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20023 4) 张 健 江 晔
在众多学科中,地理是实现灾害教育的主渠道,这主要是由地理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和学科内容所决定的。在国家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7—9年级)》中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在《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中明确规定在初中阶段学生能珍爱生命,了解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2008年以来,“地震”再次成为热点和焦点问题,对学生进行防震减灾教育,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环节,有必要纳入中学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是“日本”一课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地理教学的方法是很多样的,不同的课题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活动教学在防灾减灾意识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优势,一是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讲究寻找学科知识和学生生活的结合点,防灾减灾教育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有利于活动的开展。二是由于防灾减灾教育的重点是学生灾害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完善,活动教学是真实而富有意义任务下的“做中学”,有利于学生观念和行为的统一,更加有利于防灾减灾技能的形成。三是活动教学更能够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过程,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因此防灾减灾教育中鼓励教师运用各种教育资源自行开发和设计一些活动。
防震减灾(建议放在“日本”这节课时后)
1. 通过地震危害的讨论,认识地震灾害的危险性;
2. 通过地震应急箱和防震减灾行为的探讨,知道正确的防震减灾措施;
3. 在漫画配文环节中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在小组合作中,增强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5. 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体悟地震灾害与自身安全的关系,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
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确定组长。
2. 将学习材料发放至各个小组。
3. 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记录表。
【说一说】认识地震灾害的危害
1. 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
2.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地震的危害并进行总结。
【写一写】正确的防灾行为
1. 学生完成活动记录表一。
2. 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示防震小游戏,验证学生们的想法。
3. 组织学生在课堂中演练下表中的场景2。
活动记录表一任务:1. 地震突然发生时,在不同的场景下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来确保自身的安全。在下列场景中,你会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将你的想法填入表格中并写明你的原因?2. 通过游戏软件的演示,你已经知道在不同场景下的正确应对地震灾害的行为,将这些正确的行为填入表格中,并与你之前的想法进行比较,纠正你错误的想法。地震发生时场景 你会采取的应对措施 原因 正确的行为场景1.当你正在家里看电视时场景2.当你正在认真听课时场景3.当你和朋友在逛街时场景4.当你在电影院看电影时
【议一议】地震应急箱里应该包括哪些物品
1. 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地震应急箱:灾害发生前准备好的,携带方便,随拿即走的救命包。
2. 学生完成活动记录表二。
3. 教师对各小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并补充地震应急箱的相关知识。
活动记录表二任务:小组讨论下列哪些物品应该放在应急箱内,并说明理由?(限选8样)物品 √ 用途 物品 √ 用途哨子 存折/信用卡电筒/电池 万用刀干粮 绳子瓶装水 手套糖/朱古力 电话处方药物 口罩现金 毛巾证件 擎窗器(可攀爬墙体)地图 雨具指南针 紧急电话号码
【想一想】看图配文
1. 学生完成活动记录表三。
2. 小组通过角色扮演汇报漫画配文情况。
images/BZ_507_242_1791_677_2137.png活动记录表三任务:1. 地震突然发生时,在不同的场景下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来确保自身的安全。在下列场景中,你会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将你的想法填入表格中并写明你的原因?2. 通过游戏软件的演示,你已经知道在不同场景下的正确应对地震灾害的行为,将这些正确的行为填入表格中,并与你之前的想法进行比较,纠正你错误的想法。老师:老师:学生:学生:images/BZ_507_1238_1791_1672_2136.pngimages/BZ_507_242_2145_677_2491.png妈妈:小张:儿子:小王:images/BZ_507_1238_2145_1671_2490.pngimages/BZ_507_242_2499_678_2845.png丈夫:小明:妻子:小英:images/BZ_507_1238_2499_1674_2845.png
【画一画】课后设计
任务: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设计一幅与地震有关的漫画并为你的漫画配上合理的说明。
好的活动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看图配文、角色扮演、创作漫画等较新的活动形式,这些活动符合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好动手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对于课堂中经常使用的讨论、辩论等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新颖的活动形式并不意味着就是优秀的活动设计,“优秀”的落脚点更应该放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面,这就要求活动设计要在学生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这里的基础包括了知识基础、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等几个方面。为了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本活动设计特别重视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电视新闻、报纸等对地震灾害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形象的视频资料唤醒学生头脑中的相关经验,通过“说一说”丰富和完善学生对地震危害的感性认识,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做好准备。“写一写”和“议一议”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假设——推理论证——验证三个步骤,培养学生假设-演绎推理的思维习惯。而对“地震应急箱里应该包括哪些物品?”的讨论,则是让学生们自圆其说,自我论证,通过分析、判断和探究,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建构对地震灾害的理性认识,明确正确的防灾减灾行为。 “为漫画配文”和“画漫画”两个活动的任务旨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本活动设计试图体现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性和层次性,遵循从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这条主线,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横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从这句话中,可以领会到“演习”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进行的地震逃生演习都非常的少。因此在“写一写:正确的防灾行为”中设计了学生进行实际的课堂防震减灾的演练的环节,这是十分有必要的,哪怕只是让学生抱头蹲在课桌下面,都有助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和防震减灾技能的形成。但是在课堂中并不能够模拟全部的场景,因此希望通过后面“议一议”、“想一想”和“画一画”三个环节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动口、动脑和动手的过程中,建立各种与防震减灾的联系,间接体验不同场景下正确的防灾减灾行为,加深对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总之,本活动设计试图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学习,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训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意识到地理学习的意义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