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璇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笔者曾于2008年在《图书馆建设》期刊发表过一篇题为《国际视野下的“共享工程”》的拙作[1],在介绍美、英等国与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类似项目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外类似项目的主要特点。转眼间我国的“共享工程”项目又走过了两年的发展历程,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发展定下的目标;同是两年的发展,国外的一些类似项目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回首望去,笔者2008年拙作总结的内容主要偏重于英、美等国较为知名的公益性项目,“国际”则“国际”矣,但视野未免狭窄,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关注不够,所以本文在2008年拙作之基础上继续从国际视野关注“共享工程”,但此次的关注点在智利、埃及、印度和斯里兰卡等非发达国家。笔者发现,上述各国政府在发展共享接入点和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项目,其项目虽都由政府主导实施,但各具特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在完善和补遗2008年拙作的基础上,期望能为推进建设我国“共享工程”项目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智利地处南美洲,是一个地形狭长的国家,向南延伸到南极洲,北临秘鲁和阿塔卡马沙漠。智利人口1 510万,16.5%为农村人口,20.6%的居民生活在贫穷的地区,4.2%的人口是文盲。在智利,计算机家庭拥有量为30%,家庭上网用户为20%[2]。因此,为了解决智利居民的上网问题,在过去10年,智利政府也实施了一些公共项目,其中以图书馆网络(BiblioRedes)项目最为成功。
BiblioRedes项目是由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2002-2005年)及智利各市政府共同出资,通过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理事会(Direcció n de Bibliotecas Archivos y Museos,简称 DIBAM)来实施的。项目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在新的数字时代使所有公众平等获取信息接入点,并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2002年,智利居民中有70%的人还不会用计算机,因此该项目首先通过位于Visviri和Puerto Williams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帮助智利居民平等地掌握信息通讯技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BiblioRedes项目取得了长足进展,仅在实施的第一年,图书馆在成人当中的使用率就增加了53%,儿童对图书馆的使用率也上升了28%。2002-2005年,该项目在图书馆共建370多家互联网接入点,共配备2 000多台公共接入计算机,为20多万人提供了计算机知识培训。此外,项目还建立了70-80个青少年信息中心[3]。从2006 年开始,BiblioRedes项目正式成为一项政府工程,这意味着项目的预算都由政府出资。
BiblioRedes项目取得的成功使智利各城市都倍受鼓舞,各城市随即增加对公共图书馆的投资。许多图书馆现都翻新或新建馆舍、招聘新员工,以期吸引更多用户。该项目发展到目前,全国提供免费的网络服务就有387个接入点[4]。用户认为他们有了使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可以获得能够改善他们生活的有用信息。但是人们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计算机网络来使用图书馆,一旦来到图书馆,他们也会利用图书馆的其他服务,比如智利图书馆现在借阅图书数量比项目实施之前多75%。此外,BiblioRedes项目使图书馆成为智利人民生活的中心[5]。更为重要的是,这一项目使得那些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居民可以和外部世界沟通、交流。
智利图书馆项目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有:BiblioRedes项目通过对用户进行宣传和沟通帮助人们克服使用信息技术的恐惧心理,并且同样关注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所有的图书馆都可以通过免费热线电话、电子邮件或即时消息为图书馆员工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资料。对于用户的信息技术培训通常是以面向职业培训为主,同时也包括一些信息技能培训,以增加就业机会[3]。项目同样为那些自行制定学习进度的人提供学习指南和网上课程。这些免费的计算机知识培训资源具有重大的价值,受益人群甚至包括那些80岁高龄的老人们,他们通过这个项目完成了自己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第一课。
另外,该项目不仅使图书馆增加了信息技术方面新的基础设施,直接使居民获得更多的网络接入,也间接提高了居民获得信息的技能并为其提供了知识和交流的场所。在对智利居民进行名为“最为信任的机构和权威”评选中,2002年图书馆得票数为0,继项目实施后2003年和2004年图书馆支持率分别为惊人的80.5%和86.4%[2]。因此,该项目未来的目标是继续建立新的接入点、提供关于数字化信息能力的培训使之能够转化为终身教育、根据用户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基于信息内容的资源建设。该项目今后要加大宣传力度以吸引更多的人到图书馆,享受新型的图书馆服务,并且计划向接受图书馆培训的用户颁发证书,而且会不断地通过图书馆网址、邮件及会议向公众反馈最新的成果。
IT俱乐部项目是由埃及信息通讯技术部(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MCIT)在2000年启动的项目,此项目亦是其国家信息社会战略之一。项目的目标是使社会中每个公民都能加入信息革命,为所有人提供获取信息技术和知识的机会,并使他们从中获益。
IT俱乐部服务于国家所有居民(特别是年轻人和有知识的人),以使他们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同时也刺激本地的企业。MCIT致力于为每个埃及人提供网络接入和相关课程。那些居住在大城市周边的居民过去需要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找到一台计算机,IT俱乐部的出现改变了这些状况,俱乐部提供给偏远地区的居民新的宽带接入、用于上网的计算机和支付少量费用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避免他们因资金缺乏或计算机应用技能不足而享受不到相应的服务。
但IT俱乐部对于选址和负责本地的组织有较为明确的要求[6]:附近缺乏网络接入点;与其他大部分公共设施相邻;在合适的工作时间都可使用IT俱乐部;组织主要服务于10-25岁人群;组织要有合格的人员管理IT俱乐部;允许成功的商业组织参与组织的管理。
因此,IT俱乐部多选择已经存在的教育机构作为服务场所,如各类学校和青少年中心,因为所选地址是服务于目标人群的理想场所;IT俱乐部同时也兼顾选择低收入地区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作为服务场所,从而为那些以前不能使用网络和现代计算机的人们提供服务保障。
IT俱乐部提供涵盖范围极广、层次水平多样化的计算机课程,从基本的打字技能到复杂的网络程序使用均有涉及,包括计算机使用基础知识、网络、Photoshop、FrontPage、CorelDraw和Excel的应用。除此之外,还鼓励成员们利用计算机其他程序完成其独立的学习过程和目标。
在IT俱乐部中可以使用的CD-ROM和软件包括:教育类(数学、科学、历史、地理、外语);娱乐类(游戏、电影、音乐);绘图类(AutoCad、FreeHand、Photoshop、CorelDraw);多媒体类(PowerPoint、FrontPage);专业技能类(Excel、Word、Access)。
MCIT既为那些想获得信息技术知识的人提供学习机会,也为那些寻找工作的人提供就业机会。MCIT通过“培训师技能培训”(Train the Trainers)课程,为学习3年以上的人提供在IT俱乐部工作的职位。如2003年MCIT及其合作者微软公司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启动的实验项目:培训IT俱乐部的100个培训师和500个社区成员。迄今为止,已有300多个培训人员接受了关于计算机使用、项目管理和维护方面的培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继续从事与培训师相关的技能培训工作和(或)进入企业。迄今为止,已有数千埃及人通过这一培训课程接受高质量的培训并掌握了微软公司提供的技术,这提升了他们的自身素质、提高了其竞争力并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综上,IT俱乐部以增进信息意识和提高计算机技能为战略目标,目的是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致力于促进社会进步、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本地资源的利用率。到2003年12月,埃及已建立618个IT俱乐部(仅2003年就建立了191个)。MCIT今后的目标是每年建立300个IT俱乐部,同时提升服务质量[7]。为此,MCIT与俱乐部培训师、当地人员和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其也为大学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加入到“培训师技能培训”活动中来成为指导者。为使更多社区受益,很多新的IT俱乐部活动正在酝酿和筹备中,包括为有特殊需求的用户服务、为妇女开展专门的活动以降低妇女文盲率和帮助其提升生活质量等[7]。
在埃及,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或属于低收入阶层,因此IT俱乐部项目的主旨在于提高农村和低收入地区人们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素养。为保证IT俱乐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MCIT除负责统一管理外,还非常重视与地方及当地的组织进行紧密合作,这些组织主要包括青少年中心、各级各类学校、公共图书馆、信息中心、企业联合会、文化机构、非政府组织、清真寺和隶属于教堂的学会等。这种合作项目的运行模式为:MCIT部负责为IT俱乐部提供硬件和软件,包括计算机、打印机、外围设备、软件许可、LANs和租借线路以及负责训练俱乐部的管理者和培训人员、监督及评估,等等。地方及当地组织负责提供场地、设备、家具和安全设施等相关设施。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部门进行合作,实质上长期目标是使私人企业和公司可以复制这种IT俱乐部的运行模式,在其他地区也能推行该项目,以帮助国家缩小发达和不发达地区间的数字鸿沟。
在印度,与“共享工程”类似的项目中最有代表性的是Gyandoot项目。此项目源于2000年在印度中央邦(Madhya Pradesh)达尔地区(Dhar)一个实验性的项目。达尔地区位于中心邦的西南角,拥有170万人口,其中54%的人口为部落人群,60%人口生活在贫穷线以下[8]。Gyandoot是一个连接政府和居民的(Government to Citizen,简称G2C)局域网(目前已建设专门网站),其项目主要是为贫穷和农村地区建立高效、稳定和可持续的信息亭网络接入,帮助居民参与社区和政府事务管理,降低民众与政府机构沟通的成本,并帮助有相关需求的民众快速、透明地获取政府数据和材料。项目通过提供信息亭终端来进行信息通信服务。信息亭主要置于乡村社区的建筑、当地市场及人群聚居较为密集的地方,以此来帮助那些居住在附近乡村的居民获取信息。目前Dhar有34个村网络中心,由村委员会建立。网络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居民需要的农产品信息、税收的在线申请登记、招聘信息及政府信息等。项目今后拟建立更多的信息亭,并且计划引入私人投资进行建设,以更快、更好地增加新的服务和设施[8]。
Gyandoot项目最为重要的特点是由政府主导、多组织参与合作的混合组织模式。国家和邦的层面由中央政府主导,在地方由地方政府、私人部门和本地企业共同参与。一般来说,国家不对项目进行直接投资,各地信息亭建设所需资金主要从地方政府、银行贷款和企业获得。国家通过国家信息中心这一机构提供系统的设计、软件的开发。该项目包括多个合作组织,各组织的名称及其职责见表1。
表1 Gyandoot项目的合作组织概览
项目在当地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由村民委员会来领导,另一种由当地企业家领导。前者由村民委员会负责提供场地、硬件和其他相关设施,信息亭的经营者从村民提名的3名候选人中选出。经营者无工资,但只需交纳10%的业务收入即可;而后者在商业化模式下,主要是当地企业家作为信息亭的所有者进行注册,承担所有费用,并支付许可费。
斯里兰卡政府认为掌握信息技术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斯里兰卡政府2004年开始实施电子斯里兰卡项目,其目的是为农村地区的人口接入网络,使他们学习信息技能,并能够获取信息。政府主要通过信息通讯技术改进公共服务传递、增加部门竞争性、促进新的资源增长点,从而加快社会发展并缩短数字鸿沟和致力于和平建设。他们以打造“聪明的居民,聪明的岛国”为口号,首先在斯里兰卡南部和东北部实施,到2006年11月已建立400个计算机中心[9]。
项目服务的主要目标人群是小型农村社区人口(特别是农民和农村青少年),人口为2 000-5 000人,当地中学至少有300个学生[9]。项目同时也通过网络为更多的人提供远程学习和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培训,主要包括学生、小型企业员工、妇女和残疾人。项目希望目标人群在以下方面受益:使用基本的通讯服务(电话、传真、E-mail和网络)、办公服务(打印、复印、扫描)及在农村和不发达地区传递信息;强化社会服务的使用及其质量(如公共在线服务、远程教育);获得私人部门的在线服务;电子商务、招聘信息和提升企业家的机会(通过在线技术辅助和扩大市场输入输出网络);调动本地信息储备的资源、支持本地工业的发展;通过社区驱动的途径丰富目标人群的知识。
为完成以上目标,项目通过建立远程计算机中心,配套建设视频欣赏室、计算机实验室和远程电子学习中心为居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并且,对斯里兰卡居民进行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培训,使农村学校也可以使用中心的资源支持其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降低教育成本。
依靠提供服务的类型,电子斯里兰卡项目主要提供4种不同的远程计算机中心设施:农村知识中心、电子图书馆、远程电子学习中心和室外计算机亭。此4种不同模式的远程计算机中心对应着4种不同组织模式,其中农村知识中心和电子图书馆最有代表性:①农村知识中心在商业化模式下运行。其主要目标是为社区提供网络接入、E-mail、电话、传真、复印、计算机培训课程和其他的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简称ICT)服务。主管部门也希望通过此模式减轻农村贫困程度,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和平建设,并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中心。②电子图书馆是小型的农村知识中心,提供免费服务和一些付费服务用以维持中心经营;这些中心拥有电话和高速计算机网络,且建设有在线媒体培训,这些中心建立在乡村的公共图书馆、社区中心等已有的机构中。
电子斯里兰卡项目采取国家政府主导、多机构合作的运作模式。斯里兰卡国家信息通讯技术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gency,简称ICTA)承担全部项目,包括计划、活动管理、确保各项目符合其他的政策和指南要求并确保项目质量。ICTA提供资金用于购买中心需要的设备和软件,并统筹规划在项目开始实施的前4年逐年减少经费。在项目之初,ICTA提供前两年的全部经费,第三、四年分别提供2/3和1/3的经费,此后维系项目运行主要靠政府津贴和私人部门投资、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简称NGO)和当地公共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当地学校、社区中心)以及当地政府提供支持合作。另外,其他机构也参与到项目建设中:远程计算机中心运行者、远程计算机中心支持机构、负责担保的管理局和独立的监督和评估机构。斯里兰卡政府部门表示,电子斯里兰卡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和目标为:尽可能领导和实施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的ICT项目;加强服务于贫困和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知识经济创造适宜的环境;针对不同教育层次制订专门的ICT技能培训和提供相应配套服务;向所有居民和企业家传递快速、高效和更加透明的政府服务信息;将ICT作为社会发展的杠杆;通过动态的和有竞争机制的ICT部门创造新的工作岗位[4]。
国际经验表明,可持续性是这些共享接入点项目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在政府主导的模式下。政府建立的共享接入点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公共产品,就像教育、医疗、供水和交通等,获得政府或相关组织的持续资助也是合理的。因此,政府首先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推动共享接入点项目的建设。但是,此项目除最初所投入资金不菲外,还需要大量运营资本的持续投入用以维持公共互联网接入点的运行,此类支出包括维护、培训和定期的硬软件升级等。大部分项目如果没有政府或外部的持续资助都难以为继,因此许多国家近年来在发展共享接入点时都扩大了私营部门的参与,以保证国家在减少资金投入时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例如,电子斯里兰卡项目开始的第一、二年,政府提供全部经费,此后经费逐年减少,维系项目运行更多的是靠当地政府津贴和私人部门的投资。又如,埃及的IT俱乐部项目,政府部门积极地和私人组织部门合作,长期目标是希望企业和公司复制IT俱乐部的运行模式,使这种国家扶植的公益项目能够逐渐走上市场化运作的道路。事实上,许多项目都是逐渐将商业化的模式和完全依赖补助的模式进行中和,或直接采用混合型组织模式,即将社会目标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社会企业模式,如印度的Gyandoot项目。社会企业模式力图平衡社会需求和经济现实,以便既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能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这样既使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又拓展了其农村市场。而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制订有利的政策和制度,使得各种模式得以持续发展,以保障项目为公众提供最大的便利。
在我国,国家对“共享工程”项目的投入在文化建设项目中是空前的: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补助地方专项资金共计24.76亿元,省级财政部门也安排了相应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共享工程”的顺利实施。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共享工程”专项资金4 000万元,补助地方专项资金6.23亿元[10]。由此可见,因“共享工程”项目的公共产品属性,我国现阶段对该项目的建设主要还是采用政府扶植、国家投入的方式。这样便于集中统筹安排、统一管理和分配相关资金,有利于从宏观层面进行调控和掌握,也体现了公共产品为民众服务的非营利化特征。但由于我国自身国情的特点及各方面的原因,“共享工程”的建设有待于继续提高和完善[11],仍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在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基础上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建设好适合我国国情的“共享工程”才有指导性的积极作用。
虽然我国政府极为重视且国家投入巨资,但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样面临着经费投入少、基层缺乏相关技术人员、后期运行机制不健全、配套设施仍需完善等问题。以后是否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同时与基金会、非政府组织、慈善组织、公司企业等合作筹集资金,探索多种商业模式支持政府的长远目标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论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家的重视和政府加大投入的情况下,我国“共享工程”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今后,如何将该项目全面铺开,努力建设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体系,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般来说,国外项目的目的都是为了给贫穷地区提供信息接入点,为公众网络接入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获取信息以缩小数字鸿沟,所以这些项目主要通过设立信息点或信息网亭的方式帮助用户获取信息。而我国由于政府对农村信息化的重视,各部委和各省开展了更多的为公众提供信息接入点的项目,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教育项目”、“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项目”、“村村通项目”等。总的来看,我国的情况不是缺乏信息接入的条件,而是面临着重复建设、缺乏协调和统一的问题。各部委或各省自行其是,造成重复性建设和资源的浪费。重复性投资和资源的分散投入严重制约了所实施的项目的可承受性、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因此,为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不同部门间的竞争,需要促进各个项目之间的协调和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或对一些项目整合后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例如,河南省的“共享工程”项目建设共享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省平台的省级网管系统、综合计费系统、图文网站系统、视频直播系统、省级节目分发系统,市平台的市级网管系统,市级节目分发系统、播出管理系统,县平台的视频直播系统,村级终端站点的相关场地、人员和设备,这样节约了大量的建设经费和维护经费[12]。又如,在北京地区有线电视网络已覆盖所有18个区县,其中10个远郊区县的所有乡镇和绝大部分行政村已实现数字电视光缆“村村通”[13]。因此,“共享工程”项目通过有线电视系统进行传输,在降低传输成本的基础上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国外项目在提供给用户计算机和网络接入条件的同时,特别注重工作人员和用户信息技能的培养。比如,在智利,BiblioRedes项目通过沟通和宣传活动帮助人们克服使用信息技术的恐惧心理,通过免费热线电话、电子邮件或即时消息为图书馆员工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资料。为用户提供职业培训,同时包括其他一些信息技能培训,以提高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埃及IT俱乐部项目通过“培训师技能培训”活动为培训师提供计算机使用、项目管理和维护方面的培训,此举不仅为俱乐部培训了合格的工作人员,还为优秀人才提供了在俱乐部就业的职位。因此,“共享工程”项目在为公众创造接入网络的条件的同时也要使用户熟悉使用网络的方法,在普及资源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共享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有效运行并能够最大化发挥其持续作用,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服务管理团队,建立有较强服务意识、过硬技术、善于管理的专业队伍。动态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才是建设工作的基石和保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共享工程”在有些地区由于经费和人员等条件的制约,培训工作开展得不尽如人意[14]。而且有的基层工作队伍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要,有的尚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等设备,有的对资源内容、服务流程等尚不熟悉[15]。因此,这就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地方部门进行合作,分级分批开展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服务点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帮助他们使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使其掌握并运用项目提供的信息资源和通信技术方法,更好地为当地公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基层用户也能便捷地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如此方能有效地提高基层服务质量,发挥中心的使用效益。
监督和评估对于项目设计和实施至关重要。国外开展信息接入点共享的项目时都设立有专门的“监督与评估”职能部门,对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对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取得用户的反馈,确保项目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因为监督和评估的缺失可能会导致项目实施机构对项目目标的理解发生偏差,导致项目的实施效果不佳,甚至背离项目的初衷。我国“共享工程”也设置了督导来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检查,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共享工程”项目的健康发展和顺利实施,但因为缺乏成熟的运作经验,某些地方也不尽如人意[11,16]。因此,监督和评估对于有关各方的协调、合作、互相学习、经验的改造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此外,“共享工程”虽已经被纳入到《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中进行评估,但评估的指标目前只有资源建设、设施设备等投入性指标,还未涉及实施效果方面的指标[17]。也就是说,只量化考核了资源投入,并没有针对产出效果、投入资金创造的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估。综上,应借鉴国际经验设立专门的“监督与评估”部门,并逐步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以反映项目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并及时了解基层对于项目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使项目能够沿着科学的方向前进。
[1]刘 璇, 徐 珊, 王 萱. 国际视野下的“共享工程”[J]. 图书馆建设, 2008(2):19-24.
[2]Alexandria.An Overview of BiblioRedes[EB/OL]. [2009-12-01].http://www.bibalex.org/wsisalex/wsisALEXBiblioRedes_MLMaza.pdf.
[3]Barbara Fillip and Dennis Foote.Making the Connection ScalingTelecenters for Developmen[EB/OL].[2009-12-04].http://connection.aed.org/main.htm.
[4]BiblioRede项目主页[EB/OL]. [2009-12-01].http://www.biblioredes.cl/BiblioRed/Red+de+Bibliotecas/biblioteca.htm.
[5]Public Librarian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rade Ideas About Technology[EB/OL].[2009-12-01].http://www.gatesfoundation.org/nr/public/media/annualreports/annualreport06/AR2006GD1.html.
[6]ICT Initiatives in Egypt[EB/OL]. [2009-12-04].http://www.arabdev.org/node/add/book/parent/90.
[7]E-Brochure on InformationTechnology Clubs[EB/OL].[2009-12-01].http://www.mcit.gov.eg/brochures/IT%20Clubs%20broc.pdf.
[8]A Community-Owned, Self Sustainable And Low Cost Rural Intranet Project[EB/OL].[2009-12-04].http://www.gyandoot.nic.in/gyandoot/intranet.html.
[9]E-Sri Lanka Telecentre Development Programme[EB/OL]. [2009-12-05].http://www.e-forall.org/.../Telecentre Op Manual_Unofficial WorkingDraft_24February2004.pdf.
[10]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资金管理方式 全面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EB/OL]. [2010-01-02]. http://www.mof.gov.cn/mof/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0805/t20080519_26418.html.
[11]福建省文化厅文化共享工程调研组. 文化共享工程福建省基层点调研报告[J]. 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1):30-35.
[12]杨向明. 文化共享工程的长效机制研究——以河南为例[G]//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09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65-70.
[13]刘 刚.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村基层服务点的共建共享[J]. 图书馆建设, 2008(2):100-102.
[14]刘若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 农业图书馆学刊, 2009(3):49-51.
[15]文化部关于2008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督导情况的通报[EB/OL]. [2010-01-02].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opensts/2009/2009_02/opensts.2009-02-01.4289214072.
[16]王志勇.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J].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08(1):111-112.
[17]省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EB/OL].[2009-12-22].http://www.bjgxgc.cn/fenzxinjs/200907/t20090702_7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