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芬 ,陈志辽,张 睿,任英键
(1.广东省恩平巿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站,广东恩平 529400;2.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
衣原体盆腔炎是衣原体侵及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常为亚临床或隐匿性感染,病情迁延反复发作。近年来,抗感染药使用欠规范,使耐药菌株日益增多,给慢性盆腔炎根治带来困难。因此,本文将衣原体感染引起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本组收集160例病例均为我站门诊的已婚女性患者,年龄最小20岁,最大45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0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全部病例均符合国家卫生部制订的诊断标准,①症状:下腹部坠胀痛,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月经前后或排便时加重,伴低热或月经量多,白带增多;②体征:妇科检查子宫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一侧或双侧附件可触及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宫骶韧带粗,有触痛;③宫颈分泌物衣原体培养阳性;④B超检查附件炎,附件包块。
A组:月经干净后,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0 g+0.5%甲硝唑1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7 d为1个疗程,并中药灌肠、红外光理疗下腹部,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连续3个月经周期,同时口服盆炎净片。B组:治疗同A组,同时根据宫颈管内分泌物衣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加服抗衣原体感染的药物1 g/d,疗程3个月。
①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宫颈分泌物衣原体培养阴性。②显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炎症包块缩小1/2,盆腔积液减少1/2,衣原体培养阴性。③有效:治疗后炎症包块缩小小于1/2,盆腔积液减少小于1/3。④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衣原体培养阳性。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由表1可见,B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衣原体感染治疗效果比较(例)
由表2可见,B组治疗效果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主要是轻度头昏、疲倦,A组9例,B组14例,停药后恢复正常。轻微腹痛者A组5例,B组7例,3 h后自行缓解。恶心偶有呕吐者A组8例,B组10例,用药2~3 d自行缓解。两组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复查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均正常。
衣原体是一类能独立生存的原核细胞微生物,常见侵犯女性生殖道的为沙眼衣原体,感染柱状上皮、移行上皮,不向深层侵犯。患者症状不明显,有轻微下腹痛,但会导致衣原体侵犯人体的黏膜细胞,于宿主细胞表面吸收营养,从细胞膜获得脂质和胆固醇,引起细胞炎症性损伤改变。与人类疾病有关的衣原体种类较多,较常见的为沙眼衣原体,需要寄居于泌尿生殖道,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一般女性生殖道感染后引起尿道炎、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囊肿,导致严重的输卵管黏膜结构及功能破坏,引起盆腔粘连和不孕不育等。过去控制生殖道衣原体感染以控制盆腔炎的发生,但有研究显示单独治疗衣原体很难清除盆腔炎。衣原体也是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它主要通过生殖道黏膜上行感染引起慢性盆腔炎。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盆腔炎患者衣原体感染率较高。所以控制衣原体感染是降低盆腔炎发病率的重要环节之一。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体内分布较广,组织渗透性良好,治疗衣原体盆腔炎疗效显著[4]。但衣原体感染易出现原发耐药现象,故应做药敏试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愈率。本研究中A组80例单纯治疗盆腔炎,盆腔炎治疗有效率为87.5%,衣原体转阴率为60%;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四环素类药物治疗(根据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具体药物),7 d为1个疗程,连用3个月经周期后复查,复查内容包括分泌物培养、B超、肝肾功能和血尿常规。盆腔炎治疗有效率达97.5%,衣原体转阴率为9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为提高盆腔炎治愈率提供了新的方法。因此,抗衣原体药物联合应用为临床治疗衣原体感染慢性盆腔炎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方法。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4.
[2]傅式琪,李玉荣.慢性盆腔炎感染因素280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1):1359.
[3]陆德源.医学微生物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65.
[4]陈者治.新编药物使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