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价值分析

2010-07-27 08:40黄蜺郝亚芬
理论导刊 2010年7期
关键词:民众政治

黄蜺,郝亚芬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西安710064)

网络政治参与价值分析

黄蜺,郝亚芬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西安710064)

互联网作为现代生活中的一个新的传播媒介,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民众政治参与的新的方式,一方面影响着社会政治生活,成为政治参与主体行使民主权利、促进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政治参与本身的特点,也会形成数字鸿沟,出现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状态等。因此有必要从提高民众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拓展民众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入手,对这一新的政治参与方式加以管理和优化。

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络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网络政治参与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给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中国互联网成为汇集民意新通道”。胡锦涛同志2008年6月在人民网与网友进行的在线交流,标志着网络政治参与时代的到来;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通过中国政府网与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再一次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当前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分析已成为现代政治生活中需要关注的现实课题,因为它有助于促进现代政治文明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

传统的政治参与作为政治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成员影响政治活动、获得政治利益的主要途径,被历代统治者和广大政治学学者所关注。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从其本质上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来自于对一般意义上政治参与的延伸。它主要是指在网络时代,发生在网络空间,目标指向现实社会政治体系,并以网络为载体和途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切行为,特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选举、网络对话和讨论、与政党及政界人士和政府进行政治接触以及网络政治动员等一系列政治参与活动。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网络上的政治参与”、“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网络被用于政治参与”,或者简言之“网络参政”。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网络政治参与不同于传统的政治参与,它以网络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方式,具有鲜明的特点。

从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看,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从传统意义上的“公民”转变为身份内涵复杂的“网民”。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看,众多网民的聚集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即“第五权”,也就是由互联网或网民所组成、对社会甚至政府的网络监察,其代表了不被“较狭窄、单向领域的第四权传播媒体”所包含的一种新社会大众媒体。

从网络政治参与的目标来看,不仅仅局限于“决策”,而在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虚拟空间的“政治生活”。传统的政治参与是一种决策化的政治参与,而网络政治参与更强调的是一种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的政治参与。

从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来看,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具有便捷性、多样性、直接性、隐匿性。网络成为人们政治参与的一个平台,简易的操作方式使得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一种可能。网络政治参与方式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网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参与,网站或者虚拟社区的论坛、新闻组、个人网页、专门的政治网站、博客等,都可以成为参与政治的一种途径。直接性主要是网络政治参与突破了传统民主地理上的局限、信息沟通方式和信息获取途径的局限,实现了公民的直接参政议政。在网上,人们可以不再需要由别人来代表自己,通过电子邮件、B B S、聊天室等,人们可以直接对政府的政策和议案发表自己的意见,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理念。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隐蔽性,因此网络政治参与的隐匿性主要体现在网民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身份的隐蔽性。

从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来看,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参与。传统的政治参与是一种依靠政党、人民代表大会等形式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参与,而网络这一特殊的传播媒介,使得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参与。网民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与执政者形成一种直接对话。

网络政治参与有不同于传统政治参与的鲜明特点,提高了网民参与政治的热情,有利于政治民主的进一步推进。

三、网络政治参与的价值

价值作为描述客体属性的概念,是“客体中所存在的对于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达成主体目的具有效用的属性”,即“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1]网络政治参与的价值也就是网络政治参与主体选择网络这种形式来完成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欲望,达成一定的目的而体现出来的效用。公众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在网络中为自身的利益诉求找到合适的途径,希望通过网络这一媒体来传达自身利益,最终表达自己的需要;政府通过网络来了解民意、民众的需求,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来完成对于社会、民众的管理,从而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由于各方利益需求的不同、政府处理方式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价值。网络政治参与一方面可以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政治参与本身的特点,也会形成数字鸿沟、出现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状态等。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正面价值

随着互联网进入人们的政治生活,人们的政治参与渠道得到拓展,以前习惯的集权式的政治模式合法性降低。它为人们获得各种政治信息提供了方便,也为人们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提供了可能,还保护了少数派的权力。这些对民主政治体制的构建和完善有一定的作用。

1.网络政治参与打破了信息的集权状态。在互联网出现以前,大型计算机及其对信息的垄断处理方式,是权威、组织乃至技术精英统治的有力象征。而网络的出现使这种权力出现了分化,也就是说网络政治参与打破了信息的集权状态。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引发了传播从单向到交互的质变,人们既可以自由传播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在开放而且丰富的资讯中很容易地查找、订阅或点播自己渴望知晓的商业、文化和政治信息。网络政治参与加强了民众沟通的能力。由于信息成网络状扩散,使公民可以同不同群体、阶层交流,一方面公民可以在政府可知可控的电子论坛上提出政治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政府对其决策和行政行为加以修正,这充分显示出公民具有政治表达的自由。

2.网络成为民众参与政治的一个途径。网络作为新的政治参与手段无疑更具威力,当电脑被广泛应用于当前政治,它必然推动政府与公民、官员的直接对话,提高民意在政府行政过程中的分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未来的政治生活方式。网络这种能够使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阻碍乃至政治控制的互动的媒介方式从某些方面提高了人们参与政治的兴趣。近几年来,国内外几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在网络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人民网的“观点频道”和“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言论”和“发展论坛”、国际在线的“管窥天下”,千龙网的“千龙评论”,东方网的“东方评论”,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以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都有民众对当下热点问题或重大问题的评论和讨论,有的讨论还相当深入。它们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和压力,影响着政治体系的政治决策和公共政策制定。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对话渠道,网络民意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极大增强了政治信息的传导和反馈系统,日益影响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通过网络形成定期的、制度化的良性互动,会让民众如实反映社情与民意,也让政治精英充分了解民意,政府的有关决策就会越来越合理。

3.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保护少数派的权力。马克斯·韦伯将对权力的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活动中,甚至是在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进行抵抗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2]权力所存在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传统的政治参与是一种多数人同意的政治参与,而从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众来看,主要集中在网络精英层面。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保护少数派的权力。在多数人难以形成共识的信息社会背景下,整合严密的少数派权力就会被充分凸显出来。少数派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优先权,对于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网络这一便利的渠道,来发表自己对于某些事件的看法,从而达到表达自己思想的目的,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甚至于异僻的政治参与方式,如果在没有干涉别人的权利或利益的情况下,应当给予支持。

4.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政治环境的和谐发展。传统的社会监督是一种间接监督,公民在参与政治中时会有时间的拖延和信息量的损耗,这就势必影响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同时也使得政治参与的效力得不到有效发挥。传统的政治参与总是依赖于一定的中介组织和渠道来完成,而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监督形式即网上监督。在网络中公民无需中间环节的干扰直接对政府、社会中的事件进行监督,这既有利于公民对政府、社会的行为方式及方针政策进行监督,也有利于一个公正、公开的社会形态的形成和政治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负面价值

虽然网络政治参与可以有诸如上述的正面的价值,但是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个新兴的政治参与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也会给政治参与带来负面的价值。

1.网络政治参与会出现信息鸿沟。网络政治参与是在网络中参与政治的一种行为,显然那些不具备网络知识的、不懂得网络操作的人员就被排除在网络政治参与之外,而所谓的知识精英们却是网络中政治参与的活跃者。由于他们本身所具有的信息的强度不同,这也就使得网络政治参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不平等性,也就是说在网络的政治参与中的信息会出现偏差。网络政治参与是偏好于网络的人参与政治的一种方式,而不偏好上网的人对于网络中信息的控制权就很少。下层阶级与主流社会之间的鸿沟实际是随着新的传媒系统的普及而扩大了,而信息鸿沟最终也会威胁到民主。

2.网络政治参与是一个有限的政治参与。网络社会与前网络社会的不同之处即在于人民参与政治具有了较强的直接性,这种直接性表现在沟通、对话的双向性,公民可以与领导进行沟通,或者通过网络论坛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然而,这些都只能间接影响决策,作为行政决策主体的行政组织是否采纳公民的建议,决定权在行政决策者。就决策者自身而言,决策者有权决定向社会公开哪些信息、何时公开,而作为“经济人”,特别是现有的政治体制中真正的决策者不可能事必躬亲,在信息的选择上很可能依靠技术人员,当技术人员面临自身和团体利益时,很可能出现偏差,这时就出现了技术官僚。所以,由于利益驱动的存在,行政机构不全面、不真实、不及时地公开信息和决策的偏差在所难免,公众的参与权流于形式。

3.网络政治参与有可能导致非法政治参与成分扩大。网络政治参与可以带给公众参与政治的便捷,同时也有可能带来非法的政治参与。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公众可以采用隐蔽的身份进行网络政治参与,也可以采用真实的身份进行参与。而公众以隐蔽的身份进行政治参与可大大降低现实政治参与中的不安全感,这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一大优势,但同时也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可控性,有一些民众容易受到一些非法组织的影响,从事一些非法参与行为,这些会影响到政治、社会的和谐发展。

4.网络政治参与易出现无序状态。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政治参与中无序性的特征。互联网完全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成员身份被数字化、电子化、虚拟化了。匿名性和隐蔽性被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大大减少了其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一些持不同政见者、恐怖组织甚至叛国集团已经开始在互联网上大摆讲坛,并且获得了比以往严格控制时多得多的支持。由于密码技术的发展,以破坏国家安全为目的的罪恶计划可以在更大的规模上策划、组织和实施。更让政府头疼的是一些电子公民把个人的自由看得高于国家安全和政府权威,计算机黑客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屡屡以侵入甚至破坏政府信息系统为乐趣。还有少数民众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散布一些虚假信息,而这些带有欺骗性的政治参与不仅会使执政党和政府无法从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中及时提炼出真正属于大多数人的真实意愿和想法,而且会造成党的政策不能及时得到群众的支持与理解,会使一些群众受到信息蒙蔽,影响政府政策的实施和贯彻。

面对民众日益高涨的网络政治参与热情,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发挥网络政治参与正面价值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完善网络政治参与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建设,促进其良性发展。

四、促进网络政治参与良性发展的对策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参与方式,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了更好地促进其发展,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必要从提高民众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拓展民众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入手,对这一新兴的政治参与方式加以管理和优化。

(一)注重培养公众的政治参与素质

公众是网络政治参与的直接参与者,公众的政治参与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网络政治参与的效力的发挥。公众应当提高自己参与的意识,提高自身参与的立场、方法,不能被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个人利用,从事非法的政治参与活动。这也就要求公众了解国家、社会的方针政策,在这样的前提下,公众还要有较高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政治参与当中有正确的立场,同时还要增强自身政治责任感,培养民主思维,进而培养自身的民主习惯。这也就是说,公众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要懂得自律,用严格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有序参与网络政治。

(二)加强电子政务的建设

电子政务是在互联网环境中依托实体化的政府组织和资源,利用虚拟的政务渠道运行实际政务的构造。目前在我国实施电子政务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从电子政务系统构成的角度看,电子政务的构成主要包括政务领域的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政务流程重组,技术层面的政府专网、内网、外网的建设,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尽管如此,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仍然是一件任重道远的艰巨事业。理由在于:电子政务的建设本质上是某种形式的“政府再造”而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设备和技术条件的“更新换代”。因此电子政务的建设尽管包含了很多技术的部分,但其根本却是政府管理观念的革新。如果没有政府管理理念的更新,而仅仅停留在技术和设备的层面上建设电子政务,那么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将会是一场巨大的浪费。因此更新观念、改革体制、理顺关系、重塑流程,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发展电子政务,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三)建立网络政治参与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对于网络政治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网络政治参与需要有法律上的保障、伦理上的保障和道德上的保障。通过立法的手段对于网络中政治参与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有了立法上的监督制约作用外,还需要社会伦理道德对于公众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进行制约,在网络中形成一种良性的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当中的关于伦理方面的知识进行监督制约。当然这需要网络民众的伦理自律性。注重宣传,开展网络伦理教育,使得公众从他律走向自律。对于网络的道德监督机制,要建立文明的网络政治参与的环境,建立专门的政治参与的文明活动。还要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净化网络政治参与的环境,为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化提供保障。

(四)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

在我国网络政治参与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运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也就要求进一步规范网络政治参与,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当中提出: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3]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已经就如何规范网络中的行为采取相应的举措,但是对于网络中的行为的监管约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网络参与者应当自觉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得自身行为不违反国家的法令法规,使得政治参与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进行。

(五)加大网络建设,扩大民众参与范围

加大网络的建设,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网络中,缩小网络在技术上所产生的差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7月的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普及率达到25.5%。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年增长4000万人,半年增长率为13.4%,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4]这些数据进一步说明中国互联网事业已经取得快速的发展,这一快速发展的趋势也必然会带给社会民众更多政治参与的机会,使得民众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有了基本的保证。这也就要求进一步加大网络建设,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网络当中。

(六)重视网络政治参与,提高民众参与热情

对于网络中的政治参与的言论给予重视,给予相应的回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回应回复网络中公众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解决,从而提高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对于网络中的过激言论应当给予正确的疏导,对于网络中所出现的不理性、不理智的言论应当给以正视。注重利用疏导的方法来有效管理网络政治参与。

[1]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

[2]迪尔克·克斯勒.马克思·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M].郭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94.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07-10-15.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9.

[5]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刘吉发.政治学新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陈戈寒.试论中国网络政治参与[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8,(04).

[8]李斌.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02).

[9]李祥.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对策[J].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信息技术部,2009,(01).

[10]张方华.政治的价值性与政治伦理诉求[J].政治学,2009,(5).

[责任编辑:陈合营]

D621.5

A

1002-7408(2010)07-0044-04

黄蜺(1971-),女,福建南安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网络政治学研究;郝亚芬(1985-),女,陕西临潼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民众政治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政府帮民众排解孤独感
宋维:重新取得民众的信任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