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华
根据《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1500亿—2000亿之间,《中国教育蓝皮书》显示,至2007年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500亿—5000亿之间。目前,债务超过10个亿的高校已不在少数,更有甚者,吉林大学在网络上自曝银行贷款高达30亿元,每年仅利息就需支付1.7亿元。
1.高校负债发展的益处。客观的说,高额负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在财政投入和高校收费水平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解决了高校资金问题,使得高校数量增加,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大幅提高;同时,负债改善了高校办学条件,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人均教学仪器设备、人均图书拥有量等指标大幅提升,为高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应该肯定的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会极大促进社会发展。现代经济理论已经证实,高等教育具有促进消费、拉动投资的功能,通过高校扩招所带动的社会总产出是可以估算的,另外,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谐社会关系的建立是起着巨大推动作用的。
2.高校负债发展的弊端。我们也应该清晰的看到,急速扩张之后,高校高额负债的“副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沉重的债务负担已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由于高校的非营利性,很少有高校在大型基础项目上马前组织专家就资金回收期及项目风险进行过科学的分析、论证,因而使得高校对贷款规模、还款方式、期限等问题缺乏科学决策程序。很多贷款远远超出了自身的还款能力,待还款期一到,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举新债还旧债,在贷款无门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教师的奖金水平、大幅压缩试验等教学经费节省资金,造成人才流失或教学质量下降。
1.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加强对高校负债的管理能力。据统计,我国的教育开支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是联合国规定标准的1/3。政府应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除为社会输送大批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外,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拉动功能已逐步显现,因此,政府应加大教育预算支出在总预算支出中的比重,同时,中央财政的教育投入应向经济不发达地区倾斜,对这些地区进行政策性补贴,不发达地区的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但由于这些地方财政能力有限,难以为高校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因此,政府应统筹全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如安排专项资金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对高校负债进行财政贴息或设立债务偿还基金以减轻高校付息压力等。
高校的债务危机显现出政府对高校监控机制的不到位。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颁布法律,建立完善的“贷前审查、贷中监督、贷后跟踪反馈”的贷款管理体制,对贷款条件、年限、利率等方面进行严格规定,对贷款使用效率进行严格监督。具体来说,建立高校贷款和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将高校贷款额度控制在可偿还的范围之内;贷款使用中,对高校会计核算进行规范,设置专业量化指标,评价贷款使用效率,对贷款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督。
2.高校应拓展资金来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首先应树立风险意识。由于高校长期依靠财政拨款,缺乏财务风险意识,但高等教育市场化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高校一方面要树立风险意识,科学测算资金成本,防止盲目举债引发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又要培育市场经济观念,合理利用负债的杠杆作用,为学校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这就要求高校根据本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资金来源情况,分析自身的偿债能力,确定合理的贷款额度。
其次,高校应拓宽财源,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一方面,高校应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在国家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利用学校先进的技术资源、人才等优势,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知名度,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探索高等教育新的融资模式;另一方面,高校应充分挖掘自身的知识性资产潜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通过“产—学—研”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通过将成果应用于企业而取得技术转让收入;或高校直接创办科技企业,获取利润,这在我国不少知名大学中已有成功先例。
另外,高校应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预算管理,统筹安排资金,对各项资金实行“一把手”审批制度,压缩各种不必要的开支;还应建立激励机制,对合法前提下的创收进行奖励,实行绩效考核。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校负债在政府层面和高校层面的对策分析,旨在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保障高校健康、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