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急于求成到水到渠成——今年全国“两会”宣传报道新突破及其原因分析

2010-07-12 02:40喻春龙
声屏世界 2010年5期
关键词:负面新闻宣传报道两会

□ 喻春龙

栏目责编:陈道生

全国“两会”年年开,宣传报道年年做而又得推陈出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过去囿于“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两会”宣传报道几乎全部是歌功颂德的正面报道,宣传报道的创新主要在采访技巧和写作角度上下工夫,着力把硬新闻软化,增强宣传报道的贴近性和可读(可听、可看)性。今年“两会”宣传报道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各新闻媒体着眼于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取得了新的突破。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会上不同声音同时宣传。如何做好全国“两会”宣传报道,对参与其事的各新闻单位无异于一场年度大考。今年“两会”新闻宣传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两会”,既见叫好声、争吵声,又闻“雷”人之语和批评的声音,明显突破了往年“两会”几乎只在正面传播“一种声音”的藩篱。

一般来说,每年“两会”期间大小会议上的鼓掌声不绝于耳,叫好声此起彼伏,是人们意料中的事。譬如,今年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就被几十次掌声所打断,因为这个报告实在,代表委员听着顺气、来劲。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一些新闻媒体对今年会上另一种强音——批评的声音一视同仁地进行宣传,给予了“两会报道”的待遇:3月5日,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针砭时弊的“说真话越来越难”的小组会上发言,振聋发聩,《新京报》继刊发消息以后刊发了记者专访《张维庆:我的底线是不说假话》,并且配发了社论《只有讲真话,才能开好“两会”》。对于上述报道,众多新闻媒体包括新浪网等网络媒体纷纷转载,在“两会”代表委员中和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接下来几天,便有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牟新生,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和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主席朱振中等,强烈批评官场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官员弄虚作假、腐败堕落之风。其中,朱振中委员在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以《狠刹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为题发言,短短八分钟,赢得了会场上九次热烈的掌声。

不仅如此,“雷”声和争吵声也通过媒体不时从会上传出,诸如“妻子做家务发工资”“房价由能买得起的人决定”和“让农民工开垦边疆”等“雷”人的提案,以及代表、委员们会上的争吵声,对新闻媒体而言也是一道久违了的风景。3月9日的《浙江日报》报道说,7日上午浙江代表团小组讨论刚开始,代表们就“吵”了起来,现场记者明显感受到了一股“火药”味。赵林中代表会后表示:“开会一团和气有什么意思?代表履行职责就要‘吵’,道理越辩越明嘛。有争论,说明大家对教育改革是真心关心。”①

对以上不同声音进行的宣传报道,立即引起了会内会外的强烈反响。这说明,人们对以往“两会”上“歌功颂德的话过多,提出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不足;假话、套话、空话有余,实话、真话不足;隔靴搔痒、放空炮、不着边际的话过多,解决实际问题的话不足”等现象的不满意。各新闻媒体顺应民心,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既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宣传报道了“两会”实况,又积极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两会”会风的变革。

二是会外“负面新闻”并不回避。今年“两会”期间,全国各地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并未销声匿迹。以中国人口之多、地域之广而又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各种矛盾凸显期,这并不奇怪。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新闻媒体能否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预警功能,促进相关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以促进政府公共管理系统在应对危机时快速反应和良性运转,显得至为关键,更是众望所归。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两会”期间,从地方到中央的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等一些“负面新闻”发生之后,并未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是做到了自始至终没有缺席,尽管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时。在全程报道代表、委员们聚首北京、共商国是的同时,媒体对河北石家庄王亚丽骗官事件、内蒙古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陈凯歌新片开机垮台事故、云南海东山火、广东惠州重大交通事故和喀麦隆绑匪劫持七名中国人质等新闻事件,都及时进行了客观报道和持续追踪,第一时间将事故真相和救援进程等信息公之于众。在被喜庆、祥和气氛笼罩的“两会”期间,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网和一些地方新闻媒体纷纷参与到这些 “负面新闻”的报道中,在过去几乎不可想象。

此前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新闻宣传模式,使得国内新闻媒体的首要功能是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路线、政策、方针,从而形成了“报喜不报忧”新闻报道格局。尤其在“两会”和重大节庆日期间,新闻媒体按惯例对“负面新闻”不报道。新闻媒体集体失语的直接后果,是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挑战,是谣言满天飞,是矛盾的继续激化,是事态的进一步恶化,最终受到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这次全国“两会”期间,我们的新闻媒体主动出击,积极发挥自身的沟通舆情、参谋助手等作用,在对这些被称之为“负面新闻”的及时报道中,坚守了媒体的责任,彰显了媒体的自信,自然也赢得了受众的心。

三是舆论监督上了 “两会”。“两会”召开前,各地发生的一些“负面新闻”,诸如广西“日记门”局长事件、湖南张家界著名景点“南天一柱”改名事件、海南“毒豇豆”事件等,因为新闻媒体的强势报道而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对这些曾经引发受众热议的旧闻,媒体进行了连续报道,从“两会”召开前一直追踪到“两会”会场,以致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对记者有“我们哪里痛你就打哪啊!”的调侃之语。

3月7日下午,海南省代表团开放团组讨论。当有记者再次问到 “毒豇豆”事件时,省长罗保铭代表坦率地说:“我们感到很愧疚。但海南瓜菜仍是我们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我们要做大做强的产业。这次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完善体制机制,请全国人民放心,也请媒体监督和帮助我们。”去年底,美国大片《阿凡达》风行全球,也让张家界成为人们的谈资。因为认为影片中的哈利路亚山“悬浮山”的原型取自张家界著名景点,由此引发了景点改名的闹剧。全国人大代表梁衡在3月7日下午参加山西团小组会议时发言,还以此为例批评说,文化产业贴牌无异于自杀。“目前‘发展文化产业的口号’,似乎过分强调了文化的经济价值,掩盖了文化的教化作用。”②之前,他还专门撰文《“南天一柱”何必改名》,发表在今年2月 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前夕,张家界市市长赵小明代表向记者坦言,借助 《阿凡达》的声势,将张家界推至媒体舆论前,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政府绝对没有干预这个炒作。”在全国“两会”期间,当地官员第一次借助媒体澄清相关事实。

显然,针对媒体和网民的“穷追猛打”,有关的全国人大代表并不是消极地应付,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从容淡定地回应媒体和网民的舆论监督,在接受舆论监督中显示出自己的信心。对此,“两会”上的新闻媒体又及时宣传报道,迅即将这些新信息传播给受众,使之作为“两会”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两会”宣传报道增彩添色。这种情形,在以前“两会”报道中几乎是难得一见。正因为如此,今年全国“两会”的新闻宣传才显得更具特色。

上述在过去被认为报道不宜的内容,经新闻媒体宣传出来后,确实抓人眼球,鼓舞人心。这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上下的舆论环境正朝着有利于促进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的方向发展,以今年全国“两会”宣传报道为节点,再次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过去每年全国“两会”期间,新闻媒体上一般只有 “正面报道”一种声音,千媒一面、众口一词,容不下批评声和“雷”人之语等“杂音”。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公共危机事件等 “负面新闻”、不同声音一旦出现,一些地方领导和利益链上的成员惟恐产生不良后果或承担责任,往往极力地捂住盖子,致使有了“防火防盗防记者”一说。而新闻媒体往往又会闻风而动,急于奔赴现场采访报道这些“负面新闻”。其结果,要么媒体因为采访报道受限,漠然处之;要么记者强行采访,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要么媒体与报道对象作私下交易或新闻记者受贿,有偿不闻;要么谣言四起,引发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危机。

实践表明,新闻媒体要在创新“两会”宣传报道方面更进一步,更上层楼,如果缺乏一个相对成熟的、良好的舆论环境,人们所期盼的“促进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只能是一句空话、套话或大话。这其中有各地各行业强调“稳定第一”和少数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缺失带来的阻力,更有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新闻管理体制,不合时宜的干部考评机制下形成的传统发展观、政绩观等造成的障碍。过去,大多数新闻媒体往往片面强调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在进行舆论监督、采访报道“负面新闻”时,一次次跃跃欲试而又屡遭挫折。“欲速则不达”,制度因素的干扰,必须从体制机制的创新中寻求破解困局的途径。显然,全国“两会”新闻宣传走到今天,由于体制机制瓶颈被逐渐突破、整个社会舆论环境明显向好,最终实现了从急于求成到水到渠成的重大转变,才会有今年“两会”宣传报道不同以往的精彩表现。析而言之,又得益于三大关键因素共同促成。

第一,国家政策法规的有力支持。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正式颁布施行,使得新闻宣传工作的进一步变革有法可依。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新闻舆情和宣传思想工作,又自上而下加速推进了这一改革进程:2009年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开幕式上讲话强调指出,世界各地媒体要充分运用自身特点和优势,广泛传播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理念;要坚持平等互信、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更好开展交流合作;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在今年全国“两会”开幕前,胡锦涛总书记就做好 “两会”新闻报道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量压缩领导同志报道篇幅,更多地反映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反映领导同志与代表委员的互动交流。③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二,新的舆论监督观正在形成。始于2008年3月,迄今已开展两年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同时,越来越多地方和领导干部深切地感受到,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传统媒体、网络、手机短信等构成了立体化、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格局。它使得任何的信息封锁变得不可能,封锁信息不仅毫无意义,反而会造成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

正面的经验与反面的教训反复启发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主动地将媒体纳入科学、高效的政府公共管理体系,以提高利用传媒进行危机公关的能力,抢占先机,化危为机。时至今日,从中央到地方,下决心直面新闻媒体,科学应对舆论监督,正转化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譬如,今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利用记者见面会的机会,向国际社会澄清了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代表团表现傲慢”的不实指责;海南、湖南、江西等地有关全国人大代表,也在会议期间的不同场合,积极回应媒体的舆论监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不仅对舆论监督有了科学认识,而且能正确对待和积极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此前在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政府要严格依法行政,主动接受新闻舆论的监督。④3月12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回答记者 “怎么看待舆论监督?”的提问时谈到,“监督本来就是件好事,它是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要求。监督使执政者更加清醒,使信息能够直达,避免走一些弯路。湖南不忌讳监督,也欢迎大家监督。相信通过监督,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进步。”

第三,新闻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按照中央统一部署,2003年10月至今,我国新闻界广泛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目前已经让人们见到了明显的成效。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认为:“新闻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又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⑤不可否认,“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造就了一支作风优良、具有大局意识、责任感强,能打硬仗且人民信得过的新闻队伍,他们“只要有新闻,恨不得拔腿就走奔赴现场,无论那里是城市是山村,无论前面是火海是汪洋,艰难困苦,生死一线,都不在话下。用自己的笔、镜头、话筒、版面和节目,记录历史的步伐,反映大众的心声,弘扬社会正义,鞭挞丑恶现象。”⑥尤其在过去两年,全国新闻界在战胜自然灾害、应对重大活动、突发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等过程中表现不俗,塑造了媒体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

上有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中央领导的有力倡导,下有各地各部门的正确认识,使得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正在我国悄然形成。正所谓:“造物无情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春雷第一声。”在此背景下,促进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的主客观条件臻于成熟,我国新闻宣传改革继续向前迈出实质性的一大步,已经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今年全国“两会”的宣传报道,能够在往年基础上实现新的重大突破,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注释:

①《浙江省长“急了”:现行的考试是选拔人才还是埋没人才?》,《法制日报》,2010/03/10。

②《梁衡代表:文化产业不能掩盖其教化作用》,《人民日报》,2010/03/08。

③《中央领导同志两会活动新闻报道受到广泛好评》,《人民日报》,2010/03/16。

④《浙江省长吕祖善:政府要主动接受新闻舆论的监督》,中国新闻网,2010/01/27。

⑤翟惠生:《大记者与大视野》,见李彬、常江编《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⑥《新闻人生——向第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们致敬》,新华网,2006/08/15。

猜你喜欢
负面新闻宣传报道两会
负面新闻对债券利差的影响
互联网负面新闻偏好对患方信任的影响——基于网络新闻大数据与CSS2013的实证研究
精准扶贫宣传报道的创新路径
把好节奏、踩准节拍,凝心聚力铸自信——浙报集团迎接十九大宣传报道中的探索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负面新闻的社会影响及其报道方式
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积极作用分析
扎实推进关心下一代宣传报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