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小慧
(中铁十五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河南 洛阳 471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增多,高等级公路和高速铁路蓬勃发展,隧道工程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隧道及地下工程,由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而且很难预测,尤其是不良地质,对隧道施工阶段结构的安全性影响较大,如果处理措施不完善,将会导致拱顶大变形、塌方等工程事故的发生,所以对于特殊地质段隧道施工,采取合理的施工对策,加强管理,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葡萄山隧道位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乡,是渝湘高速公路洪安至酉阳段三大重点工程之一,为渝湘高速公路上第二长隧道。隧道双洞四车道,按上下行分离式形式布置,总长度达6290m,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施工划分两个标段,标段分界里程为YK60+000(ZK59+995)。进口段工程情况为:左洞长3580m(ZK56+415~ZK59+995),右洞长 3560m(YK56+440~YK60+000)。围岩级别除 K56+415~K56+460、K58+420~K58+444段穿越断层为Ⅴ级围岩外,其余均为Ⅲ、Ⅳ级围岩软弱层、破碎体以及小规模的断层及破碎带之中,风化体等对洞身段围岩稳定较为不利,易出现拱顶大变形,塌方等现象。葡萄山隧道能否安全、顺利贯通直接影响到全线工程的施工进度。
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葡萄山隧道地质变化复杂,不良地质频繁出现(如高地应力、大变形等);开挖后实际围岩级别与《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偏差很大。
不良地质地段引起结构变异因素非常复杂,施工组织设计中所制定的施工方法和防范措施及对策,在某些特殊地段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工作,及时掌握前方围岩情况和初期支护的受力状态,同时及时优化施工方法和支护结构的设计参数,防止突然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安全。施工中采用TSP203型超前预报仪、超前探孔和观察掌子面地质情况的方法综合进行地质超前预报,而监控量测主要为初期支护拱顶下沉监测、周边收敛监测以及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结构内力监测。
3.1.1 初支开裂,注浆加固处理
进口端掘进至2000m时地应力较高,里程YK58+440~YK58+520段开挖中由于对高地应力未足够重视,施工中虽未出现岩爆,但施工完成的初期支护结构拱顶出现开裂现象,于2007年11月25日~2007年12月2日分段进行了注浆加固(即 YK58+440~+475 、YK58+475~+486、YK58+486~+496)。
监控量测增加了量测频率,监测数据显示支护结构变形仍存在显著的异常变化,12月3日至4日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量值突然增大,拱顶下沉速率达17mm/d,位移累计量接近50mm,收敛变形速率达15mm/d,累计接近60mm,变形量已超出规范允许的临界值。
由于支护结构变形量较大,于2007年12月4日停止了掌子面掘进,对初支已开裂和变形段落(YK58+440~+495段)进行径向布设Φ42小导管,L=450cm,@100cm×100cm 梅花布置并按隧道施工规范要求补注水泥净浆,水灰比为0.8:1,压力0.5~1.0Mpa;通过连续8天注浆加固,该段已基本稳定,其中YK58+440~+495段是属二次补注浆。
3.1.2 调整设计支护参数,强支护效果不良
2007年12月13日,根据地质超前预报结果、复工令及工程变更会签,恢复了掌子面掘进,采取“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以原设计Ⅳb型支护参数(格栅拱间距100 cm,Φ32超前锚杆环距0.4m,排距3.0m,单根长4.5m,@100×100φ22砂浆锚杆,喷砼,仰拱,钢筋网支护)变更为Ⅴ型断面支护参数施工,即U型钢拱架,间距75cm,φ42超前小导管,环距0.35m,排距2.25m,@80×75φ25中空锚杆,喷砼,仰拱,钢筋网等加强支护。但每进一循环,上一循环拱部就有裂纹。2007年12月21日,YK58+495~YK58+505段拱顶纵向开裂、混凝土剥落、钢拱架裸露现象明显,且YK58+490~YK58+495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立即停止掌子面掘进,并对YK58+495~YK58+505段进行了注浆。
2007年12月30日,开挖支护到YK58+520时,YK58+490~YK58+520 段严重开裂,后确定对YK58+490~YK58+520段进行注浆加固,其中YK58+490~YK58+495段,是三次补注浆。
3.1.3 采取应力释放法施工
根据地质超前预报数据,高地应力围岩靠掌子面还有近60m。为确保安全及消除长期地质灾害隐患,采取应力释放法施工,即在对围岩变形进行严密监测的条件下,允许变形以一定的速率继续发展,以释放一部分能量,然后才对它施加限制。因此,初期的支护结构采用“开敞式”即先不设仰拱,而且在喷混凝土层中预留出许多纵向缝,待围岩变形速率较小后再进行第二次喷射混凝土施工,并进行仰拱封闭。通过以上施工方法,及时预测和处理了支护结构变异,确保了高地应力段安全施工。
3.2.1 工程描述
YK59+762~YK59+930段隧道埋深865.00~447.00m,岩性为灰白至灰色薄至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含泥质微晶白云岩、黑色灰质页岩、水云母页岩,属硬质软质复合岩组。岩层走向与洞轴线夹角 85~89°,岩层倾角 5~8°,层间结合力一般,岩体发育二组节理,Jv一般5~11条/m3,岩体较破碎~较完整,为块碎状镶嵌结构与大块状砌体结构相间组合。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小的坍塌,软硬岩结合部岩溶较发育,且易产生三角体塌方,侧壁基本稳定。为岩溶含水层富水段,隧道出水一般为滴水~淋水,局部有股状水流出,含水层隔水层接合部可能发生涌突水现象。平水期约为16253.9m/d,丰水期约为24380.9m/d。
经现场监控量测结果可知,确定该段为Ⅳ级大变形段。
3.2.2 施工对策
为确保初期支护结构安全避免塌方事故发生,现场采取台阶分部开挖施工法,开挖辅助措施为φ42超前小导管,环距0.35m,排距2.25m,单根长4.5m,见图1。初期支护为:C20喷射混凝土+径向Φ25中空锚杆+φ8钢筋网+U型钢支撑,C20喷射混凝土设计厚度为26cm,径向锚杆为Φ25中空锚杆(L=600,纵、环向间距均为0.8m,梅花型布置),钢筋网钢筋直径为φ8,U型钢拱作为初期支护的加强措施,间距为0.75m,留变形量为15cm,同时预留变形量可根据现场监控量测反馈信息进行调整,通过以上施工方法和设计参数,确保了围岩大变形段施工安全。
图1 小导管超前支护作业示意图
在葡萄山隧道的施工过程中,成立了由地质工程师、测量工程师、隧道工程师、试验工程师为主的动态施工小组。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采取“石变我变”的动态施工理念,以指导施工。针对隧道地质变化复杂,不良地质频繁出现,造成施工进展缓慢和工期压力大的问题,为解决该特殊地段施工难题,结合现场情况,采取每10m进行一次现场勘察分析、变更会签,及时调整施工方法,提高了功效,加快了施工进度。
(1)设计描述。里程YK59+290~YK59+330段原设计为Ⅲ级围岩,设计围岩描述:隧道埋深781.00~785.00m,岩性为浅灰色微晶云岩夹薄层页岩,主要为坚硬岩夹极软岩。岩层走向与洞轴线夹角85°,岩层倾角2~5°左右,层间结合由一般逐渐变差,本段处于桐麻岭背斜核部,主要发育节理三组,Jv一般10~14条/m3,岩体破碎~较完整,围岩呈块碎状镶嵌结构,岩层倾角平缓,拱部无支护时,可能出现大的坍塌,侧壁有时失稳。灰岩为岩溶含水层富水段,隧道出水一般为股状出水,核部可能发生涌突水现象。
原设计衬砌类型为Ⅲ级紧急停车带衬砌,初期支护为:C20喷射混凝土+@120cm×120cm梅花布置Φ22砂浆锚杆+φ8钢筋网。
(2)工程实际情况。该区段实地勘察定为Ⅳ级围岩,围岩为灰、深灰薄层粉砂质灰岩(层厚1~25cm),层理清楚,炭质页岩、分砂质灰岩互层,由于每个分层岩性差异,造成层间结合松驰,且地层产状平缓 140~195°∠4~8°。岩块沿裂隙剥落,拱顶脱层、掉块严重,局部垮塌成水平状。裂隙产状 310~350°∠70~80°,裂隙较发育,裂隙有自底延伸至拱顶,节理裂隙紊乱、密集,有呈凹型岩腔裂隙,裂隙中充填泥质物,裂隙互相切割破坏岩体,使岩体破碎,碎块结构,稳定性差。掌子面开挖后,拱顶脱层、掉块、垮塌较严重。
(3)施工对策。经业主、设计、监理、监控量测、施工单位五方代表现场勘察,采取了每10m进行一次现场勘察分析、变更会签,并采取拱顶范围内增设Φ32自进式超前锚杆。各段变更参数情况见表1。
表1 葡萄山隧道YK59+290~YK59+330段变更方案表
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不良地层,此时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力学状态较复杂,引起支护结构变异,依据葡萄山隧道针对高地应力大变形段施工措施及现场应用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1)加强监控量测和地质超前预报,尽力控制和调整结构的力学状态变化,利用反馈信息指导施工,并对设计参数及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对比开挖后的实际情况和预测结果,总结经验,逐步提高前方地质预报的准确性。(2)严格按照隧道施工规范以及规程进行施作,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顺利进行。(3)加强隧道工程动态设计和施工理念,及时判明地质情况、加强监控量测和严格控制工程质量,以设计指导施工,以优化施工方法和设计参数弥补原设计的不足,同时为其他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1]关宝树.隧道工程设计要点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1999.
[2]王梦恕.大瑶山隧道修建新技术.[M].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
[3]朱汉华,孙红月,杨建辉.公路隧道围岩稳定与支护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7.
[4]关宝树.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