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连着国计一头牵挂民生——央视《中国财经报道》视角探析

2010-07-12 02:40
声屏世界 2010年5期
关键词:物流业责任经济

□ 曾 鸣

本文责编:陈道生

经济报道中的经济通常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总称。经济报道的涉及面相当广阔,如工业经济、财政金融、商贸市场、交通城建等等。在人们的印象中,经济报道总是与大量的数字和图表联系在一起,加之一些令人费解的专业术语和大段政策法规在其中的引用,使得经济报道给人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之感,似乎离百姓的生活很远。如何把经济报道做进百姓的生活里,让百姓想看爱看。本文拟以央视经济频道《中国财经报道》为例,探讨经济报道的独特视角和成功路径。

以百姓视角关注重大主题

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经济类栏目的职责,因此,《中国财经报道》密切关注国家的经济动向,一旦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栏目都会及时跟进报道。在2009年应对全球金融风暴、实现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我国在粮食、零关税、土地确权、食品安全法、创业板、物联网、新医改以及产业振兴等方面的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革,《中国财经报道》在报道这些经济事件时,注重报道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比如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的第十个产业,在此之前人们对最后一个被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产业有着种种猜测,许多人认为房地产和能源最有可能入围,但最后上榜的却是一个让不少人感到陌生的产业——物流业。为什么是物流业,它又是一个怎样的产业?《中国财经报道》在2009年5月9日播出的《物流不能承受之重》中详细地解读了“物流”是什么,阐述了物流业对其他九大产业的支撑作用。节目还着重回顾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之路,道出了其中的发展困境。如上海洋山港作为世界上唯一建在外海岛屿上的岸式集装箱码头,因连接码头与内陆的跨海大桥不是公路铁路两用桥,港口的集装箱需借助集装箱卡车拉走,造成物流速度慢;又比如物流中为了摆脱运费太低的窘境,高速公路上运行的“改型”后的超长车、超载超重车比比皆是,产生运输安全隐患等,这些都是中国的物流业遭遇到的发展瓶颈和困境。节目通过对政府官员、行业负责人、物流管理人员、货车司机的采访,与国外物流的对比,报道了政府对物流业发布的支持政策,使节目显得扎实厚重,也让受众对物流业有了新的认识。

以个体命运聚焦热点事件

热点事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很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热点事件需要媒体以更为专业和有效的传播方式引导舆论,为百姓释疑解惑,而要想百姓了解热点事件,关注热点事件,就必须以平视的人性化的角度解读热点事件背后的经济现象,特别关注热点事件中活生生的“人”。因为带着感情去聆听,去观看,去分析,百姓才更容易通过事件认清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认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2009年我国各大主流媒体对爆发于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体现了主流媒体对突发事件的全面参与能力,媒体的社会责任也通过报道中浓浓的人文关怀体现出来。而《中国财经报道》却独辟蹊径,用专业的视角参与报道,将猪和养猪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

甲型H1N1流感是由于猪的疾病变异而引发的,当人们在抗御防控猪流感时,养猪人的命运如何?2009年7月4日播出的《张养养养猪记》说的就是养猪人在抗御市场风险中的际遇。由于受到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这年猪肉的平均价格只有每公斤16元,比2007年下降了40%。短短两年的时间,让养猪能手张养养经历了“大喜到大悲”的过程。这个过程折射出中国养殖专业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抗风险能力低的现实,也暴露出政府在突发事件中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缺失。市场经济的潮起潮落,会导致市场频繁波动,而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不仅影响着养殖户的积极性,也影响着百姓的生活,而且对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同样产生大的影响。没有稳定的价格,没有稳定的货源,产业链的断裂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该节目通过个体的命运与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大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亟待政策的完善与解决。“作为一种日常消费品,猪肉价格大起大落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政府到百姓,出政策、定措施,出主意、想办法,目的是让老百姓菜篮子里能有肉,让养猪户能挣到钱。我们希望预警体系更完善些,相关的合作组织更规范和有效地帮助专业养殖户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能经受市场的风险,也能为中国老百姓的吃肉安全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段点评,把个体的命运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联,虽然是平视的角度,却有了高瞻远瞩的思考。

以个案剖析传播经营理念

做生意靠什么取胜?如果在几年前,许多国内的企业家会不假思索地说,一靠品牌,二靠质量,三靠价格。现在却不尽然。金融危机中,企业的订单有了不同程度的缩减,客户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而且许多要求和产品的质量、价格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企业赢得市场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是“责任”。这是新时期赋予企业的新理念。《中国财经报道》2009年11月21日播出的 《责任的财富》说的就是由“责任”创造的财富。

“验厂”一度给浙江的一些出口型企业带来了无尽的烦恼。而正是经历了“验厂”的烦恼,到逐渐认识到责任带来的财富,再到中国标准的建立,企业已脱胎换骨,面貌焕然一新。“验厂”是跨国公司按照自己制定的社会责任标准对企业进行审核与评估,例如消防器材是否合格,夏天空调的温度是否达标,另外还涉及到卫生状况、工资工时等等,名目繁多,这些都让企业应接不暇。对于企业来说,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有的企业为了赚钱,可以漠视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工人超时间加班、生产环境的恶劣、拖欠工资、由环境污染造成的职业病等因社会责任的缺失形成的恶劣社会影响,已成普遍性的问题,也是媒体曝光最多的案例。而在社会责任问题上,跨国公司也曾折戟沉沙。由于缺乏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加工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惜破坏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耐克公司因在越南滥用劳工使多年树立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其产品也遭到全球消费者的抵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跨国公司意识到单纯依靠产品和技术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良好的公众形象同样可以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利器。他们的经营理念发生了转变,主动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时要求其合作伙伴也要承担社会责任。

事实上,经过“验厂”的阵痛后,当社会责任成为中国企业的自觉行为时,经营者发现,当企业达到了“验厂”的要求时,虽然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却提高了。因为环境好了,工人心情舒畅,工作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也就提高了。另外,随着中国标准的建立与完善,许多企业冲破了贸易壁垒,拿到进入全球市场的通行证,无需“验厂”就可拿到订单。正是这样的“责任”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牵手新媒体提升影响力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融入新媒体,与新媒体牵手,成为传统媒体发展壮大的首选。《中国财经报道》也不例外,该栏目通过网站开发网络版,重点推介各品牌节目,进行内容链接和节目预告,为那些因故未能及时收看到节目和想重温自己喜欢的节目的观众提供24小时服务。比如在年末盘点中,《中国财经报道》将镜头聚焦于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与重点人物,观众只要点开其网页,2009年的“非常人物、非常温度、非常动力”的大幅宣传就会映入眼帘。《中国财经报道》网络版以“过去的2009年,以下财经人物中,谁给您留下深刻印象?过去的2009年,您对以下哪些财经事件和现象有自己的看法?2009年,在经济复苏过程中,谁是中国经济动力的闪光点?”为主要内容搭建了一个与受众互动的平台,与此前传统方式的各类评选相比,网络媒体的互动性更强,参与面更广,影响力更大。

结语

作为一个专业的财经栏目,《中国财经报道》秉持为人们“打开经济问号”的宗旨,通过电视荧屏和网络新媒体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一桩桩热点事件,一个个热门话题,让普通百姓成为掌握话语权的主角。艾丰曾经说过:“一个人困了,躺在床上,看我们的经济新闻,还愿意看,还能看明白,那样,经济报道就可算是写好了。”《中国财经报道》在解读经济大事件时善于运用独特的视角,全方位、多元化的报道手法,虽展示的是宏观大略,却也让普通百姓看得懂,看了有用,并且爱看。这就是其成功的路径——一头连着国计一头牵挂民生。

猜你喜欢
物流业责任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期望嘱托责任
物流业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