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晖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 佛山 528041)
赵 晖 女,1970年生。副研究馆员,发表文章40余篇,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随着人们对社会信息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多,文献信息资源约占社会总量60%的高校图书馆逐渐成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的主体,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导致高校图书馆“必须对社会开放”的呼声极高。然而,与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化进程相比,我国千余所高校的信息服务社会化程度还是很低。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高一低”的现实矛盾,积极探讨阻碍高校图书馆全面推进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瓶颈问题,并建议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能力,满足社会信息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是指高等学校图书馆根据自身所具备的功能、能力和资源,在保证满足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需求的同时,采取有偿或无偿的服务方式接纳社会公众,开放图书馆收藏的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从而主动满足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各种需求的过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实质上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社会化,它是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理念,把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来对待,将其使用社会化,进而推动政府通过对各系统、各领域信息资源的组织、利用和管理来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我国高校图书馆对社会服务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以提供馆藏书刊、资料借阅的方式对社会开放;第二阶段——1990~1996年,信息技术在我国图书馆开始应用,少数大型图书馆利用少量电子检索工具及传统的印刷型馆藏资料向社会提供有限的咨询、检索、定题服务;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普及应用,一些高校图书馆已逐步形成了集馆藏印刷型资料、馆藏电子文献及检索工具、虚拟馆藏为一体的信息源,这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进入“211工程”的100所院校,构成了我国目前信息咨询业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高校的图书馆大多程度不同地对社会或本行业开展各类信息服务,如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为首的特大型图书馆在资源的共建共享、馆际互借、资源联合引进等方面为我国图书馆界提供了管理及技术上的咨询、指导及支持;东南大学图书馆每年承接了大量的科技查新业务;暨南大学图书馆、郑州工业大学图书馆等采取灵活的管理机制,使业务范围从传统的服务项目拓展到数字化软件及硬件的代理维护、系统开发、数据库制作、企业咨询等多项内容。但对95%以上的高校图书馆来说,仍局限在高校内部公益性的服务,形式上多采取坐等上门的被动式服务,内容上仍限于文献资料的收集、检索,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因此,近几年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虽然大大提高,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从整体看来,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程度仍然很低,与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所创造的效益无法相比(如全美高校图书馆1987~1988年的信息服务利润是其教育经费的16%),显然我国高校的信息服务离产业化发展尚有很大差距。[1]
就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现状而言,在理论上还存在诸多争议,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一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应不应该社会化的问题;二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边界范围何在,即哪些服务应该纳入社会化的操作层面的问题;三是如何进行社会化,也即方式与手段的选择问题。但就其实践而言,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早已进入实际应用领域。透过近几年的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现状与成效,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道路并不平坦,其困境主要体现在: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总则)提到:“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管理主体一直把为社会服务和为校内的教学科研服务看作是一个相互排斥的矛盾,认为社会领域的信息需求是通过政府制度才得以保证。由于管理主体漠视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属性,所以认为政府应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唯一主体,无需高校图书馆把服务对象延伸到社会。在此思想的作用下,高校图书馆管理主体在涉及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资源配置、人员设置、经费管理等诸多领域,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直接导致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停滞不前和效率低下,图书馆社会服务总量不足、质量低下。
制度经济学家诺思认为,一旦选择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即使会被锁定在某种低层次状态下,想要脱身也会变得十分困难。就图书馆现行管理体制而言,各系统之间自成体系、各自为政,馆际之间缺乏较好的联络与沟通,难以适应社会服务管理要求。一是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划与协作,文献资源建设存在严重的重购现象,造成资金和资源极大的浪费。二是高校图书馆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亟需添加有利于服务工作正常运行的市场管理元素。毫无疑问,在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会伴有阵痛和利益的流失,其中包括部分职能的外移、管理难度的加强、人员工作岗位的变化以及压力因素的剧增等。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负”作用下,往往会对传统的行政体制产生强烈依赖。这不仅增加了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难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已构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一道硬障碍。
借鉴Miller&Shamsie(1996)提出的分类标准,以资源的可模仿性障碍为基础,将高校图书馆投入到社会化信息服务的资源划分为基于产权的资源和基于知识的资源两类4个层次6个方面。[2]进一步细分见图1。
图1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资源组合
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源配置单一、服务手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即缺乏管理方式方法的更新和现代化。随着用户信息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高校图书馆不可能视而不见地置身于社会之外,运行机制要调整,服务对象要延伸,服务模式以及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亟待创新。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服务资源并不是针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本身,而是就高校图书馆对常规服务资源的选择与新型服务资源的应用这一整体搭配组合而言的。各类型、各系统图书馆的服务资源、服务手段和方式都各有所长亦有所短,并不存在谁优谁劣的等级之分,而关键在于面对整体的信息市场时选择运用是否精当。对这些资源的运用取决于图书馆的功能并随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基于惯性的作用和服务资源自身的非完备性,高校图书馆在提供社会化信息服务方面,在服务资源的配置、选择方面总体上还是比较保守,多趋向于传统的单一的计划指令,而对现代信息市场管理元素的运用则显得较为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新瓶颈。
图书馆服务的最高境界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向任何人提供他想得到的文献信息”。现在,我们必须明确的不是要不要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问题,而是如何根据现有条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问题。任何一个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都是有限的,而全社会的文献信息需求是无限的。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并不是盲目的、无限的、不讲重点的泛泛的服务,即使在讨论社会化的问题上,各级各类图书馆也都应该首先结合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服务方向与重点,起到在全国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特有的、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才是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应有的内涵。[3]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信息服务时必须正确处理以下4种关系:
毫无疑问,高校馆应以本校教职员工和在读大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这是高校馆安身立命的根本基石。高校馆的日常工作和工作人员的主要精力都要放在全心全意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上,即放在高校馆的主要服务对象身上。否则,就是徒有虚名。一方面要制定具体措施来保证校内人员利用图书信息资料的优先权,但同时应注意尊重社会用户,不能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上有所差异。在本馆无法满足读者的要求时,要耐心解释并且联系社会同行,努力寻求解决方案,争取每位用户的认可。
社会化服务绝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只是书刊外借,只是敞开大门接待社会读者借阅书刊这种单一传统的服务方式。现代条件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应该有更为丰富的手段与方式。任何一个馆自身的文献信息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信息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是无限的。高校图书馆只有对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有清醒的认识,才能主动通过延伸服务逐步缩小有限文献信息资源与无限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使社会化服务之路越走越宽。一是从以馆藏为中心的服务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资源空前丰富,有馆藏印刷型资源、数字资源,以及通过馆际互借、因特网上搜索等途径获取的信息,因此,图书馆要针对用户的需求设计服务方案,组织信息,制定检索策略,为用户提供解决问题全过程的服务。二是从文献信息服务转向知识服务。信息时效性的增强,信息载体的多样化,网络信息获取技术的日益发展,用户需要图书馆从提供单一的文献服务转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在线咨询、网络导航、信息推送、代查、代译等服务,尤其要以参考咨询服务为重点,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是需要付出劳动和成本的,对信息资源的整理、编辑和传播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劳动,付出的成本是需要补偿的,消费包含劳动价值的产品是要付费的。因此,图书馆在面向社会服务时考虑经济效益毋庸置疑。但我们切不可过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要充分考虑长远的社会效益,应正确处理好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高校馆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所获取的经济收入,大部分应充实到图书馆的经费中,用以增加馆藏、更新设备等,进一步增强高校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促进良性循环,从而取得更多、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4]
高校图书馆要搞好社会化服务,其重要的前提是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度创新。为使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逐步规范,必须改革原有规章制度中一切不利于社会化服务的条条框框,取消不必要的限制,从社会用户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带有普遍意义的合理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以保证社会用户的正当权益。二是管理创新。重新合理配置资源,以更有效的管理手段实现组织创新,在管理系统中各个要素都可以进行创新,如组织、激励、绩效、人文等。三是技术创新。技术手段是衡量一个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重要标尺。技术创新使生产要素更先进、更科学、更合理,使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更现实。四是人才创新。高校图书馆要搞好信息服务社会化工作,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要从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出发,重新审视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即不但要掌握图书馆业务知识与必要的信息技术,还要具备参加社会实践、从事社会宣传、开展社会调研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服务社会化是现代高校图书馆的一个基本发展趋势,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实行社会化信息服务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相比国外高校图书馆成熟完善的社会化信息服务,我国高校图书馆确实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我国高校图书馆实行社会化的信息服务不能够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必须立足于国情,立足于本校实际,整体规划,循序渐进,逐步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1]秦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处境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4):7-8.
[2]任旭,刘延平.基于资源依赖观点的企业战略联盟演变机理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4-58.
[3]杜小荣.关于党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问题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9(3):92-94.
[4]张建国,田秋菊.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冷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