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胜
(湖南省社科院,长沙 410003)
从国内来看,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农业也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充分显现。但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的基础地位还远未达到应有的战略高度。虽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农民收入增长来源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转向越来越依靠非农产业,但在工业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农业被赋予了生态保护、环境调节、生物能源、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国际竞争等新功能;农业的属性发展、功能提升、作用扩大对其作为强民众生存之根、固国家经济之本、增国际竞争之力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
从国际上看,当前全球经济竞争中,粮价暴涨所形成的粮食危机不时引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危机。当粮食与石油、货币共同成为别国用来制约他国的战略武器时,在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客观上成为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核心国际竞争力的形势下,农业的这种强根、固本、增力的效用更加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不可动摇。
我国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论从组织上、规模上、效益上、技术上、生产手段上,最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的就是农业。因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仍然落后,最需要转变。因此,强农惠农既是在世界金融危机下应对国际竞争压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国内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的重要战略选择。
农业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市场在农村。纵观现代社会的经济现象,绝大多数经济危机都会在农业上找到出路。可以说,农业是经济危机的避风港。目前,被称为“世界工厂”的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出口可挖掘的潜力越来越小,要大规模扩大出口市场已不现实,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兴起,已有外贸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小。在人民币升值、国内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不断大幅度上升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般工业产品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需要不断淘汰低效能、高消耗的加工业,逐渐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业。因此,只有通过强农惠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市场竞争力,来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广阔的农村市场需求的大升级,从而全面扩大内需来推进我国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顺利转型,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不断推进,农业无可选择地步入了国际化竞争时代。世界各国面对农业的国际化竞争,普遍采取充分发挥本国农业比较优势,促进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农业竞争性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和整体战略布局需要从更广阔的国际国内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规划。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尚未建立,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气候变化影响加剧,重大自然灾害频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
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从基本国情出发,迫切需要解决八大现实问题: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对接问题、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对接问题、农村外部资源要素与内部资源要素对接问题、小农经济与大市场对接问题、农地制度创新与产业化对接问题、科技创新与实际应用对接问题、生产与加工对接问题,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对接问题等,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从农业基础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体制机制、农业发展模式、农业服务、农业法律政策、农业生态环保、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构建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通过农业物质投入、技术进步、制度创新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通过完善市场体系,激励农户和企业行为,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从而把强农惠农纳入到提升国家全球竞争力的战略之中,把农业上升为服务于国家全球竞争的战略产业,形成持续发展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转化为强有力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提高在世界市场中的博弈能力。通过提高我国的国际粮食市场竞争能力来强化国内的粮食安全,掌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我国农业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和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社会形态、农民的思想观念等,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发展现代农业也有了相应的基础。但也要看到,我国发展现代农业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仍然缺乏;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等。农民工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又并发了后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还有社会保障问题、城镇化的土地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三农工作不能就“农”说“农”,要和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甚至要和世界经济走势联系起来考虑。因为,工业化是要用先进的工业科技装备和成熟的市场体系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城市最根本的是实现城乡公共产品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城乡二元体制。面对农村大批劳动力进入城市这样一个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一方面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问题,促进他们的城市化,使他们顺利融入城市;另一方面要推进城乡改革,构建农民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以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机遇。但是,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需要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作保障,只有建立与市场机制相匹配的行政体制,促进城乡公共产品投入均等化,保障资源要素顺畅地向农村配置,才能有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农业现代化必须要与之相适应的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体系,而我国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集约化的矛盾非常突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着力实现“小农”经济向“大农业”的转变,破解当前农业的低商品化率、低市场竞争力、低效益、低规模化、低组织化等问题。只有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才能有效吸纳资源要素,推进高效、多功能、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的结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先要抓住农业产业化这个核心问题,推进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社会化服务,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形成农业对资源要素的强大吸引和充分利用,使农业走上现代化道路。
传统农业弱质的关键原因是农民的弱势,是一家一户的农民无法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利益博弈的结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以农民组织化为突破口,把农户与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盘活资源要素,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适应现代化的大市场竞争局面。
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资源消耗型向循环可持续发展型转变的必要条件。现代农业是科技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离不开现代科技的驱动。
深化农村改革是科学配置资源,推进农业管理创新的有效保障。必须通过改革财政支农体制,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建立高效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为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