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兆蕊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二科,河南南阳 473000)
惊厥是指伴有骨骼肌强烈收缩的痫性发作,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易于频繁或严重发作,甚至有惊厥持续状态。全身性发作的惊厥持续状态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更有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表现,即使积极抢救,病死率仍达3.6%;同时,智力低下、瘫痪和更严重癫痫发作等神经后遗症发生率高达9%~20%。儿童期发生率为4%~6%,较成人高10~15倍,年龄愈小发生率愈高[1]。发热又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诱因,热性惊厥的发作均与发热性疾病中体温骤然升高有关。热性惊厥发生在热性疾病初期,体温骤然升高时,70%以上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其他伴发于出疹性疾病、中耳炎、下呼吸道感染或急性菌痢等疾病,但不包括颅内感染和各种颅脑病变引起的急性惊厥。单纯性热性惊厥(又称典型热性惊厥)多数呈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少数也可有其他发作形式,如肌阵挛、失神等,持续数秒至10 min左右,可伴有发作后短暂嗜睡。在一次发热疾病过程中,大多只有1次,个别有2次发作,约50%的患儿会在今后发热疾病时再次或多次热性惊厥发作,大多数(3/4)的再次发作发生在首次发作后1年内[2]。由于惊厥有明显的诱因,临床上可以从控制发热着手,降低热性惊厥的发生率。控制发热包括用退热药物和物理降温两种措施,降温贴即属于物理降温措施。本研究主要探讨用降温贴敷于额头,直接降低头部温度能否有效地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
2003年8月~2006年7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热性惊厥患儿162例,均符合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3],就诊前惊厥总共发作1~2次;其中,男92例,女 70例;年龄 1.5~3.0岁。以随机化原则分成甲乙两组,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降温贴由天津市山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由日本独资山佳国际工贸(天津)有限公司监制,生产注册号:津药管械(准)字2003第1580001号。
162例患儿发现再次发热体温超过38℃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甲组患儿单纯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乙组患儿应用降温贴直接敷于额头和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解热镇痛类药物均用美林(布洛芬混悬液,由上海强生公司生产),剂量均采用5~10 mg/(kg·次)。观察热性惊厥再次发作的次数。
本研究中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降温贴加药物降温预防热性惊厥明显优于单用药物降温(χ2=10.11,P<0.01)。 可见,用降温贴预防热性惊厥有明显的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热性惊厥再次发作情况(例)
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的一种常见病,上呼吸道感染是其最常见的诱因[4-5],接种疫苗后的发热反应是否会导致热性惊厥尚存在争议。热性惊厥后是否应积极行相关检查各家观点不同。多数学者肯定了热性惊厥与癫痫的相关性,近期发现单纯热性惊厥对儿童以后的行为认知能力无影响。临床上患儿主要的发热原因是感染。小年龄儿童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都不成熟,抗感染的能力比成人和年长儿低下,如婴幼儿时期SIg和IgG水平均较低,容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表现此病的常见症状是发热。因此适当的预防热性惊厥措施对小年龄儿童特别重要。如果单独应用解热镇痛药,它是通过抑制中枢前列腺素(PG)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的。从开始口服到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显效需要较长的时间,而热性惊厥发生在体温骤然升高时。各种预防热性惊厥复发的治疗方案效果不肯定,部分学者主张对单纯热性惊厥发作时进行短期止惊治疗[6]。若于发热开始时即服用地西泮(安定),连服2~3 d或直到本次原发病体温恢复正常为止;或长期地口服丙戊酸或苯巴比妥,可起到预防热性惊厥的作用[7],但经常口服安定可出现嗜睡、共济失调、流涎、全身松软等副作用和后遗效应。丙戊酸钠可损害肝脏,虽不常见,但已有少数发生肝功能衰竭而致死的报道[8]。若针对诱发原因处理,在服用解热镇痛药的同时,应用降温贴敷于额头,迅速降低小儿患者的头部温度,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可有效地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更好地保护患儿的大脑,避免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降温贴是由良好能量转换功能的亲水性高分子凝胶为载体,将适合儿童的多种天然清凉芳香植物提取剂加入其中,通过汽化吸热,交换能量,迅速退热,凝胶层还能通过水合作用及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促透作用使含在其中的有效成分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达到全面、持久的作用。产品面材是由高分子塑料合成的柔性不透面料组成,使患儿粘贴上感到柔软舒爽,易贴易取,操作方便,且该药未发现有明显的副作用。降温贴的全身降温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资料]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7-458.
[2]江明性.药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17.
[3]徐美春,王秀敏.热性惊厥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3,30(3):124-125.
[4]陈琦,段梅英,张丽明,等.小儿热性惊厥的急救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6):181.
[5]冯小毛.小儿高热惊厥6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7):66-67.
[6]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8.
[7]蒋莉,蔡方成.高热惊厥预后与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1):51.
[8]胡运新.血清钠、钙浓度与小儿热性惊厥关系的探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3,6(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