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诺
弘扬人文精神,促县域城市文化和谐发展
□于 诺
人文精神,是一个地方全面发展的文化依托,对调动或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强大的聚合力和影响力,作为城市文化具体体现的公共图书馆,如何从地方人文传统和发展实践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元素,更好地利用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培育和弘扬东宁县域经济的人文精神,开辟东宁城市文化建设的新境界,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科学发展观和人文精神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按照这一要求,东宁县要和谐发展,首先,要改善人的物质生活,从根本上解决人自身能力的发展和创造个性的充分发挥,使城市的经济增长服务于人的发展和进步,进而推动城市的发展进程。其次,构建和谐东宁,要把协调社会关系,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在突出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凝聚东宁人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在出现矛盾和冲突时,通过自身道德修养把矛盾消解于无形之中,使社会公平公正和安定有序,促进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第三,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人性精神、生态精神是人自身和谐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基础,人性精神和生态精神的弘扬和发展能唤起人们对生命存在、发展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全新理解与把握,对于人们走出精神生活困境及保证生态发展利益,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据记载:早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东宁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团结遗址”被测定为是距今2000年左右汉代沃沮人遗址。“大城子渤海古城址”被测定为是唐代渤海国时期率宾府所在地和明朝永乐元年建州女真建立建州卫所在地,是绥芬河流域最大的古城,也是绥芬河流域原始文化的主流。沃沮人的发展及克罗乌诺夫卡文化在当今学术界仍有研究和探索价值。大城子渤海文化做为元明时期满清龙兴之地,是东宁县含金量最高的历史资源。而唐代遗存的经过人工大规模挖掘筑垒的军事要塞及二战史中记载着我国劳工血泪史的最大、最长和最后被摧毁的、见证日本侵略战争的地下军事要塞更是具有其深远意义,也留下许多古今中外历史名人抛头颅、洒热血、抗沙俄、逐日寇所谱写的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而且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尤其是东宁处在东北亚区域中、俄、朝三角地带的中心环节,远在清朝末年,东宁地区就是中、俄、朝三国商贾云集之地,以“填不满的海参崴,拉不完的双城子,装不尽的三岔口”之说蜚声海外。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载体之一,是人类文明的知识宝库,也是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它着眼于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着力于让市民的精神世界更美好,服务于城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于城市各个阶层人民,围绕读者的阅读需求、信息需求、文化需要、知识需求以及各种特殊需求,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科学分类、精心提炼、重点辑录,为市民提供有重要价值的情报信息和科学文化,传播知识,进而推动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它是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贯穿整个城市发展史,承载着城市的文明积淀和记忆,它与城市的形象、人口、素质、市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城市文化的主角和文明标志;它还是提升和构建城市人文精神的主阵地。图书馆具有向市民提供信息的义务,图书馆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图书馆的藏书向每一个人、每一种思维方式大开方便之门,不论常驻人口与外来人口、临时人口,都可免费进入图书馆阅读,它是消除社会信息获取障碍、改变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基地。
(一)必须强化人格的塑造,培育现代市民群体。人是精神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文精神最直接的是体现在活生生的人身上。县委报告所提出的敢想敢干、为民负责、锲而不舍、抓住机遇、敢于碰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东宁人文精神,就充分体现着我们东宁县现代市民人格。(二)当好知识的传播者,以丰富知识武装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学习成为现代人的生命形态,知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宰。通过有形和无形的图书网络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便捷的现代图书文献信息服务,使图书馆成为传播知识,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阵地和载体。(三)改进知识传播的方式,加快人文科学建设。依托县内各级图书馆(室),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定期举办“读书节”、“读书月”活动,采取经常性的推介学习书目,开办专题培训、学习讲座、读书沙龙、知识论坛等方法,不断改进知识的传播方式。(四)完善知识传播机制,增强城市的现实“软实力”。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城市人的现代化素质是城市发展战略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五)当好精神的锤炼者,以人文精神塑造人。营造城市人文环境,塑造城市人文精神,是创新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文化新城的重要标志。
先进的城市文化需要图书馆事业的同步发展,图书馆培育和弘扬人文精神,有利于推动城市的科学发展,也有利于使东宁尽快成长为一个具有吸引力与竞争力的和谐城市。
责任编辑 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