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琰奇
话剧表演的艺术语言剖析
□顾琰奇
本文从台词与潜台词、动作与停顿、交流与视像三大层面,对话剧表演的艺术语言进行了分层论述。对于话剧表演,具有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价值。
话剧 语言 动作 视像 交流
艺术语言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与重要工具,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例如音乐艺术的艺术语言有旋律、节奏、和声、织体、调式、调性等;舞蹈艺术的艺术语言有动作语言(语汇)、结构语言、时空语言、构图、表情、姿态等;绘画艺术的艺术语言有线条、色彩、构图等;影视艺术的艺术语言有镜头(画面)、构图、色彩、声音、蒙太奇、长镜头等;戏曲表演的艺术语言有“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同样,话剧表演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研究、把握这些艺术语言的特点与艺术功能,对于话剧表演,既具有重要的特点与艺术功能,对于话剧表演,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作用。
话剧表演的第一大艺术语言,是台词。所谓“台词”,是指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独白、对白、旁白、画外音等。也有人把台词叫作“语言动作”。
独白是剧中人物孤身独处时直接面对观众倾诉内心隐秘或披露内心矛盾时所说的话,是戏剧中一种有力的艺术手段。例如《哈姆莱特》中主人公哈姆莱特的那一段“是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又如《屈原》中主人公屈原的“雷电颂”的大段独白,都表现了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堪称独白中之经典。
对白是人物之间的一种语言交流方式,它要求每个人物的话语对对方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冲击力、震撼力,使对白成为动作的成分。
旁白是剧中人物与其他人物对话之中插入的自语,其主要功能也在于揭示人物内心的隐秘。又分为背对观众的旁白与面对观众的旁白两种。
画外音原是影视艺术的语言形式,引入到话剧表演艺术之中,指的是人物在舞台画面以外的台词。
潜台词是台词内在的实质,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未尽之言等。例如《北京人》第一幕曾文清与曾思懿的一段对白中,曾思懿在貌似玩笑的话语中,潜藏着难以抑制的妒恨。
总之,台词是话剧表演重要的艺术语言,“话剧者,话也”,充分说明台词的重要性。所有的台词都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所谓“心曲隐微,随口唾出”。好的台词,都包含说什么、怎么说,为什么说三个要素,这需要表演者认真分析、深入挖掘。尤其是对于潜台词的情感含量,务求控掘到位、表现到位。
动作也是话剧表演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又分为形体(外部)动作与心理(内部)动作两种。好的话剧表演,要使这两种动作水乳交融、相映生辉,即做到形体(外部)动作与心理(内部)动作的有机统一,达到“情动于内,而形于外”的境界。形体动作要准确、优美、自然,心理动作要精细、独到、动人。话剧演员除了要练好台词以外,还要练好形体。上世纪60年代,原哈尔滨艺术学院戏剧(话剧)表演系的学生,曾专门赴天津京剧院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荣环先生学习形体课,获益良多。日后的陈力、应治国等,或成为著名的话剧导演,或成为著名的话剧演员,都与这些形体训练密不可分。
动作中有一种“静止动作”,又称作“停顿”。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瞬间人物的沉默无语、静止不动,但是内心都掀起感情的狂涛,常常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交流同样是话剧表演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所谓“交流”,指的是演员与演员之间的台词、动作、情感的互相接触、沟通、碰撞等,通常所讲的“对手戏”,指的即是这种交流。
交流是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揭示戏剧冲突、推进戏剧情节、营造戏剧情境、制造戏剧危机与戏剧高潮的重要手段之一。交流即演员与演员在塑造角色时的密切协作,务求齐心协力、共利双赢,要互相配合、互相刺激。
交流时要通过演员的内心视像——联想与想象的心理语言,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化高度。
责任编辑 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