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书滨
近年来西方古典音乐已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生活之中,人们对西洋乐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很多地方都组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交响乐团与乐队,形成了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普及态势。为了更好的促进西洋管弦乐器在社会的发展,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圆号演奏的实际,对圆号演奏中音色的掌控变化谈一点个人体会,以期推进圆号演奏技法的进一步发展。
圆号作为西方的铜管乐器,具有宽广的音域(4个半八度),是铜管乐器中音域最广的乐器,因此在演奏上较其他铜管乐器难度要更大一些。作为西方管乐的特色乐器,圆号在交响乐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承接作用。因此如何真正掌握圆号的音色、音质,以及更优越地完成该乐器在特定作品中所应该表现出的音乐内涵,是对演奏员是否具备全方位艺术水准的直接评定。
圆号在演奏方面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在交响作品中,圆号在大多情况下表现旋律的优美性,带有浓郁的厚重感和圆润感,因此需要演奏员以极为扎实的长音基本功作为铺垫。所以,在初学期间应该以系统的长音联系为首要基础,专业团体演奏员也需要每日坚持长音训练。在练习过程中应以控制声音的平稳性、基本时长(40-50杪为基本单位)为主,并且根据演奏员的能力情况把强弱变化结合到长音练习中,通常是以30秒为一个单位长音训练,前10秒为弱奏,中段10秒为渐强,后段10秒为渐弱。此训练在作品的强弱控制上极为重要,很多演奏员忽视此项练习,因此对旋律的风格表现达不到实际演奏的效果需要,这是圆号演奏员必须高度重视的基础问题。
圆号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表现的音色概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对于演奏者来说,乐器的音色变化掌控也就需要不断的摸索与更新。例如:《蓝色多瑙河》中的圆号旋律在引子中以弱奏形态呈现,音色概念也表现为悠扬和恬静,表现多瑙河由远处静静流淌,由远而近的来到听众面前,进入主部主题以后则需要轻快明朗的演奏风格,把圆舞曲的3拍节奏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此时的演奏多为后半拍节奏,需要在节奏时值内做到轻快跳跃的技术处理。在这个作品中,圆号的圆润音色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而在部分近代作品中,圆号又有了宽度和力量上的演奏要求。如,前苏联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作品中,4把圆号同时以齐奏的形式演奏高亢激昂的旋律,此时需要的是铜管乐器中小号与长号所不具备的厚重性与宽度,将听众带入到紧张的音乐氛围当中;再如,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引子中,小号用嘹亮的声音将圆号声部引出,圆号声部接以高亢激昂的和声将人们带到战争年代的激情当中,此时的圆号在宽度、音量和音乐的爆发性方面全面进行了呈现,表现出了圆号的特色音乐效果。因此,圆号作为具有特色的铜管乐器,需要认真适应不同作品和作曲家的风格。
在中国的近代作品中,著名作曲家关峡创作的大型歌剧《悲怆的黎明》(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作品中,圆号的多样化音色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于2002年10月参加这部作品的排演,并担任首席圆号演奏,作品从主体开始就以大跨度的音域、大幅度的张力、从低音区域级进到高音区域,并且在音量由中强进入强音演奏、最后推到高音区域的开放式演奏,这是非常需要基本功的训练。接下来的音乐段落中圆号以其丰富的音色变化演奏各段落的主要旋律,这些优美的旋律呈现又靠平时大量演奏练习的积累。通过这样的排练我深深地感到没有经过系统扎实的训练是绝对不能胜任这些演奏的。所以学习圆号千万不能忽视长音的特性训练。
管乐的发音需要软吐音弱奏、轻吐音弱奏、强吐音连奏、强吐音断奏等多种发音方式。因此在不同作品中,按照标记的强弱变化与作品风格来调整所需要的发音方式。在多数作品中的慢板旋律演奏中,圆号的发音方式一般为软吐音弱奏和轻吐音弱奏,需要气息平稳性的控制,换气口控制在音符的弱拍停顿部位,避免旋律的中断。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的引子就需要软吐音发声,不能有音头的存在,让音符舒缓地流动,呈现给听众;管弦乐曲《红旗颂》呈现的圆号旋律则需要轻吐音弱奏,让人们清晰听到旋律第一个音的发出,并且一定注意音量的控制,避免音量过大破坏整体和声进行的抒情性。
强音演奏时需要口腔中的气流速度要快,舌尖部吐音短促有力,此类演奏多数在作品的强奏开始和高潮部分与最后亢奋的结束段落。例如,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最后的结束部分,4把圆号同时强奏,如号角一般将乐曲推到最终的高潮;在《红旗颂》的引子当中,圆号接着嘹亮的小号演奏后,4声部以强吐音断奏承接小号的副旋演奏,这些吐音的变化都是需要在日常的练习中强化训练的,并在这样细致、长期的训练后尝试各种不同发音的相互结合训练,以确保在不同作品的演奏中能够做到熟练掌控。
对于专业团体的演奏员来讲,在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前提下,更多的还需要音乐理论的学习以及大量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积累。能否在演奏中发挥圆号的各种特性,很大方面取决与演奏员的专业修养和素质的积淀,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