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久青 李茂星*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黄游离蒽醌(free anthraquinones of rheum,FAQR)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等几乎无泻下作用[1,2]。具有明显的抑制幽门螺杆菌[3],保护胃黏膜,抑制胃溃疡的功能[4]。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胃溃疡、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尿毒症等[5]。但FAQR的水溶性差,不易被机体摄取吸收,故其生物利用度低。将难溶性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是增加药物分散度、溶解度、溶出速率、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一种有效方法[6]。本文以PVP为载体,采用溶剂熔融法制备FAQR-PVP固体分散体,并研究其溶出特性,现报道如下。
8453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惠普公司,美国);Bruker ISS66v/S红外光谱仪( Bruker公司,德国);药物释放测定仪(江苏无锡化工机械厂);旋转蒸发仪(上海医用分析仪器厂)。BP210S电子分析天平(赛多利斯有限公司)。
大黄药材购于甘肃兰州;大黄酚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为110796-200518);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20021213,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人工胃液,甲醇(分析纯),所用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大黄500g用50%乙醇2000mL 回流3次,每次1h,合并乙醇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按20倍体积趁热加入1体积的浓HCl,搅拌,放置30min,用乙醚提取糖浆状物,放出糖浆状物后用与乙醚等体积的5%KOH提取,放出碱液,挥去残余乙醚,用浓HCl调碱提取液到pH 2~3,生成黄色沉淀,抽滤,水洗至中性,干燥得总游离蒽醌。烘干备用。
加碱显红色是蒽醌类化合物的共有特性,取一定浓度大黄酚标准品及提取所得FAQR的无水乙醇溶液适量,加5%NaOH-2%NH3•H2O碱液,样品均成红色,在400~800nm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见图1,结果表明大黄酚和FAQR在505nm波长处有相同的吸收峰和最大吸收波长,且吸收度稳定,故选用大黄酚为标准品,以加碱显色法来测定样品中游离蒽醌的含量。
精称大黄酚标准品5.0mg,用无水乙醇定容至100mL,得标准溶液(50μg/mL)备用。分别取标准溶液 0.0、0.5、1.0、1.5、2.0、2.5、3.0mL于10mL容量瓶中,分别以无水乙醇加至3.0mL,再加入混合碱液(5%NaOH-2%NH3H2O)7.0mL显色,测定吸收度并与浓度作线性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A=0.02525C+0.0045,R=0.9998),表明FAQR在2.5~15.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图1 大黄酚和游离蒽醌(FAQR)吸收光谱图(5%NaOH-2%NH3•H2O显色)
精密称取一定量的FAQR,加入适量无水乙醇溶解,按1∶2、1∶4、1∶8、1∶12比例称取PVP作为载体,也用无水乙醇溶解后混合,置于旋转蒸发仪中,减压除去乙醇,迅速移至-20℃冰箱中,继续冷却30min,取出剥离研细过60目筛,避光保存。
2.4.1 固体分散体中FAQR溶解度的测定
取100mL具塞的三角烧瓶两只,各加水50mL,加入一定量的样品,25℃下磁力搅拌1h,使成过饱和溶液,过滤,取续滤液1mL,适当稀释后按标准曲线项下的测定方法测定吸收度,计算样品及样品中游离蒽醌的溶解度。
2.4.2 体外溶出速率的测定
参考药典的溶出度桨法[6]设定实验条件。搅拌速度为100r/min,人工胃液900mL(经脱气处理),预热37℃并保温。精密称取各试样适量(相当于FAQR 50mg),均匀撒入搅拌着的溶液中,当药物粉末接触溶液时,分别于1、2、5、8、10、15、20、30、50min计时。通过玻璃微孔滤膜管滤过(0.8μ m),定位吸取滤液1.0mL(随即补加1.0mL同温介质)置50mL容量瓶中,放至室温,适当稀释后按2.2项条件测定含量,计算累积释放百分率,求算体外溶出参数T50(药物溶出50%所需时间)、Td(药物溶出63.2%所需时间)。绘制溶出曲线,结果见表1、图2。
表1 样品的溶解度及体外溶出参数值
红外扫描结果(图3):固体分散物与PVPK30在红外光谱指纹区和其他区基本相似,固体分散体中FAQR和PVPK30载体分子间未发生化学反应。
图2 样品体外溶出速率图
图3 样品红外扫描图
由于PVP具有较高的熔点(275℃),故采用溶剂法制备CsA固体分散体。PVP是一种无定形物,在蒸去溶剂后,仍以无定形状态存在;其在提高CsA可润湿性和保证药物的高度分散性的同时,在溶剂蒸发的过程中,由于氢键作用、络合作用使粘度增大,抑制药物晶核的形成及成长。因此以PVP为载体制备CsA固体分散体的增溶效果明显。CsA∶PVPK30比例为1∶4的固体分散体具有良好的体外速释作用。
[1]陈琼华.大黄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J].新医药学杂志,1974(5):34-40.
[2]楼之岑.大黄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3,25(5 Suppl):1-3.
[3]赵瑞芝,欧润妹,章新生,等.不同提取方法对大黄游离蒽醌含量及其抑菌活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7):483-485.
[4]董慧,陆付耳.大黄素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3):191-194.
[5]刘凯,郑海生.大黄酸的药理作用研究述略[J].中医药刊,2004,22(9):1732-1735.
[6]李宝红,张立坚,东野广智,等.半边旗二萜类化合物5-Fu聚乙二醇固体分散体的研究[J]. 中药材,2004,27(1):45-47.
[7]刘翠哲,刘喜纲,王汝兴.大黄中总蒽醌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4,16(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