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梅(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广东 广州 51064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高等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扩招使学生素质层次的范围拓宽了许多,同时使学生在面对学业困惑、经济压力、爱情挫折、友谊信任、就业压力、社会热点等敏感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多样。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高校都逐步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1-2],但这些咨询中心的力量有限,加之大学生具有特殊的心理特点,往往没有求助于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勇气,以致当面对心理困惑时不知所措。笔者在对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进行的“大学生读者对心理健康资源需求”调查显示,在有心理困惑时,只有4.04%的同学会向心理中心咨询,另外有59.6%的学生向家长和朋友倾诉、35.9%的学生与网友聊天、28.9%的学生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以解除烦恼、14.1%的学生闷在心里、15.3%的学生选择其他方式[3]。可见,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大学生提供适合的心理健康资源、为其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自助服务,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大有裨益的。
“大学生读者对心理健康资源需求”调查显示,当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心理健康资源缓解心理困惑时,有60.13%的学生选择阅读中文图书,39.87%的学生选择阅读中文期刊与中文电子资源。因为大学生在有烦恼时主要选择阅读哲学(B类),社会科学总论(C类),文化、科学、教育、体育(G类),文学(I类),医学(R类)这五大类图书,以缓解心理压力,所以下文主要针对这五大类图书进行馆藏与利用情况调查,并将其总称为心理健康类图书[3]。图书由于携带方便、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具有其他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式都无法取代的优势。因此,笔者通过对这五大类图书的流通量、品种利用率、藏书量情况的调查,分析读者对心理健康类图书的需求规律和利用情况以及馆藏结构的合理性,为心理健康类图书馆藏建设和相关各环节工作提供依据,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类图书的需求提供参考。
笔者利用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ILASII系统流通模块中的统计功能,对数据库中心理健康类图书的流通量、品种利用率、藏书量进行了统计。统计时间以年为单位,从2006年1月1日截至2009年12月31日,以全校学生为统计样本,并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图书分类,用EXCEL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心理健康类图书中,部分是大学生的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教材(如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图书),部分是大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如文学、医学类图书),可以说该类图书的读者群是全校各专业学生。我校有22个学院、86个专业,涉及农、工、文、理、经、商、法、艺术、体育等多个学科领域。2006-2009年,由于学校扩招,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相应地,图书馆的读者人数也随之增长(见表1)。
表1 2006-2009年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读者人数
从各类图书的流通量可以解读读者需求规律:流通量大则读者需求量大,流通量小则读者需求量小。从图1可以看出,调查得到的2006-2009年心理健康类图书的流通量差异很大,并呈现出如下特征:(1)I类图书的流通量最大。这主要因为文学类中小说、诗歌、散文通俗易懂,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扫浮躁、去心火、明心智,是解决心理问题的“良药”[4]。大学生在种种压力之下,空余时间看看文学书可以放松紧张的心情、缓减压力、释放情感。(2)B类图书流通量排第二。哲学类图书能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如何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休息和娱乐[5]。由于大学生的思维仍处于不稳定时期,处理问题不够成熟。哲学图书能增加其智慧,使其站在更高的角度辨证地看待事物、处理事情。心理学图书能够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其承受压力的能力,更好地帮助其完成学业。(3)C类图书流通量排第三。目前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许多新生不能很快地适应环境,不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遇到人际困惑。社会科学总论类图书中,人际关系学图书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技巧和心理容忍度,对其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C类图书也很受学生欢迎,需求量较大。(4)R类图书流通量排第四。学生读者对R类图书的借阅主要集中在卫生保健方面。大学生处于性生理成熟与心理不成熟的时期,有的大学生因发生越轨行为而担心怀孕,心理压力大,还有的大学生因自己生理有疾病而心理压力大。因此,他们多数会选择R类图书,这类图书对预防心理和生理疾病有一定的作用。(5)G类图书流通量最小。G类图书的借阅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出国留学、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这些图书对缓减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有一定的帮助,主要读者群是毕业班学生,因此需求量相对最少。
图书利用率是评估图书馆藏书质量、衡量图书馆读者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以及读者利用图书馆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6]。图书利用率计算方法有很多,笔者采用“品种利用率”进行计算和分析,品种利用率=某类图书外借的品种数/某类图书的馆藏品种数。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得出心理健康类图书的品种利用率(见表2)。
表2 2006-2009年心理健康类图书的品种利用率 (单位:%)
从表2分析得出:(1)5类心理健康类图书的品种利用率均偏低,仅在26.7%-54.4%之间。其中,B类最高,平均52.2%;C类其次,平均46.5%;I类第三,平均45.5%;G类第四,平均33.5%;R类第五,平均29.0%。(2)B类、C类、I类图书的品种利用率均在45%以上,说明馆藏品种质量相对较高,较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倾向。(3)I类图书品种利用率排第三,与其流通量排名相差较大,说明部分I类图书的流通较为集中。 这是因为文学类图书重复出版现象严重,有的图书仅是外包装或题名改了一下,内容与原书几乎雷同,图书馆如果不加甄别,极易重复采购。另外,文学类图书出版社数量较多,出版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图书易出现破损、掉页、错别字多等问题,这也是品种利用率不高的原因。(4)G类、R类图书品种利用率偏低。原因在于读者对G类图书的利用主要集中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出国留学、就业指导等方面。而且据笔者调查,G类图书中G78儿童教育类的新书占我馆新购图书总数的比例较高,这类图书主要是教职工借阅,不符合大学生的阅读需求。R类图书专业性较强,读者借阅集中在各种保健类图书,加之保健类图书内容雷同、重复严重,因此其品种利用率最低。
此外,以下因素也会影响图书馆心理类图书的品种利用率:(1)图书管理方面的原因,如编目加工时间、分编准确性、检索途径、图书乱架、被损坏图书的及时修补等,都可能影响读者对图书的利用。(2)馆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如某些馆员对读者欲借阅的图书没有经过认真查找就回答读者没有或已外借,从而影响图书的利用率。(3)宣传力度不够,读者对馆藏资源不了解。(4)读者素质不高,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能力较低,如有的同学明明在检索机上已查到索取号,由于不懂图书的排架规律、找不到正确的架位而造成图书拒借率高等。
图书馆馆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笔者采用定量分析法对2006-2009年心理健康类图书的藏书比例、藏书增长率、藏书保障率、平均复本量等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见表3。
3.3.1 藏书比例
藏书比例=某类藏书种数/馆藏图书种数
从表3分析得出:(1)I类藏书比例最大,4年藏书比例平均为10.3%,其次是R类、G类、B类,C类的馆藏比例相对最小。(2)5类图书近4年的年际间藏书比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调整和变化,这与其读者需求量变化不相符。这是因为我校2005年新成立了一些文科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等),以致B类、C类、G类图书的需求量增大,但是这几类图书的藏书比例近几年却没有增加。(3)与5类图书的流通量相对比发现,I类图书的藏书比例第一、流通量也第一,这说明I类图书的藏书比例合适。B类图书的流通量第二、藏书比例第四,C类图书流通量第三、藏书比例第五,说明这两类图书的藏书比例均偏小,应加大其藏书比例。R类图书流通量第四、藏书比例第二,G类图书流通量第五、藏书比例第三,说明这两类图书的藏书比例偏大,应减少其藏书比例。
3.3.2 新书增长率
新书增长率=当年采购新书数量/上一年的藏书量
表3 2006-2009年心理健康类图书的各项馆藏指标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含有新信息的文献约占现有文献总量的25 %[7]。也就是说,图书馆只要购入这 25 % 的文献,就能保证近乎100 %的信息完备性。调查结果表明,五大心理健康类图书4年的平均藏书增长率最高的只有15.3%(G类),说明我馆新书增长率不高,图书较为陈旧,这也是导致心理健康类图书品种利用率普遍不高的原因之一。
3.3.3 藏书保障率
藏书保障率=当年的藏书量/当年读者人数(这里的读者人数主要以当年的学生人数为准)
按照我国高校藏书保障率标准——综合性大学最低人均80册来计算,中文图书共有22大类,即平均每类图书最少必须有3-4册[8]。从表3分析得到:(1)I类图书的保障率最高,4年平均达到3.8 册/人,符合藏书保障率要求。(2)B类图书的藏书保障率4年平均1.3册/人,C类图书的藏书保障率4年平均仅0.9册/人,但是由于读者对这两类图书的需求量较大,因此B类、C类图书的藏书保障率有待提高。(3)G类、R类图书的藏书保障率4年平均都为 1.5 册/人,但由于R类、G类图书读者群相对较少,因此R类、G类藏书保障率比B类、C类相对高一些。
3.3.4 平均复本量
平均复本量=藏书量/馆藏图书种数
复本量的合理制定对图书的利用具有很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若复本量太小,则图书拒借率高;若复本量太大,则造成资源浪费。一般情况下,某类图书的需求量大,其复本量要求就大;借阅时间长,在读者手中周转的时间长,其复本量要求就大;专业程度深,复本量要求就小[9]。依据表3分析得到:(1)B类、C类图书的复本量近4年均保持在3-4册之间,而且年际间稍微有所下降。这是因为这两类图书,需求共性强,读者需求量较大,以致品种利用率最高。然而,3-4册的平均复本量偏少,所以需要加大B类、C类图书的复本量;(2)G类、R类图书的平均复本量都达到4册或接近4册,但其流通量小,尤其是R类图书,因此要减少这两类图书的复本量;(3)I类图书因为周转速度快,现有复本量3.6册基本合理。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得出结论:(1)从心理健康类图书角度出发,读者对B类、C类、I类图书的需求量较大,对R类、G类图书的需求量较少。(2)心理健康类图书的利用率整体不高。(3)心理健康类图书的藏书结构不十分符合读者需求。因此,图书馆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图书资源的需求。
(1)针对目前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困惑,多采购有关社会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图书,提高心理健康类图书的藏书量。(2)调整心理健康类图书的藏书比例,需求量大的B类、C类图书的藏书比例要根据采购经费适当提高;而需求量小的G类、R类图书的藏书比例要适当降低,I类图书的藏书比例较合理,可以不调整。(3)根据需求量大小、专业程度、文献借阅期、文献类型来确定合适的心理健康类图书复本量,增加B类、C类图书的复本量,减少G类、R类的复本量。
通笔者建议:(1)简化采访编目加工流程,提高采访编目加工效率,缩短加工时间,保证图书的时效性。(2)流通馆员要加强责任心,提高流通服务质量,保证图书流通顺畅,如及时整架、上架,对破损图书及时修补,将编目加工有误的图书及时返回采编部进行修改等。(3)对现有心理健康类图书馆藏进行定期评估,将复本量太多且使用价值不高的图书以及出版年代较远且破损大的图书及时剔旧,以保证流通率高的图书和新书的架位。另外,及时补充新书,以有效地保证藏书质量及藏书活力,保持合理的馆藏结构,进而提高读者的检索效率。(4)加强对读者的导读工作,包括建立推荐书目、举办读书会等。例如,我馆聘请人文学院的老师并联系人文学院或者公管学院的学生开展读书会,学生针对自己喜欢的图书进行书评,并由老师进行讲评。该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并且由其将好书推荐给其他读者,提高了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5)加强读者利用图书馆能力的培训。图书馆应加大培训学生利用图书资源的力度和覆盖面,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检索知识、了解书库排架的基本规律,提高其利用图书馆的能力,从而提高图书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1] 曲 颖.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及其本土化研究[D] .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007:10-13.
[2] 周海渤, 胡 辉. 中西部高校心理咨询现状对比分析[J] .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9(2):85-86.
[3] 杨玲梅. 大学生读者对图书馆心理健康资源需求的调查分析[J] .图书馆建设, 2010(2):59-62.
[4] 邢广桥. 对哲学的初步解读[J] . 滁州学院学报, 2009(10):40-42.
[5] 杨文淑. 高校图书馆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J]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3):63-64.
[6] 刘绍荣. 网络时代图书利用率的另一种思考[J] . 现代情报, 2005(6):48-49.
[7] 王飞娟. 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评价方法对比研究[J] .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0):593,457.
[8] 刘世华. 高校图书馆合理藏书数量保障标准的探讨[J] . 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1(3):16-18.
[9] 曹 艳. 高校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复本的配置[J] .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