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可,杨旭明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治疗主要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β 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物、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等,但心衰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仍持续增长。而心肌能量代谢异常在慢性心衰发展中的作用以及通过改善心肌能量代谢这一途径治疗心衰的可能性,正受到人们的关注。曲美他嗪是一种新型的抗心肌缺血药物,近年来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探讨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09年9月~2010年5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2例,均为因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性心肌病而致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50 ~85岁。心功能分级(NYHA)及病例数:II级12例, III级35例, IV级25例。经UCG检查, LVEF均小于40%,左心室扩大。合并其他心脏病、药物或植入除颤器无法控制的症状性心律失常、肿瘤、糖尿病、肝肾疾病、妊娠及哺乳妇女均除外。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见表1。
1.2 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组:采用治疗心力衰竭常规药物治疗, 包括ACEI、β 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地高辛、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片20 mg, 3 次/d,疗程3个月。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记录6 min步行距离(6MWD);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0.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治疗前后的比较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min步行试验及超声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与6MWD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LVEF与6MWD较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见表2。
2.2 药物不良事件比较本研究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者,曲美他嗪组仅有1 例轻度腹泻,可耐受,短期消失。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 导致左室重构,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 后者又进一步激活神经、激素系统形成恶性循环[1]。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规应用利尿剂、ACEI、β 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等治疗,虽取得一定疗效, 但其预后及生活质量仍需进一步改善。本文采用超声心动图及6 min步行距离试验来评价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的改善情况。
表2 治疗前后6 min步行试验及超声结果比较
6 min步行实验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反映患者的运动能力和心功能状况的实验,是一个独立预后评估价值的指标。曲美他嗪能够抑制心肌脂肪酸氧化相关酶的活性从而使心肌代谢由脂肪酸代谢向葡萄糖代谢转化,促进心肌能量代谢,提高ATP生成的效率,提高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和左心室功能,并通过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来抑制心室重构[2]。本研究结果显示,曲美他嗪组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较用药前有上升,与对照组和用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曲美他嗪可以提高心衰患者的运动耐量[3]。
总之,曲美他嗪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使6 min步行实验距离延长,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耐量[4]。本研究中曲美他嗪组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者,说明曲美他嗪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1] DiNapoliP, Taccardi AA, Bars otti A.Long term cardioprot ective action of trimetazidine and potential effect on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in patients with ischaem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J].Heart, 2005, 91:161-165.
[2] 曲美他嗪IV期临床协作组.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室衰竭患者的疗效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33(10):793-795.
[3] DiNapoliP, DiGiovanni P, Gaeta MA, et al.Trimetazidine and reduction in mortality and hospita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dilated ardiomyopathy.a post hoc analysis of the Villa Pini d′Abruzzo Trimetazidine Trial[J].J Cardiovasc Pharmacol, 2007, 50(5 ):585 -589.
[4] 周红漫.曲美他嗪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6):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