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智远
(湘潭大学图书馆,湖南 湘潭 411105)
据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宽带用户达到3.2亿,占总网民数的94.3%。[1]2009年4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包括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媒介阅读开始普及,成年人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为24.5%。在各类数字阅读中,“网络在线阅读”排第一(15.7%)。[2]由此可见,网络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在2009年9月网易读书频道正式上线并启动了“公民阅读”活动,在论坛上,专家们关于“网络”、“公民”、“阅读”三组词汇的碰撞,又带出了一个新的话题焦点:面对网络功能愈加强大,公民的阅读愈加多元化的时代,如何提高网络阅读的质量,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可供阅读”的基础之上,构建“可供学习和思考”的网络环境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3]
网络阅读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纸质阅读的新兴阅读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依托于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也称为“网上阅读”、“在线阅读”,即读者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所负载的数字化信息为阅读对象,通过人机互动来获取包括文本、图像在内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
1.2.1 阅读环境的开放共享性
互联网的兴起塑造了一个信息面向全球开放与共享的网络阅读时代。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解决了读者受时间和空间束缚的问题,实现了读者自由遨游于信息海洋中的梦想。地球上的每一个读者都可以通过网络的链接随时调用、按需索取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使多个用户在同一时间共享同一信息,如一个数据库可被多个用户同时检索,同一文章可供多个用户同时下载、浏览,体现了网络资源特有的实时共享性。
1.2.2 阅读资源的丰富多元化
与传统书籍比较,网络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内容包罗万象,覆盖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史百科。而网络更是一本变化无穷的书,基于多媒体技术建构的阅读资料使得网络阅读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2008年CNNIC21次报告,中国网页数为84.7亿个,年增长率达到89.4%。这些网页中,动静态的比例为0.92:1,动态网页的比重在逐年增高。从网页长度上看,网站总字节数已经达到198348GB,平均每个网页的字节数为23.4KB,比2007年同期的27.3KB有所降低。从网页内容上看,仍是文本居多,占到网页总数的87.8%,其次是图像,音频和视频网页数量仍旧相对比例不高(如图1)。[4]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这些有色彩的、有声音的、静态的、动态的超文本,形成一个鲜活生动、丰富多彩的新文本世界。
1.2.3 阅读过程的实时互动性
双向互动功能是网络阅读的最大亮点。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同步地跟帖或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变成别人的阅读对象,甚至会得到相应的、及时的反馈信息。阅读的参与性改变了传统文字阅读的单向性,从而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了读者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阅读效果。读者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能达到激发阅读想像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效果。网络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突破了传统的阅读习惯,实现了读者与阅读文本之间的动态交互,张扬了读者的个性,满足了读者实时互动交流的需求。
1.2.4 阅读途径的方便快捷性
网络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每天都在不断地更新和扩充,其高效的动态更新和快捷的实时传递,减少了中间环节,更大程度地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使得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信息,甚至通过网络可以读到一些平时生活中不容易读到的资料。网络阅读更适合上班劳累的白领一族,因为上了一天班,身心疲惫,选择在家网络阅读,既舒适又方便快捷。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得读者能够按需取材,及时地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
从阅读环境来说,纸本阅读的空间是私人化的,而网络阅读的时空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广域性。从阅读的内容和方式来说,网络阅读的现代化、超文本、多媒体以及高效率,使得网络阅读成为以网状结构方式组成的立体式、交互式、跨时空“超媒体”。
1.3.1 浅阅读
在知识和信息总量日益膨胀的今天,读者虽浏览了很多网络信息,却可能得不到足够的精神营养,知识学习的文化底蕴可能越来越浅薄,尤其是很多需要花精力去独立安静思考和仔细咀嚼的读物与文献在网络阅读的方式下是很难实现。没有专一的志向造成了阅读兴趣的泛化和情感的缺失,甚至造成注意力、思维力、鉴赏力等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减弱和退化。因此评论家谢玺璋说:“这些年来的网络的阅读,还有写作,品质其实是很差的。”他表示网络阅读追逐的是“浅阅读”和“商业化阅读”。[3]这种一目十行的快餐式的“浅阅读”方式带来的结果是读者囫囵吞枣般地浏览信息,根本没有时间仔细思考,无法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获取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阅读价值大打折扣。
1.3.2 阅读质量难辨
由于互联网可以跨越时空,网络信息的传播不受地域与时间的制约,网络信息的发布可以随心所欲,而这些随时产生的庞杂的信息必然有很多没有经过严格筛选而直接呈现给读者,网络文本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经常出现用字不规范、不准确现象,且内容芜杂,良莠不齐。尤其是高点击率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使暴力、色情和低俗小说成为网站力推的“主打”话题,占据着醒目位置。不少网络阅读者不能正确辨别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以至于成为网上色情、暴力和电子游戏的俘虏,有些“网虫”甚至完全被网络所异化,变成了网络的傀儡。于是,近年来呼吁“提升网络阅读质量”的声音越来越高。另外,很多网络学习者不敢轻易购买互联网上的论文下载资料,其原因也是由于质量得不到保障,怕担风险。
1.3.3 阅读效率低下
网络信息发布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缺乏必要的过滤、质量监控和管理机制,导致了网络信息的过度泛滥,有用信息往往淹没在海量的无用信息之中,给读者的选择增加了难度,要想在海量的网络资源中找到自己所需的阅读对象,是对网络阅读者的一大挑战。读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很容易迷失在网络里,无法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此外,网络阅读的干扰也多,一会儿弹出个信息,一会儿弹出个广告,思路很容易被打断,很难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因此网络阅读的复杂性和跳跃性,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迷失初始目标和既定方向。当读者一打开网页,开始浏览和点击,眼球会随着网上的诸多超文本链接转,纵情于网络信息浏览,不利于人脑对专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缜密的推理,造成阅读效果的散乱而无功。
1.3.4 身心健康受损
网络阅读会对读者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性。第一,长期在电脑上阅读对读者视力不利,并诱发一些眼病,如青光眼等。第二,长时间操作电脑,容易使读者的颈部、背部、腰部等产生疾病。第三,电脑微波和低频电磁辐射容易引起读者中枢神经失调,还会导致诸如短暂失去记忆、暴躁及抑郁心理等;此外,对女性读者还易造成生殖机能及胚胎发育异常等疾病。第四,丰富多彩的网络阅读体验,使青少年逐渐养成了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习惯,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导致他们与同学、老师和家长的交流明显减少,在处理问题时缺乏正常沟通,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甚至出现一些偏执情绪。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网络阅读对中小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和正常人格的形成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另外,网络上许多不良的信息如色情、暴力等肆意传播,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最后,从安全性角度来看,网络阅读还面临死机、断电及计算机病毒入侵等现象,加重了读者的心理负担。
第一,进一步完善相关网络法律法规,从制度上严控不良网络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强化对垃圾信息的防范,规范出版行为和市场秩序,以确保网络环境的有序运行。第二,建立信息过滤机制,让知识正确而有效地传播,创造优质的阅读环境。比如校园网和图书馆网页应采取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和监控,提高网络技术安全水平。在网络上建立智能防火墙,启用分级过滤软件,开发研究反病毒技术;建造政治、经济、文化的过滤网站,主动将不安全服务与不良信息抵挡在外,不断提高网络的自身免疫力,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的入侵。第三,为了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要加强网络管理部门的监管和查处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坚决清除各类淫秽色情出版物;对于管理不严,存在违法现象的网站进行严厉处罚,追究其法律责任。第四,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伦理规范的塑造,在全社会形成维护网络文明的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另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建立网络环保责任制,开展网站环保目标责任制试点,建立奖罚分明的网络环保绩效评估机制,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阅读环境。
第一,网络阅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这既是顺利进行网络阅读的前提条件,也是影响网络阅读速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第二,由于网络信息的繁杂,要求读者要具备迅速检索信息的能力,以更好地获得和利用网络信息,这也是提高网络阅读效益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准确鉴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使得一些虚假的知识信息更具有蒙蔽性,在阅读探索的过程中若不能及时辨别,将会直接影响阅读的效率及阅读探索的目的。因此要加强网络阅读检索指导,培养读者获取信息的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养成信息选择的能力。第三,培养正确的网络阅读定位和目标。在网络阅读中,面对海量信息,读者必须明确自己的阅读定位和目标,防止“网络迷航”。根据阅读的目标,合理分配阅读时间,抑制与阅读主题无关的信息干扰,积极利用网络导航功能,在海量信息中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阅读文本,提高阅读效率。第四,积极倡导网络深阅读。大力建设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经典文献、主流文学、益智科学的网站,积极维护网站的有序运行,并及时更新和完善网站内容,加强网上即时交流和互动,引导读者进行网络深阅读。通过网络及时发表评论,与其他读者沟通和交流,为读者营造一个可供学习和思考的阅读环境。第五,加强心理咨询,完善读者人格,合理安排网络阅读时间,注意大脑的休息。
知识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依托数字资源的深层次服务是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各地图书馆在新形势下,要打破因循守旧的思想,以读者为中心,积极探索和建立外向型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充分利用新技术,为网络读者提供阅读引导的工具,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吸引更多的读者进入互联网上的图书馆接受服务。例如,深圳图书馆建立了以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大型应用系统,是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系统中最优秀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一。它的数字资源门户有效集成了图书馆内外的各类资源和应用,为读者提供资源导航、资源检索、原文传递、虚拟参考咨询、个性化信息服务等一站式的服务。其目标是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该馆的资源与服务,在互联网上为每个读者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图书馆”。目前在这个“图书馆”内,每个读者都拥有26万册电子书、3000余万篇报刊全文等数字资源,读者通过数字资源服务门户可以真正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资源”。[5]
我国各地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学习深圳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经验,针对各地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将本地图书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数据库。数字资源库中包括中文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在互联网上打造本地图书馆的服务阵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方便读者及时、高效地获取有价值的资料。同时以读书论坛、读者园地、读者联谊会等形式开展活动,有利于加强读者与数字化公共图书馆的互动、读者与作家学者的互动、读者与读者的互动,这样能进一步促使数字化公共图书馆的完善与及时更新,提供一个健康、和谐、优质的网络阅读社区。
网络阅读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网络阅读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帮助读者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创建虚实融合的学习情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塑造互动化、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而庞大海量的信息垃圾,也使得大量的网络读者无所适从。因此,要克服网络阅读信息泛滥的这种弊端,就必须提高网络阅读质量,优化网络阅读环境,积极推进阅读型社会的建设。
[1] CNNIC发布报告称中国网民突破3亿.[2009-07-16].http://tech.163.com/09/0716/13/5EBL0F7500093HH0.htm l.
[2] 王扬.中国出版科研所发布“第六次全民阅读调查”成果.[2009-04-22]http://www.chuban.cc/yw/200904/t20090422_47512.htm l.
[3] 呼唤“有质量的网络阅读”.[2009-09-04].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9/04/content_886982.htm.
[4]CNNIC21次报告:中国网页数为84.7亿个.[2008-01-16].http://it.sohu.com/20080116/n254701430.shtm l.
[5] 肖卫东.深圳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探索与实践[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3):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