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祥
一、现状及思考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管理方式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矛盾日益突出,现行管理模式许多环节不能适应学校发展,表现在:由于传统教育体制惯性强,校长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学校组织运行中的中层干部处于被动执行状态,专业组织活力缺乏,学校及个人发展动力缺乏内化,现行学校管理中的随意性比较大,实践中存在着“就制度论制度”、“就管理论管理”、 “就权力论权力”、“就参与论参与”的现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
当今学校发展也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和挑战:教育资源(经费)的竞争,人力资源(教师)的竞争,教育对象(生源)的竞争,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项目)的竞争,竞赛性教育活动的竞争,办学特色(品牌)的竞争等,学校变革是寻求变化的。探索现代学校制度,需要我们清醒地把握看似难以琢磨实际上又非常实在的运行机制,以便在更内在的层次上把握变革的方向、路径和具体内容,实现一个由凭借“校长能力与魅力”的“没有规范”到依靠“学校管理制度与机制”的“建立规范”,再到通过“学校文化与价值追求”的“超越规范”的发展过程。
只有优质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效率一流),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赢得有支付能力的生源,保证学校的信誉,减少学校投资的风险。学校要有高效的运行机制,必须完善决策机制,重视管理创新;调整机构设置,降低管理重心;提高管理实效,前移管理阵地;重视以人为本,进行“人本管理”;建立责任制度,实行全员管理,充分调动条线领导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校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最佳组合,发挥出最大的质量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学校运行机制的整体构成
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chane”,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机制有三种解释:一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二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三是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机制也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机制与组织、机构、制度运行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运行机制是指一定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在机制整体运行中,所构成的各要素之间的配置方法,以及调节功能不同,则运行机制的运行过程和特点就不同。”学校运行机制可以从两个维度去理解:一是机制内涵有“制衡”的意思,二是每一种机制运行线路上,都有特定的组织机构参与,担当一定的责任,组织机构及个体、群体之间形成一定的责任关系,并需要特定的制度来对组织、机构及其中的主体进行约束和规范。构成学校运行机制的众多因素中,问题存在两两相对的关键性核心因素,如“决策”与“参与”,“职能”与“协作”,“规则”与“程序”,“反馈”与“奖惩”,“制衡”与“监督”等,这其中是对立统一、互动制衡的,这就构成了学校运行决策、实施、操作、发展和监督五大机制。
三、具体运行
(一)决策机制:校长决策与民主参与相结合
1. 校长要建构学校运行的基本框架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到底要改革什么?我们认为改革就是要改那些影响效率(指令不畅通)的环节、影响教师积极性的环节以及职能重叠的环节。如何改?我们根据学校“端品行、务实学、健身心”的办学宗旨,构筑现代学校制度框架:建立和健全校长负责制,组成学校管理委员会,由校长和学校管理委员会组成决策管理层,由学校职能部门、年级部及教研组长组成管理执行层,由教师组成执行操作层,这样设立的目的是力求把管理重心下移到教育教学一线,努力追求学校管理的简洁、实用、民主、高效。在大方向既定的前提下,校长要为教师提供民主参与的机会,便于集聚群体智慧,要同步进行学校发展的战略研究与教师发展现状分析,学校整体规划与各部门、教师团队和教师个体的发展规划同步进行,相互协调。
2. 建立教师民主参与的载体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学校各领域工作的整体系统转型,学校的教育决策必须由经验型向科学理性型、由零散随机型向系统程序型、由独断随意型向参与协商型转变。教师民主参与,我们重点建立校务管理委员会,意图是要整合智慧、价值引领、目标凝聚、提升骨干、弥补部门板块缝隙、化解管理裂痕,重点发挥其“决策咨询、骨干推进,纵向沟通、横向凝聚”的重要功能,由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年级部主任、教研组长、优秀班主任代表和学科骨干教师代表组成,校长为召集人,其主要职责是:参政议政、分享校长的决策权力;为校长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参与讨论、制订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参加学校重要文件的制定、修改;支持、拥护、宣传、解释学校的重要文件精神和重大决策意图;反馈、研讨学校管理中存在的、有待改进的问题;凝聚骨干力量,为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通过科学、合理、合法的民主程序来决定,以充分保证教职工对利益决策的“话语权”,以多元的智慧完善决策方案。
(二)实施机制:明确职能与协作共进相结合
1. 变革学校内部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责
教育发展、课程改革、学校功能的差异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等,迫使学校转变观念,根据内外发展的变化,从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入手,拓展功能,提高学校效能。而以自主运行为特征的现代学校管理,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向下赋权,加大中层机构和教师专业团队的自主权,实现管理的重心下移,建构扁平管理模式。
我们将学校中层机构调整为职责明确的校务管理部、课程教学部、学生工作部和后勤保障部,年级部则服从于学生工作部的指导。校务管理部是对原有的校长办公室、人事部门等进行整合,负责对外联络、校内行政协调和事务通报以及教职工活动的组织和安排等。课程教学部在学校办学理念指导下负责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承担教学质量的管理工作,统筹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管理协调、专业指导等支持和服务。学生工作部协调各年级部的学生德育工作,正确处理与各年级部的关系,加强不同年级学生成长需要与问题的序列研究,组织系列德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全校性重大德育活动的策划,负责班主任的培训和考核、德育课程的开发等职责。后勤服务部则强化管理的服务功能,主要承担学校各项工作的后勤保障任务。
同时,我们不断强化年级部的工作职责,要求年级部主任关注年级,形成对学生阶段性成长需要的同步研究群体,关注年级整体工作的策划性研讨,实现学生工作的持续推进,关注各梯队班主任的成长状态,形成教师梯队建设的整体战略,重视对结果成效的梳理反思,积累典型案例。年级中,建立以备课组为核心的年级教学质量中心,备课组长负责本年级学科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发展;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年级教育质量中心,以班主任为家校整合的枢纽,重视家校互联,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矫治与养成。学校认为改革后的各管理部门职责更加明确,管理特色更加突出。
2. 形成部门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机构得以良性运行,学校必须为其成员提供两种支持:一是工具性支持,即提供完成某项任务必须的物质上的援助、建议或知识;二是情感支持,以关心行为和同情性倾听为特征,良好的同事关系及和谐的人际氛围使教师满意、更易相处、更善于合作。我校试行年级部主任负责制,让各年级部在学生工作部、课程教学部的指导下,以学生工作部为主,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年级主任则进行质量监控,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的情形下,除了能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外,还能在学生发展研究、特别是关注成长需求、策划和组织符合本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成长系列活动中显示了独特的优势。在学校层面,课程教学部和学生工作部每月一次的联席会议,引领学生发展需求,把学生工作融化在日常的教学研究之中,站在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策划,而不再是各部门的单打独斗。
以往我们对学生工作研讨的主要参与对象是班主任,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是雷打不动的,但集中式的班主任例会由于人数众多,往往无法进行展开性的深入研讨,而更适宜于任务布置、精神传达、集中反馈等自上而下的沟通。因此,学生管理方面,我们重要抓好三个层面的工作,对学生管理进行控制:第一层面,由学生工作部主持,由各年级部主任参加,主要通过年级部主任来整体了解每个年级的学生状态和学生工作开展情况。第二层面,由各年级部主任主持,由同一年级的所有班主任参加研讨,主要通过班主任来横向交流每个班级的学生工作开展情况和每个班主任的研究状态。第三层面,由班主任主持,由班级学科教师参加的研讨活动,通过任课教师了解本班学生的状态,在同一年级中进行横向比较,为各班学生发展活动出谋划策。这样,各层面的教师都关注学生,使学生工作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操作机制:部门负责与工作程序相结合
1. 每一个体各自当好本领域工作的“责任人”
所谓“第一责任人”,就是要求部门负责人做到:策划和实施本部门的工作方案,在研究实践中增强学习与研究能力,加强规则和程序的设计,重视反馈与监督,注重考核与激励。工作上要求“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关注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出现了什么情况,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哪个部门没有到位,哪个流程还需要改进的?同时要形成自主发展的意识,一是要求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要有创新性的思考,并有对工作推进有发展性思考;二是对工作进程中的困难与问题要主动反思,不是坐等校长的引领和指挥。在自主策划和实施本部门工作时,结合学校办学宗旨并将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之中。我们的课程教学部是紧紧围绕“务实学”来开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工作,学生工作部则紧紧抓住“端品行、健身心”这个核心来组织和开展学生工作。而作为教师专业团队的“第一责任人”——教研组长,则自主策划组织与教研组相关的学校重大活动,享有对教师的专业评价权。
2. 形成相关的工作程序
学校紧扣教育教学中心,将凡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围,奉行“有制度按制度、无制度按常规”的工作策略,从校长到每一个教师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新入校的教师通过学习和培训,在短期内能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我们立足现有制度规范,注重制度的梳理、筛选和重建,突出管理流程,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建设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实现“凡事有规则、凡事有程度、凡事有負责、凡事有监督”。实践中表现为“四有”:一是“有格”,细化、优化学校在校务、教育、教学、教师、学生、后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事事有章可循、人人有章可依的办学质量制度体系;二是“有序”,建立“决策——执行——反馈——奖惩”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宏观决策和调控,实现管理重心下移;三是“有情”,正确处理制度与人文的辩证关系,管理有条框,但不冰冷,制度管理充满了充满人本的温情,两者得到和谐统一;四是“有效”,做到常规工作抓规范,重点工作求突破,特色工作创品牌,提高管理效益。
(四)发展机制: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相结合
1. 不断完善评价反馈的内容和方式
力图转型的学校管理,不应满足于固定标准,引导教师达到预定目标,重要的是要根据具体阶段和领域的改革发展的需要,作出新的选择。如我们实行年级部负责制后,真正实现了管理重心下移,把日常管理、监控、指导的部分评价的权力下放给年级部主任,应该说年级部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但由于对教师的评价与反馈往往局限于本年级,因此会造成年级部主任的本位思想,只要管理自己的事,而全校性的工作考虑得较少。为了提高整个学校的凝聚力,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年级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完成度也纳入考核之中,倡导全局观念,既要管好年级,也要关心学校大事。
2. 不断优化“激励完善”的制度和措施
随着学校在各个发展阶段任务的调整,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应作必要的调整,从学校控制机制来看,更有必要在“激励完善”方面形成配套的思路。我们重点深化以教职工聘用和管理为重点的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重能力、重实绩,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用人机制和绩效工资制,尝试教师任用流动制,最终达到“能者上、平者移、庸者下”的责任机制,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对不能胜任教学岗位工作又不尽心的人员,要轮岗或换岗,逐步推行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激励有效、科学公平、调控合理”的新型分配制度。尊重教师发展的绩效考核,变传统的对教师工作绩效的静态结果性考评为关注教师行为的互动发展性评价,考评的重点是教师的过程改进及行为进步,建立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个人档案,通过听课、评课、组织研讨、反馈交(下转第64页)(上接第40页)流等途径,建立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互动考核机制,帮助教师洞察自己的优缺点、规划专业成长、引导实务运作,以增进教育教学效能。尝试教师评价多元制——在各种评比中,引入多元评价机制,通过设立学校管理奖、班主任工作奖、教育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奖、科研论文奖、突出贡献奖,用于奖励那些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监督机制:制度制约与支部监督相结合
(一)制度制约
管理民主化是现代学校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民主化进程在学校中反映。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必要从学校各领域工作实践的层面,系统梳理基于目前研究性实践变革的常规制度,其中包括行政管理工作常规、课堂教学工作常规、学生发展工作常规、后勤保障工作常规等。但即使同样梳理常规,也可能出现不同的价值取向。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运行有序”的干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要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靠制度制约,靠制度监督,确保制度有效运转并取信于教师。具体操作中,我们建立健全议事、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工作原则和办事程序,学校重大事项决策、重要项目安排、重要人事变动,都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在抓好制度规范落实的同时,注重过程监控,强制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反馈,确保制度执行不流于形式。
(二)党支部和教代会监督
学校党支部应立足实际,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使党员和党内民主生活成为干部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主体力量和重要渠道,以改变把“校长负责制”等同于“校长负责”、把“法人”等同于“个人”的做法。通过党内民主生活会、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双评”以及干部述职、干部考评等日常工作来加强对干部的制约和监督。
学校教代会作为群众组织,应结合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从构建和谐校园出发,不断增强对建立和实施教代会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守法性的认识,准确确立教代会的制度的工作定位,不断规范教代会的运作程序,突出教代会的实效和对学校行政的监督,真正建立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防范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动失败。
结语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自己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展特色。各学校应按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要求,构建适合学校主动和谐发展的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学校组织的管理方式,强化组织机构的服务功能,切实提高学校管理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使学校的教育思想、价值观念、办学理念以制度文化的形式通过教师的劳动逐步得到渗透、理解和认同,并最终促进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
(作者:浙江省嘉兴市嘉高实验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汪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