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子学
(作者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
“十一五”前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是自发的,以按其发展规律需要而进行的主动调整为主。2008年后,产业的结构调整是为应对危机冲击而进行的被动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动态地看,任何一个行业总是处于结构调整过程中,直至该产业退出经济领域。进入工业社会后,形成了丰富的产业门类和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技术进步依然是结构调整的基础,而与生产关系相关的制度、环境和气候等因素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997年《信息技术协议》生效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外资、出口和信息化等多重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业规模急剧扩大。从“九五”末到“十五”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从万亿元级,扩大到数万亿元级,产业规模的快速成长加快了结构失衡速度。“十五”过后,电子信息产业在自身规律的作用下,增长速度开始回归趋缓。“十一五”期间,整个产业一直致力于结构调整,如用数字技术替代模拟技术、用平板技术替代CRT技术、用第3代通信技术替代第二代技术等等。调整时期必然要牺牲一定的速度,“十一五”期间产业增速一直下降。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结构问题仍然突显,包括不同行业比重、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区域结构、人才结构等的不合理。一是行业结构比例失调。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硬件与软件比例一大一小(2008年软件仅占12%,全球平均为39%)。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集中表现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专利和标准受制于人,产业大而不强。
二是低端产品供大于求,高端产品依赖进口。整机与外围产品、低端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很多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形成了高、低端产品供求错位的矛盾。生产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的利润率低;产品老化与新品开发滞后的矛盾加剧,IC、新型元器件、软件等高技术、基础产品仍然是制约产业自主发展的瓶颈。
三是大企业不强大,小企业缺乏专精特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依然没有根本性转变,缺乏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与同类跨国公司差距大。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增长更多是靠企业数量扩张在支撑。
四是市场结构不合理增加了产业的不稳定性。国内需求不能有效启动,2008年以前对外出口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2/3以上,进出口贸易成为导致经济运行波动和不稳定性的因素。出口结构呈现“五多五少”外贸非均衡性局面:“贴牌”多,自有品牌少;加工贸易多,一般贸易少;三资多,本土企业少;技术引进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整机多,核心元器件少。
五是外资企业占主导、对外依存度过高。从总体规模来看,三资企业在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总额上占全行业的比重都超过70%。
六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合理。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与许多高技术产业和外向型产业一样,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存在差异,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差距拉大,未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的互补。东部地区土地、环境污染、用工短缺等因素已经开始阻碍这些地区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劳动力、本地市场等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未来,粗放型旧发展模式是走不通的,继续“拿来”的方式是没有出路的,电子信息产业只有依靠持续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才有希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开始显现,电子信息产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产业增速下降为12.5%,甚至出现负增长,直至2009年中期才有所改观。2007年以前的规模增速下降,是一种产业自身规律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中国作为制造工厂,全球的市场容量决定了不可能再保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近年来全球IT技术的进步处于平缓期,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效应较弱。当时一出现增长拐点时,我国就开始重视产业结构问题,并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一些思路,只是当时产业升级调整的压力还不大,调整的思路尚不明确,力度较弱。可以说,“十一五”前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是自发的,以按其发展规律需要而进行的主动调整为主。2008年后,产业的结构调整是为应对危机冲击而进行的被动调整。
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产值增长速度由年初的-13.3%逐步增加到年终的2.4%,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9年内资企业全年增长速度为17.6%,而外资企业全年增长速度为-0.5%。相比2008年而言,2009年内资企业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在销售、利润、投资和出口四个指标上均获得了提高,尤其是利润占比提高最大,由20.2%提高到46.5%。软件业占全行业的比重稳步提升。2003年到2009年,软件业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从8.7%逐渐提升到14.6%(除2005年比重突增到10.2%之外)。一般贸易出口份额稳步提高,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的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从上年的14%提升至14.3%,呈现出稳步提高态势。从电子信息百强来看,联创、东软、中软、金碟、南瑞等重点企业均保持20%以上增长。中西部增势明显,东部地区增长趋缓。2009年,从销售产值来看,中西部增速分别为24.1%和25.6%,东部增速仅为1.5%。
“十二五”及今后十年是我国工业化由中期向后期发展转变的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全面与国际接轨并趋于完善的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在结构调整上要从六个方面努力:
——形成合理的行业结构,重点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软硬件比由目前的13∶87提升到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有效提升技术含量高产品的比重,减小高端产品和关键产品的进口依赖,从根本上缓解IC、新型元器件、软件等高技术、基础产品对产业自主发展的瓶颈制约。
——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本国跨国企业,实现电子跨国公司的规模和数量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接近。
——力争把产业外贸依存度下降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有效增强国内市场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
——主要依靠本国企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的增长,不断提升其在产业中的比重。
——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努力发挥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增长潜力。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但也已经是一个发展相对成熟的产业。未来,粗放型旧发展模式是走不通的,继续“拿来”的方式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依靠持续不断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