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芳,王 艳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长期致残的首位病因[1],其病死率排在心肌梗死和癌症之后,居第3位。在当前医疗设备先进,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极大地提高了脑梗死患者的存活率,但在存活者中,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为了使脑梗死患者尽快有效地恢复其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程度,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尽早进行康复护理。
我科自2007年6月~2008年12月对6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选择的62例脑梗死致肢体功能障碍病例,经颅脑CT或MRI证实,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且均有一侧偏瘫,无意识和严重的智力障碍,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46~75岁;住院时间最短23 d,最长45 d。
以患肢的被动运动为主,诱导并强化患肢的主动运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定期翻身,每2小时1次,以健侧卧位为主,也可患侧卧位、仰卧位交替使用。在进行向患侧翻身练习时,可以充分利用健侧上下肢的力量,但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卧位。
根据病情恢复情况,依次进行床上长坐位、床边坐位、从床上向轮椅的转移、坐站位训练。当患者肌力达到3级以上时,可开始进行站立训练。在保证正确的站姿后,护士站在患者的患侧保证其安全,为下一步的行走训练做准备。
当患者能站立15~20 min无疲劳感时,即开始步行训练。步行康复时帮助患者扶支撑物站立,多次反复后让患者徒手站立,开始步行时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行走时要缓慢,量力而行,如患者有需要则陪伴患者练习步行。
脑梗死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时,采取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法,随着肌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减少被动运动,向完全主动运动过渡,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活动度应从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及瘫痪肢体功能状况选择训练项目及活动量,并逐渐增加,每日以护士——患者“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护理指导,每次1 h,每日1次。一般认为,抗痉挛肢位、体位变换和肢体被动活动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在患病后马上就可以开始。
应用简易Fugl-Meyer积分对患者入院时和4周后的肢体活动功能进行评定。Ⅰ级<50分;Ⅱ级50~84分;Ⅲ级85~95分;Ⅳ级 96~99 分。
62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和入院4周后患侧肌力比较见表1。
表1 62例患者入院时和入院4周后患侧肌力的比较(例)
由表1可见,62例患者入院时和入院4周后患侧肌力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未出现关节强直、肌肉萎缩和各种畸形,缩短了康复疗程。
早期康复护理在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恢复疗法,而且早期康复可能大大地减少肌肉萎缩、肩关节半脱化、关节萎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脑血管病的继发障碍,为恢复期康复创造良好条件[3]。脑梗死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及早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患者由于在早期就开始实施肢体康复训练,使患肢处于良肢位,保证了肢体处于功能位,结果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效果。实践证明,早期康复训练可保持关节的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瘫痪肢体的营养状态。同时对健侧肢体的训练,促进了其对患侧肢体的影响[4]。
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的自然恢复能力,有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康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开始的早晚有关,结果说明,早期康复护理是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赵晓莉,孟凡英.脑血管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期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6):70.
[2]蔡靳.脑血管疾病后偏瘫早期的康复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5):772-773.
[3]党霄.脑血管疾病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6):152.
[4]张郑平.急性脑血管疾病早期康复治疗的评价[J].贵州医药,2007,31(9):29.
[5]王春立.急性脑梗死偏瘫病早期功能锻炼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