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华
(山西省芮城县委党校,芮城 044600)
在信息化社会,最明显的特征就在于信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目前农业的迅速发展,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业资源投入的多少,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运用程度和信息的获取利用程度。信息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所以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必须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曾经有人作过统计,信息化与人均收入有关,收入越高,电话拥有比例越高,收入增长可促进信息化的开展和建立,信息化有助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第一,可以降低生产和营销的成本,提高生产和营销的效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变以及把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当中来。
第二,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制约因素方面,结构调整涉及自然资源更好更充分地利用,包括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特别是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更需紧跟市场行情。
第三,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这直接涉及与经营现代企业一样的因素,有五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能量流和劳动流。信息是任何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的基础和起点。如果不掌握充分可靠的信息,决策必然失误,也无从谈起如何增加收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同样涉及到信息,过去部分地区的民工荒,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需求不平衡,剩余劳动力的地方不知道哪个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人。
就像有人说:穷人不是穷在土地和资源上面,而是穷在信息闭塞和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的劳动力素质的落后。发展滞后的地方往往是资源丰富的地区,其原因在于资源常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的状态下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而激活这些社会资源的首要要素就是信息。有了先进的科技信息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农民就能取得发展的主动权,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打造农村优势产业集群。实践证明,越穷的地方越缺乏信息,越没信息的地方就越穷。所以在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关键就在于如何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此外,信息对农民观念的影响不容忽视,因为信息化的发展,不管是网络信息还是传统媒体,使得农民思路更开放,观念更开放,对提高生活水平的追求更强烈。
首先,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农民买种子被骗、增产不增收等问题,包括过去部分地区民工荒,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了需求不平衡;好多农民也认识到信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增加收入的作用,但如何获得这些信息:如何栽培、种什么样的品种、到哪儿卖等的信息,可以说都表现出农民对信息的迫切需求。而目前我国农民还远不能轻松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涉农网站也不少,但是真正针对农民服务内容的数量很少,网站服务特色不明显,甚至有一些网站远离或者脱离农村,服务对象并不是农民。可以说现代信息化离农民依然很遥远,目前的服务方式中,最受农民欢迎的第一位是电视节目,第二是直接从农业技术人员获得信息,第三才是信息服务站。
其次,政府本着良好的愿望,希望把农业信息化推进的更快一些,但结果是很容易简单地把在城市里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方式,当作是推动农业信息化惟一的途径,从而忽视了政府的责任。而我们的国情是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决策,农民在这种经营规模里不可能拿出很多钱来购买信息。过分强调农业信息市场化,强调企业化,会导致农民认为信息服务的成本是不合算,从而使政府主导的信息化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再次,在一般人看来,农民和网络似乎不沾边,但实际上越是僻远的农村,越需要准确及时的农业信息,有了网络,农民可以和外界进行信息沟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结构,学习科学种田,扩大销售区域,实现增收,有效解决农产品一哄而上、盲目跟风造成的“卖难”、“烂市”、“大小年交替”等长期困扰农民增收的难题。
总之,农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等问题,从总体上看,还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的需要、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信息的迫切需求,信息只有为广大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帮助农民实现从靠天吃饭到靠信息吃饭的转变。
信息技术的高水平可以相当好地满足农业信息化的要求,关键在于应用。因此,应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如在有的地方,农民坐在家里键盘一敲,鼠标一点,农产品就销售出去了;庄稼牲畜生病了,一拨当地农业信息热线电话,专家就会赶到田间地头诊治。农业信息化正成为他们建设新农村,奔向致富路不可或缺的重要帮手。
目前信息技术完全可能对农业自然资源、生态和环境、气象性和生物性灾害,作物种植和产量的估测,进行相当精确的动态监测和实时预报。对农业产前产后的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提供全面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这些都是农业进行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它应成为各级农业管理干部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条件。政府部门作为信息化的主导部门,根据农民需求的实际,研制生产成本较低,操作方便,易于普及的各类信息产品,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农民职业技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应为农民提供真正及时、实用、个性化的农业信息。但农民的市场辨别力较差,容易被一些虚假信息误导甚至欺骗,政府部门应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
农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其对信息化所持有的态度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质量,增强农民的信息能力,包括农民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非常关键。要特别注意培养广大农民关注信息,使用信息的习惯,努力使他们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看到效益,得到实惠,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
广大农民普遍反映,有了农业信息网络,缩小了城乡之间的距离,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结合更紧密了,农业信息网络不断延伸,为农民学习应用科学技术提供了便利,广大农民得到信息服务的同时,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市场意识的增强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信息化成为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所以发挥信息化在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当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体现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