不稳定或运动的趋势;三角形的构图格局,总是具有稳定感;锯齿形的形状往往显示出紧张、痛苦与不平静感。
总之,风景写生的构图是一个由取景开始,按照变化统一和均衡的法则,对构成画面各元素进行组织的过程,以实现画面的丰富统一,主题突出,布局稳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