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厚松
旅游接待中的黄梅戏表演应坚持“原生态”特色
□杨厚松
内文提要 黄梅戏是安庆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其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旅游接待中的黄梅戏表演应坚持“原生态”特色,即为游客展示更具乡土气息、更清新质朴的传统黄梅戏,以满足游客独特的旅游审美需求,从而增强该地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旅游接待 黄梅戏 表演 原生态
黄梅戏是安庆人民的骄傲,也是安徽人民的骄傲。黄梅戏在安庆乃至其周边的旅游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安庆市人民政府在2004年12月发布的《安庆旅游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指出,要“将黄梅戏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黄梅戏文化旅游文章,有利于丰富安庆旅游的文化内涵,张扬安庆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提升安庆旅游的艺术品位”。不难看出,安庆地方政府已经将黄梅戏作为重要的旅游品牌来打造并希望借此着力提升安庆的旅游形象,推动安庆旅游经济的发展。那么应怎样利用黄梅戏这一品牌更好地为安庆旅游发展服务呢?我们认为应坚持“原生态”的特色。
“原生态”是最近几年广泛流行的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它可以定义为: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原生态艺术这几年很受欢迎。不少艺术家凭借原生态表演而大获成功,比如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央视“春晚”上的阿宝等等。而在旅游接待中,通过增加原生态的文化表演(侗族的大歌、内蒙的长调)以提升旅游产品内涵,或干脆将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傣族的泼水节等)作为旅游产品来吸引旅客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原生态艺术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它来自民间,未经过商业化,未经过任何修饰,保存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和独特风俗,乡土味十足。它是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达出的东西。它的最大特点是质朴、自然、清新、真实,“原汁原味”,极大地满足了长期浸染于都市文化和肤浅浮躁的流行文化的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从旅游者的角度说,出门旅游,总是希望能够领略异域的文化风采,因此,越是独特的就越受欢迎,和“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是同样的道理。而“原生态”的东西恰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这种独特的心理需求,这也正是最近几年原始生态游、农家乐旅游、民俗游等特色旅游一直方兴未艾的原因。
那为什么要提出旅游接待中的黄梅戏表演“应坚持‘原生态’特色”呢?这是与黄梅戏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有关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黄梅戏在民间渐渐有了“老戏”和“新戏”之分。“老戏”是指按传统套路演唱的黄梅戏,而所谓“新戏”是指建国后改编和加入了新腔的黄梅戏。这些新编的黄梅戏“有些唱段像歌又像戏,就是不像黄梅戏,包括几位名人的唱段,越是希望她们能唱出黄梅戏的味来,越是听不出她们黄梅戏的味道”,“结果是把黄梅戏唱腔搞得姥姥不亲,舅舅不爱,老观众不得意,新观众不喜欢。真都不如原汁原味的那些黄梅戏的那些老唱段”。本文无意在此讨论建国后黄梅戏改革的功过是非,但从上面的两段话我们却可以看出如下问题:第一、建国后改革了的黄梅戏与传统黄梅戏有了很大的不同;第二、老百姓对改革以后的黄梅戏无法认同;第三、传统黄梅戏才是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即“它是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达出来的东西”,代表了“原生态”的黄梅戏。在老百姓看来,新黄梅戏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黄梅戏的风貌和神韵,根本算不得真正的黄梅戏,“现在看电视里的黄梅戏,常常有一种陌生感,主要是因为唱腔的变化太花太快,快到让人不能相信它还是黄梅戏了……如果说这就是黄梅戏腔调的改革方向,恐怕不要多少年黄梅戏就要在地球上消失了。”话虽然说得有点儿绝对,但老百姓钟情于“原生态”的黄梅戏却是不争的事实。另外,从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而言,身处皖西南地区的安庆,旅游品类有山有水有文化,固然非常齐全,但论山论水都并无多少特色可言。论山,排在它前面的有五岳;论水,花亭湖也无法与西湖、太湖相抗衡;唯有黄梅戏才是安庆所独有的,特别是“原生态”的黄梅戏。尽管安庆以外的地区也间或有黄梅戏表演,但真正的黄梅戏迷从来都只认安庆为正宗。这里我们强调了“原生态”黄梅戏,是因为“新派”黄梅戏通过电影电视已遍及千家万户,哪里都能看到,而“原生态”的黄梅戏却不是随时随地都能看得到的。只有来到安庆置身其中,才能欣赏到它那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因此到了安庆自然要欣赏一下原汁原味的黄梅戏。所以,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从旅游者的审美需求而言,“原生态”黄梅戏都是我们应该优先弘扬的东西。从旅游接待实践看,“以安庆市最有影响的常年坚持商业演出的‘黄梅戏会馆’和‘吴樾茶楼’为例,大凡外地贵客来安庆,主人往往会选择一处带其去领略黄梅戏的风采,在装潢考究的包厢里……最受欢迎的几乎每场必演的小戏就是最土最俗最具地方特色的《打豆腐》”。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原生态”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和独特价值。
那么“原生态”黄梅戏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在旅游接待表演中又应怎样维持它的艺术特色呢?“原生态”黄梅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剧目。这是“原生态”黄梅戏的根本。黄梅戏素有“三十六本大戏,七十二本小戏”之说。这些剧本是历代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许多剧本反映了皖西南地区的风土、风俗和民情,带有鲜明的古皖文化的特色。它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表演源泉。我们可以从中精选一些健康有益的内容为游客表演,定能让游客领略异域的风情,增添旅游的乐趣。
二、传统声腔。这是“原生态”黄梅戏最主要的外部特征。黄梅戏的传统声腔由主调、花腔、阴司腔组成。这一声腔体系在二十世纪中期即建国前后就已经趋于成熟并受到老百姓的普遍认可和喜爱。五六十年代,正是凭借优美动听的唱腔,黄梅戏迅速唱红全国。老百姓所谓的“老戏”、“新戏”实际上主要就是从声腔上区分的。老百姓对“新派”黄梅戏的不满也主要是因为“新派”黄梅戏将传统黄梅戏中的许多好听的老腔给丢了。所以为游客奉献“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就必须坚持老腔演唱,包括一些传统剧目。因为有些传统剧目在戏改中也有不少是革除老腔而加入新腔的。
三、质朴清新的艺术特质。黄梅戏的艺术特质是清新质朴。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腻,以真实活泼著称,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不讲奢华,不讲骄饰。“所以从东到西,走南上北,它都讨人喜爱”,“解放后,黄梅戏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后来居上,风靡海内外,靠的正是其本色、自然、通俗的表演风格”。因此旅游接待中的黄梅戏表演必须保持并充分弘扬黄梅戏“质朴清新”的艺术个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真正领略到“原生态”黄梅戏的艺术魅力。
四、自然率真的演唱方法。传统黄梅戏向来都是靠本嗓演唱。尽管这种演唱更多的要靠演员自身的天赋,也有某些不足。但这种演唱方法却让黄梅戏更多了一份自然率真的味道。黄梅戏正是用这种充满韵味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将草根中国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喜爱。比如严凤英和王少舫的演唱,“严凤英的音色柔而不媚,甜而不腻,宽松自然的发音中略带沙哑,有独特的个性和超群的魅力……与之相反,王少舫的音色,洪亮如钟,结实有力……吐字顿挫有力,节奏感极强;行腔持重大方,藏巧于拙;运气收放自如,底气饱满。”他们的唱法“形成了黄梅戏独特的唱腔风格。它不像梆子那样鹰扬雄健,如雷贯耳,也不像昆曲那样气无烟火,典雅缠绵,还不像京剧那样炫技般地追求‘一招鲜’,争得‘满堂彩’,黄梅戏别有一番滋味,它以生活为源,质朴为本,唱得亲切率真,情意浓浓。”使黄梅戏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因此,要为旅游者奉献“原生态”的黄梅戏,就必须在以上几个方面下功夫。那么“原生态”的黄梅戏又在哪里?在民间。民间的《闹花灯》、《打猪草》、《王小六打豆腐》、《补背褡》、《小辞店》、《罗帕记》、《荞麦记》、《皮瞎子算命》甚至《乾隆皇帝游苏州》这些传统小戏都是没有遭到人为破坏或者很少遭到人为破坏的好戏。它们原汁原味,体现了“原生态”黄梅戏深邃的艺术魅力。因此“新派”黄梅戏演员应该深入民间,向传统老艺人学习,在黄梅戏传统艺术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黄梅戏民间社团的作用。目前在安庆地区活跃着近百个黄梅戏民间社团。它们不少长年演出,且表演的绝大部分都是传统黄梅戏。在表演方法上,它们以口口相传的形式继承了前辈艺人的演出传统,更具有草根性、民间性,更符合“原生态”的特征,是一支更可依靠的力量。
总之,黄梅戏是安庆地区重要的旅游品牌,应让它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让黄梅戏服务于旅游经济,必须找准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看,“原生态”黄梅戏是我们最应该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因为它最富有地方特色而且是难以复制的,定能增强安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相信在原汁原味的黄梅戏艺术魅力的感召之下,安庆的黄梅戏以及打上了深刻的黄梅戏烙印的安庆特色旅游会一起深深地根植于广大旅游爱好者的心底。如此,则既是安庆黄梅戏之幸,也是安庆旅游发展之幸!
[1]解滨生.黄梅戏发展的几个缺憾.黄梅戏艺术.2009(4).
[2]柯万英.论黄梅戏之三大流派.http://blog.sina.com. cn/s/blog_4894898b0100h3j8.html.
[3]吴春平.黄梅戏改革路在何方.文艺争鸣.2009(01).
[4]汪倩.浅谈黄梅戏艺术.黄梅戏艺术.2009(02).
[5]罗玥.重视观众才能唱响黄梅.安庆新闻网.http://w w w. aqnew s.com.cn
[6]安徽省艺术研究所.黄梅戏通论.2000年12月版.
杨厚松(1964.12至今),男,汉族,安徽潜山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事业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皖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