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宝华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教育的需要,于是,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情况下,对中小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与时俱进的进行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人才,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素质教育 英语课堂 改革
一、素质教育目标及要求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迫切需要,更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数育。结合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践经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必须在学校逐步学会做人和做事。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1.道德素质。文明礼貌,热爱祖国,遵守公共道德,树立崇高理想,弘扬传统美德,有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和奉献精神。
2.文化素质。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较强的独立思考力,具有一定的特长,勇于思考和发表见解,热爱科学,实事求是。
3.心理素质。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自信、自爱,情绪稳定,心胸开阔,乐观,诚实,不畏艰难,明辨是非,热爱自然,积极自觉的保护环境。
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目前,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如果教师的人文素质不提高,就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取得成效。当代中小学教师应该着重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反复学习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观念,用现代教育先进思想武装头脑,用素质教育观念取代应试教育观。教育部门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乐教的精神,提高工作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应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保证师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研究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现在是改革开放的年代,市场经济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带来许多有利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教育领域也受到一些消极冲击波的影响,如拜金主义。如果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识与情感不够深刻,如果教师没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忠诚决心,素质教育事业的成功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教育是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我们的教育应面向未来,教师应该全心全意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服务,应该把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无保留地传授给年青的一代。
目前,中小学英语仍然只满足于应试教学,制造出大批高分低能的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目前就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而言,我们不能不说是对现实情况把握不清,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精神。针对中小学英语存在的问题,有些专家认为首先要修改大纲,将以阅读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将学生全面综合运用能力提上来。现阶段中小学英语的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对英语教学的投入不高。中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资历是最浅的,但它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很大。而很多地方英语教学还没有引起校方足够的重视,也很少有针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及其明显,要想加强英语教学,就需要加强英语教师的培训。
第二,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这就产生了矛盾。古老的填鸭式教学也就是把原本需要两三个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课时之内匆匆完成。在这样的疲劳轰炸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逐渐丧失,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适当增加课时。学校对于英语教学最理想的教学模式是小班教学,大部分学校却做不到这一点,这就给教学的精准带来了困难。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趋势
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要探索新途径,研究新方法,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达到一种自主学习的境界,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来谈谈素质教育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方法。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习语言
现代化教学是衡量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很突出。我国学生学习英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可使英语教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2.教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对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组织学生办英语板报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英语。这样,良好的英语氛围既可以为英语教学服务,又给校园带来了新风。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机会,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
在素质教育大力倡导的今天,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及素质,不断创新中小学课堂改革的方法,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满足于应试要求,因此,中小学的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周勇,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
[3] 刘慧,生命叙事的道德教育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