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330)
台山某护岸工程位于广东省台山市,是某大型项目的海工配套工程,护岸主要作用是围海造地,形成厂区用地,并为主厂区及过境道路提供安全防护。护岸为顺岸抛石斜坡堤结构,长1 551 m,工程主要包括爆填开山石、挖泥、抛理各类规格石形成堤身断面、预制和安装扭王块、现浇挡浪墙等,原护岸结构典型断面图见图1。
图1 原护岸结构典型断面图
按原设计方案,护岸拟采用陆上推填→堤心爆填→两侧平台爆夯→侧槽挖泥(临时航道及堤头清淤)→抛填反压平台开山石→抛填100~150 kg基础块石→抛理800~1 200 kg护底块石(回填内侧+3.5 m以下开山石)→抛理垫层石→安装扭王字块→上部结构施工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广泛应用于顺岸式护岸工程,如在阳江核电护岸工程、宁德核电护岸工程均成熟应用。
通过详细的现场踏勘发现,护岸位于宽阔的浅滩上,护岸轴线往外2 km仍为浅滩,铜鼓航道在3.0 km以外,施工区域淤泥层厚约10 m,泥面标高约-1.0 m,在施工水位时水深仅2 m,如进行挖泥、抛石施工,需在护岸与铜鼓航道之间、沿侧槽外侧开挖临时航道才能满足抓斗船、泥驳及抛石船的吃水要求,临时航道挖泥约27万m3,临时航道平面布置见图2。
按原设计方案,侧槽挖泥、临时航道挖泥及堤头清淤共103.7万m3,采用抓斗船配自航泥驳的施工方法,所有挖泥均外卸,距现场约30 km;抛填反压平台开山石及抛填100~150 kg基础块石共46.8万m3,采用开体驳粗抛、平板船细抛的施工方法。
图2 临时航道平面布置图
由于本工程是议标工程,在议标阶段,业主结合自身需要,从节约投资、确保开工方面考虑,提出4点改进建议:1)护岸工程位于浅滩上,挖泥的工程量较大、费用较高,仅挖泥费用就需近2 000万元,希望能降低挖泥费用;2)水上施工需增加临时航道挖泥,增加工程造价,施工需跨越台风季节,临时航道容易淤积,维护疏浚风险大,潜在费用高;3)海上卸泥地点申请手续繁琐、时间长,可能会影响开工;4)业主希望利用挖出的淤泥造陆,以减少场平工程土方平衡的借方。因此,业主希望集成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的优势来优化方案,达到节约投资、按期开工的目的。
结合浅滩区域不利于水上施工的实际情况,提出取消侧槽挖泥、反压平台开山石,将堤身爆填扩宽至侧槽坡脚、再回挖形成设计断面的思路,即堤身全断面爆填方案,护岸优化后典型断面见图3。在经有关专家对扩宽爆破挤淤断面的可行性论证后,结合物模试验结果,认为堤身采用全断面爆填方案是可行的,但需在施工工艺及结构设计上解决两个问题:1)堤头淤泥包清理;2)堤身结构需设计进行局部适应性修改。
图3 护岸优化后典型断面图
1)堤头淤泥包形成原理:堤身爆破挤淤时,起爆瞬间淤泥向四周挤出并向上抛掷形成空腔,抛石体在爆炸负压与强烈振动下滑入空腔,形成定向滑移及泥、石置换,塌落石料滑入空腔后,形成“石舌”,淤泥被置换挤出,经多次推填爆破后,在堤头及堤身内外侧形成隆起的淤泥包。多次爆填后淤泥包隆起范围可达60~80 m,向堤头和两侧扩散;剖面上呈抛物线状,一般最高点离堤头约8~10 m位置,隆起高度视土质、抛填块石厚度、淤泥层厚度、爆填次数及消散边界条件等的不同而异,本工程淤泥质土隆起的淤泥包可达3 m。
2)清淤的必要性:由于护岸地处浅滩,淤泥包不易被潮流、波浪冲走;护岸顺岸布置形式,且堤身较宽,使淤泥包不易往两侧消散。在浅滩区,淤泥包隆起后很容易露出水面,如淤泥包不断隆起累积,高于原泥面超过2 m后(即淤泥包达+1.0 m),在低潮时将露出水面,露出水面的淤泥包经日晒风吹,表面风干成层,形成表层龟裂状的塑状土层,增加了淤泥的强度,也使淤泥包更难消散,不利于爆填作业;如堤头淤泥包隆起达3 m时(即淤泥包达+2.0 m),爆破后淤泥会在石舌上方大量堆积,继续抛填挤淤时存在泥石夹层隐患;在下一循环爆破前,隆起的淤泥在堤头呈包围状,相当于增加了淤泥层的厚度,弱化了爆破挤淤效果。爆破挤淤及淤泥包示意图见图4。因此,为确保爆破挤淤质量,需在爆填过程中及时清除堤头淤泥包。根据经验及土质计算,堤头清淤量约36万m3。
图4 爆破挤淤及淤泥包示意图
3)清淤船机选择:针对浅滩,不能满足抓斗式挖泥船吃水的情况,我们提出使用吃水较浅的绞吸船清淤方法。绞吸船的优势在于:①绞吸船吃水浅,不需开挖航道即可满足施工要求,避免了航道维护疏浚风险;②节省了开挖航道及办理卸泥许可证的费用,还为按时开工赢得时间。经计算,吹填能力为250 m3/h的绞吸船能满足施工强度要求;平均吃水约1.5 m,适合现场原泥面约-1.0 m、施工水位约2 m水深的浅滩海域施工。
施工时绞吸船趁高水位进入堤头隆起的淤泥包前沿,由外往内、先堤头后两侧地清除隆起的淤泥包,清除至原泥面标高即可。绞吸船清除淤泥包示意图见图5。
图5 绞吸船清除淤泥包示意图
4)弃泥点选择:响应业主要求,为减小业主场平工程中的借方,将清淤的淤泥吹填到护岸后方,护岸后方原为村民的养殖渔塘,面积约100万m2,能储备土方约300万m3,满足吹填弃泥的要求。
堤身优化为全断面爆填施工工艺后,施工方法及工序上产生了较大变化,在不改变结构安全性及断面轮廓的条件下,经设计计算后对护岸断面局部进行了修改,对局部施工工序作了调整。
断面结构上:取消侧槽挖泥、抛填反压平台开山石、100~150 kg基础块石及两侧平台爆夯。爆破挤淤宽度由44 m扩宽至69 m后,爆破挤淤标高由+3.5 m调整为+5.0 m,以满足抛石体破坏地基极限平衡产生自沉的要求;原设计断面的100~150 kg基础块石由爆填的0~500 kg堤心石替代;原断面的两侧平台在全断面爆填时属于堤心的一部分,平台位置经堤身多次爆破振动及侧爆振动而密实,外侧平台通过回挖形成。简化了+5.0 m以下的断面结构,也减少了规格石种类,实现了陆上施工形成堤身断面。
按原设计断面,+3.5 m以下的施工工序如图6。施工方案优化后,+5.0 m以下的施工工序如图7。
可见,施工方案优化为全断面爆填后,压缩了3道施工工序,仅剩堤头清淤为水上施工作业,堤身施工均由陆上完成。
图6 +3.5 m以下的施工工序
图7 +5.0 m以下的施工工序
护岸施工方案优化后,除挖泥清淤工程量大幅减少外,护岸实体结构的工程量并未发生变化(回挖的38.7万m3石料循环利用),但由于施工方案的改变,原抛填反压平台开山石、水上抛填基础块石转移到陆上施工。具体工程量变化见表1。
护岸施工方案优化后,在工期不变的情况下,由抓斗挖泥船改为吃水较浅的绞吸船,取消了泥驳、拖轮、定位方驳、平板船、开体驳共12艘船舶。由于石料为业主甲供料,虽然陆上抛填石料增加了约71万m3(回挖石料循环利用),但对业主来说只是71万m3石料卸料点的改变,即卸料点由原来在护岸旁的临时码头改为堤头,并未增加业主的供料设备及难度。通过船机设备配置总量比较,取消了12艘大小船机及1座卸石料临时码头,增加了1台推土机、2台挖掘机及6辆载重汽车,具体船机设备变化见表2。可见,优化后减少大量船机投入,陆上施工设备的调迁比船舶调迁更方便、便宜,节省了一笔可观的船机费用。
表1 优化前后水上、陆上施工工程量对比表
减少水上施工船舶后,解决了挖泥、水上抛填块石同时施工时避让航道的问题,也大大减少了爆破挤淤起爆时对作业船机的影响(要求水上船舶距离爆破点不少于250 m的安全距离),同时也减轻了船舶的防台压力。
表2 优化前、后主要船机设备对比表
护岸施工方案优化后的质量控制重点是爆破挤淤施工,爆破挤淤施工的主要检测手段为体积平衡法、探地雷达法及钻孔检测法,3种方法互相校核检验,为全面、动态控制爆填质量提供了较好的依据。检测频率如下:体积平衡法按每50~60 m进行一次计算校核;探地雷达法分横、纵剖面分别检测,横断面检测间距10 m,纵剖面检测线布设3道,分别位于轴线、前后坡脚平台外边线位置,测点间距均为0.25 m;钻孔检测横断面间距为100 m,每断面钻3个孔,分别在轴线、堤身前后趾位置(或在探地雷达法检测有疑义的位置),钻孔深入设计持力层不小于2 m。
根据第三方检测资料分析,体积平衡法计算的平均抛填比达0.97,最小计算段位的抛填比为0.95,满足规范大于0.9的要求;探地雷达法检测的堤心石落底标高基本与设计相符,实际底宽普遍大于设计底宽,堤心底部断面轮廊线基本平顺,未发现底部高差突变情况;钻孔探摸共检测48个孔,其中26个孔位的堤心石深入到设计持力层,最大超深达3.1 m,15个孔位的泥石混合层厚度在0~0.5 m之间,7个孔位的泥石混合层厚度在0.6~0.8 m之间,满足设计泥石混合层厚度小于1 m的要求。通过体积平衡法、探地雷达法及钻孔检测法相互验证检测证明,护岸施工方案优化后的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对护岸整体结构来说,优化后有个不可忽视的优点,就是原设计断面的堤心石与反压平台开山石分两道工序施工;施工方案优化后,一次性爆填成型,使结构整体性更好、块石间更密实。
本方案优化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及业主需求,化不利条件为优势,成功的从传统“陆上+水上”施工方法优化为以陆上为主的施工方法,主要优点如下:
①不需侧槽挖泥、开挖临时航道、水上抛石作业,减少了远距离海上卸泥的成本和风险,大大降低了工程投资;
②把水上施工的抛填反压平台开山石、基础块石工程量转移到陆上施工后,施工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小,进度更有保障,单价更低,节约了投资;
③缩减了海上施工船舶投入,降低了现场的管理难度;
④不需申请海上卸泥地点,实现了按期开工,也实现了业主吹淤造陆的需求;
⑤优化后断面结构更加简洁、整体性更好,同时减少了规格石种类,减少了施工工序。
改进建议为:护岸优化为全断面爆填后,扩宽了爆破挤淤范围,也增加了合拢段施工难度,合拢段是护岸重要的结构段。建议合拢段选在淤泥层较薄、土层单一位置,施工长度取40~60 m;合拢施工前将堤头和两侧淤泥包清除至原泥面,先在轴线或偏岸侧位置抛填一道窄堤,再由窄堤往两侧爆填至设计堤宽,抛填时适当提高爆前堤头标高,尽量使用大粒径石料,以确保合拢段施工质量。
目前,护岸工程已按合同要求完成施工。施工方案优化后,为业主节省了大量的投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在宁德核电西护岸工程中成功推广应用。对于类似浅滩区域的护岸或防波堤工程,值得借鉴与参考。
[1]李忠.建设防波堤中有关应用爆破挤淤的质量监理[J].水运工程,2000(11):52-56.
[2]JTJ/T258-98,爆炸法处理水下地基和基础技术规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