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阶段性

2010-07-12 14:39张永光谭桂娟
唯实 2010年6期
关键词:灌输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张永光,谭桂娟

(1.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2.太原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系,山西 太原 030024)

继党的十七大、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后,相关理论研究兴起了一个高潮,人们从历史的视野、方法、路径、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但是如何才能真正使理论掌握群众,群众信仰理论,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目的,本文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放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中展开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具有历史发展阶段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在其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就伴随着大众化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1]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武器能否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武器。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和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发展传播的意义上讲,具体化就是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要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具体化,而要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实现大众化,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紧密衔接的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54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7。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要实现这样的使命,首先就必须民族化、具体化,即与各国具体实践和历史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248因此,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就是与人民大众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逐步使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也只有当这种科学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与实践的不断交相辉映中实现丰富发展的,也正是实践才使马克思主义保持了永恒的魅力。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应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放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理解和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放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使其具有历史阶段性,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发展,明确每一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以适时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实践不断向前推进。也只有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历史阶段性,才能正确把握我们在这项实践中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才能真正见成效?并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和每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发展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1.主要是先进知识分子信仰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阶段。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学说不是自觉地在工人阶级中产生的,而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俄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3]29。从理论渊源的角度讲,一切理论本质上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并不是说人民群众亲自参加了理论的创造,而是由属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少数“有教养的人”把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提升为理论。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时,就指出了它的使命,那就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7。哲学如何发挥对世界的改造作用?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2]15-16但是,哲学如何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又如何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呢?这是需要中介的,这个中介就是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获得先进知识分子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首先能博得先进知识分子的认同,基于三个前提: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状况和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是科学的。第二,先进知识分子由于具有丰富的知识素养和深刻的认识能力,因而能够在众多的主义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第三,又由于马克思主义以解放全人类为宗旨及知识分子本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先进知识分子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先进知识分子首先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段。

2.主要是政党政治灌输为主的阶段。“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但是工人运动不可能单独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列宁指出:“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3]28-29工人阶级由于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因此,内在地具有反抗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发意识。而“‘自发因素’实质上无非是自觉性的萌芽状态。甚至原始的骚乱本身就已表现出了自觉性在某种程度上的觉醒”[3]37。如果这种觉醒经过“有计划”的理论引导,使他们“意识到他们的利益同整个现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可调和的对立”,那么自发性就变成了自觉性。然而这种上升也不是自发的,它必须由能够自觉地走在自发运动的前面,为它指明出路和方向,善于比其他人更先解决运动中自发地遇到的一切政治的、组织的、策略的和理论的问题,善于用批判的、富于说服力的精神指出自发运动的危险性,从而使自发性提高到自觉性的政党和领袖。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要把自发的工人运动变为自觉的革命运动,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3]76。

当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只能说是完成了政治革命。而一个社会的文化、观念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一次疾风暴雨式的政治革命来完成的,而必须经历一个艰苦的意识形态的改造工作。若一个政党的文化支配了社会秩序,主导了人们的观念、取向和行为,它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居于领导地位。“在夺取了政权以后的革命转变时期,无产阶级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完成一定的革命任务,不亚于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永远是相互作用着的。……在这些转变时期的意识形态问题上没有明确的立场,在无产阶级夺取了国家政权后的时期里,可能会有灾难性的政治后果。因为理论上的庸俗和混乱严重地妨碍迅速而有力地解决当时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的问题。”[4]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一项重要的使命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文化领导权,这一阶段也必须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灌输和政治灌输。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意识形态领域,从1949年底开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运动,1957年后开始的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运动、学习毛泽东著作运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艺领域的大批判运动,再到改革开放以后开展的诸如真理标准大讨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一直到新时期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三讲”教育、反“法轮功”教育、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等,[5]无一不是在政党的主导下理论灌输的表现。

3.人民大众主动接受并内化的阶段。只有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才能外化为改造世界的自觉行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关键阶段。通过不断的理论宣传和学习,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理论本质,但是要使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并内化,还需具备两个前提。那就是: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推动的社会主义实践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愿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依靠成功的社会主义实践获得人们的信任与自觉选择。如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增加与人民群众对邓小平理论的认同。因此,信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卢卡奇指出:“党的力量确实是一种道义力量:它是由受经济发展的逼迫而进行反抗的、自发革命的群众的信任提供的。它是由这样一些群众的感情提供的,他们觉得,党是他们最特有的、但是他们自己还不完全清楚的意志的客体化,是他们的阶级意识的可以看得见的和有组织的形态。只有当党通过斗争取得这种信任而且值得这样信任时,它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者。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的自发欲望才会竭尽全力和越来越出于本能地涌向党的方向,涌向自己意志的方向。”[6]95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也是不断地解决又不断地产生的,而人们的需求也是不断递进的。因此,一旦人们“习惯”了已有的利益,不仅会提出新的诉求,而且会越来越关注新的矛盾和社会问题,而社会又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全部社会问题。只有执政党的政策能经常地和现实保持一致,不断地解决社会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满足社会成员最迫切最现实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三个阶段是相互关联的。如在第二阶段,并不能说政党在这个时期就是一味地灌输,而不顾人民大众的利益需求,而在第三阶段也不是不要灌输、不需要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而是说立足点是人民群众主动接受。同时,之所以划分为这三个阶段,又是以各阶段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为依据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初期,与对资本主义发展中呈现出的矛盾和问题作出不同回答的各种理论和哲学派别共处的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通过理论的“彻底性”征得先进知识分子的认可,然后以此为基础传播、扩展、壮大,而这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完成的。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以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武器,必须以与工人运动结合为前提,而工人阶级不可能自觉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必须经过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先锋队的启发、引导、宣传,才会以哲学为自己的精神武器,而无产阶级政权的取得就是其结果,但是这种信仰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处于政权领导地位的执政党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任务,探索使人民群众持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机制和途径。

三、向第三阶段升华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1.为什么必须实现这样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是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而提出的。执政党的理论宣传本质上就是党对自身任务的一种自觉意识,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相继进行的理论学习和教育活动都是这种自觉意识的表现。这些表现形式本质上都是执政党的一种理论灌输,当然,这种灌输并不忽视人民的需求,因为离开这一点,灌输不能成为可能。以刚刚结束的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为例,其总目标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而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过程。经过学习和实践,全党的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之下,科学发展的理念逐渐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人民群众也得到了不少实惠。但是中央多次指出学习和实践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就是说,中央是按照政治任务要求的,地方也是按照政治任务的标准落实的。因而,人民群众得实惠是服从于政治任务的,它充分彰显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灌输特征。完全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在我国仍处于以政治灌输为主的阶段。政治灌输为主的阶段容易把执政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分割,长期以往,容易造成政治管理者把马克思主义工具化,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中立化,人民群众将马克思主义边缘化。

2.充分掌握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关键。理论能否掌握群众在于理论是否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并解决了人民大众提出的要求。怎样才能实现向人民大众主动接受阶段的转变,这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宗教的传播和掌握群众必须经过传教士的宣传和灌输,其代价小效果大,因为它迎合了广大教民的心理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不是语言、通俗化、对象、方式等问题,关键是理论的感召力。怎样才能使理论有感召力、吸引力?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2]100这个本质就是人的本质需求。《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能成为“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2]13,原因就是《宣言》抓住了全世界人民普遍要求解放的本质。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针对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时就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即“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时,指出:“更重要的是需要发现理论和掌握群众的方法中那些把理论、把辩证方法变为革命工具的环节和规定性。……否则‘掌握群众’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群众就会受完全不同的力量驱使,去追求完全不同的目的。”[6]48这里的“环节和规定性”就是了解、掌握、满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卢卡奇指出:“如果党的政策不能经常同目前的经验的现实相一致,它的口号在这样一些情况下就可能始终不被遵循。”[6]95“目前的经验的现实”就指的是现代社会中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现实社会问题。

3.当前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是民生问题。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急剧转型的过程中,新世纪新阶段又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总体表现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新形势下,执政党必须面对和回应的是民生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贫富、两极分化问题。两极分化最容易引起社会的动荡,而保持一个长久繁荣稳定统一的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愿望。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28上升到目前的约0.47,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并且存在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另据《时代周报》2010年3月13日报道,2007年5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指出,在中国,0.4%的家庭占有70%的国民财富;而在日本、澳大利亚等成熟市场,一般是5%的家庭控制国家50%-60%的财富。

住房保障问题。恩格斯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7]满足住的需求是人作为人的一个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或尊严,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住房问题从来就是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改革初期,这个问题就非常棘手,时隔30年后再次成为困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问题。目前,中国房价已经严重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而新的“地王”却还在诞生。

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每个人只有占据一定的工作,才有生存保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9]

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目前,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和西部教育的差距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缩小。二是城乡之间不均衡,城乡教育的硬件软件、尤其是教师队伍的质量有很大差异。三是学校之间不均衡,在同一座城市校际之间也有很大的差距。四是人群之间不均衡,表现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以及残障儿童的教育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五是不同教育阶段发展不均衡,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大,而对学前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职业教育等关注得还不够。

医疗卫生公平安全问题。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生命权的最重要保障。2005年7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出了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而这种不成功的表现就是医改造成“看病难、看病贵”,富人和握有权力的人享受绝好的医疗条件,而穷人则享受不到相应的资源。更有甚者,对医疗卫生市场的恐惧成为新的焦点问题。《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3月17日《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的深度报道,则反映了当前我国医疗卫生市场的混乱状况,而它的严重后果是以数百万婴儿和儿童的生命、成千上万家庭的破裂为代价的。

全国范围的地震风险评估。“5·12”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时至今日,人们还没有从这种阴影中完全走出,再加上近期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地震频发,更加剧了人们的恐惧心理。2010年2月21日凌晨,由于地震“谣言”引发山西几十个县市上万人避震的现象充分说明,开展全国范围的地震风险评估、努力减少地震发生时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害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

另外,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司法公正等都是当前我们必须应对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深藏于杂乱纷呈现象后的本质,还得经过人们明辨是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它们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关键是执政党能不能探索和形成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长效机制。态度决定结果,执政党对待人民群众需求的态度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否根本实现。□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14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列宁全集:第 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3.

[5]余金成.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实现与社会实现[J].理论探讨,2010(1).

[6]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8]袁贵仁.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N].河南日报(农村版),2009-12-07.

猜你喜欢
灌输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