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演主角教学情境化

2010-07-05 01:15新疆哈密石油高级中学83900孙继虎
地理教学 2010年10期
关键词:哈密思维学生

新疆哈密石油高级中学(83900 9) 孙继虎

一、前置地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话”

现行教材中的大多地图,要么置于地理概念、现象或规律之后,用作论证或说明,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探究上的作用类似于“立此存照”的味道;要么使用在文字描述之后,大多从属于文字,起不到“看图说话”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会造成这样的思想,学习地理,有图无图似乎无关紧要,文字记住了,看不看地图就无足轻重了。长期以往,会造成学生不会看图和看不懂地图的结果。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将地图置于新授课之前,置于学生“先学”教材之前,置于学生阅读课本之前,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图里面的内容、原因、原理和规律。比如我在进行《产业转移》一课时这样进行程序设计:

情境设计:呈现“世界制造业向亚洲东部转移示意”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世界制造业向亚洲东部转移示意”图,用自己的智慧提取并整理出你从中获得信息。1.直观显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时空概况。2.训练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请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获取的信息成果。 各自展示,相互交流,吸优补弱。读图分析整理图中获取信息。合作学习,交流成果,达到“两人交换苹果,各自还有一个苹果,而交换思想,各自有两种思想”的效应。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在世界范围内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独立思考,整理思维。 由现象导入到原因分析。请同学们按小组交流分享自己思考整理的成果,有分歧者可以进行争辩,有疑问或者不能达成一致的整理出自己的问题。思考、整理、讨论。达到个体思考,独立思辨的效果;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相互争辩使思维进一步升华。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从课本中看能否解决你们各自的疑问。阅读课本,寻找问题的答案。有疑则有进,有问则有动力,带着疑问学习显然要比先知道结果后阅读课本,无论在兴趣还是动力方面都要有效果。请同学们在讨论一下刚才有分歧的地方,看能否达成一致意见,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问题的按小组整理出来,交给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反馈,以期达到“以图析文,以文助图”的的效果。这是我收集到各小组有问题的内容,看有哪个小组能够解决一下问题?学生讨论,整理问题。深入思考,自由回答。 集体智慧个体展示,引发思维的进一步升华。教师对有明显结论的问题予以总结归纳点评,对发展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予以引导,坚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分发学案。 完成学案。 先学后教,巩固基础。教师点评。批判式聆听。

二、阅读地图,模拟实验,让学生自主梳理思维程序

在我任教年级的学生中,我发现年龄小的初中学生对阅读地图最有兴趣,看图时“全面”看图,像照相机光圈一样是“收缩式”的,先整体后局部,能够迅速地浏览地图上所有的信息,将目光聚焦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上,然后寻找图例,重点阅读,往往很快就能找到主题,根据其阅读地图的特点我总结其出发点是兴趣优先原则。而高中学生阅读地图时直奔主题,寻找有用信息,寻找对答案有用的信息,但往往会得万漏一,不能完整地得到他所要的答案,特别是在高考答题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其阅读地图的出发点是实用主义优先原则,其结果是越是实用,越会出现问题。我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经过调查发现,为了应试,我们教师总是把阅读地图当作考试的手段来培养,只讲地图中对考试有用的内容,否则,弃之不讲,造成学生或是对地图不感兴趣,或是认为地图只是考试时才能用到的内容。

鉴于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既培养他们阅读地图的兴趣,又注意总结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地图中受益。比如我在高一新生第二节课复习初中地理知识时,复习《地图》内容时,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第一步,呈现三幅地图,分别是一般地图(没有指向标和经纬网的地图)、有指向标的地图和有经纬网的地图(以一般地图为基础在MAPINFOR上制成),让其阅读,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感知三幅图上信息,内省三幅图的异同点。

第二步,在每一幅地图上设计两个点A和B,让其判断A在B的什么方位,目的是讨论归纳,实践方法。

第三步,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针对疑难处设计一下问题,哈密(43°N,93°E)在杭州(30°N,120°E)的什么方向?哈密(43°N,93°E)在墨西哥城(19°N,98°W)的什么方位?

对于第三步中的内容,学生对于由于优弧和劣弧导致的两种方向有分歧,而且非常热烈,很难达成一致意见,于是我让他们拿出地球仪,进行模拟演练,并发动学生讨论,让他们讨论出一种方便的定向原则,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劣弧定向方便易行,符合人们的习惯。此时我了解到免试班的学生正在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内容,于是鼓励他们按照程序设计的方法设计出在地图判断方向的思维顺序。课堂气氛热烈而积极,在相互讨论,反复修改的基础上设计出下面“读图程序”。

三、使用地图,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地理思维方法

学生在学地理知识时,虽然对地图上所表示出来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理解了,但由于许多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都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有的尺度很大,有的尺度又很小,加上现实中的地理环境又是非常复杂的,而地理环境是我们每个学生亲眼所见亲身能够感受到的,这给学生理解地理规律和原理造成障碍,我学的地理知识是不是对的?怎么和实际生活中的不一样?诸多疑问就会困扰学生。比如说我第一次带高一年级时,有个学生一天拿着人教版地图册来问我:“老师,你不是说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状况是大风、降温、阴雨天气吗?你看昨天我们哈密冷锋过境,怎么没有下雨啊?”所以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和学生一起前往哈密市气象局,向专家请教,气象局专家通过实验和卫星云图给我们进行了讲解,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冷锋降水的条件。从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比如我们在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对照人教版地图册上的图,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理论举证:让学生观察人教版地图册P16热力环流模拟,让其推理其中原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已有的物理知识足够理解其中的道理。

第二步,实验模拟:按照图示要求,实物模拟实验,验证理论。这个实验容易成功,需要注意的是把冰块和酒精等放入玻璃箱中超过2分钟,再做效果更明显。

第三步,实践检验:做完实验,我还会抽时间带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哈密处在盆地当中,夏季山谷风非常明显。利用双休日我会带学生到天山山坡体验由盆地吹向山坡的谷风,晚上在石油基地让学生体验凉爽的山风。此外在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也是组织学生拿上哈密市行政图,按照选取的点对哈密市不同地点的地租进行调查,然后让他们绘出简单的等地租线图,再让他们分析为什么各地的地租不一样。由于经过了实地考察,他们会对地租与距离市中心的距离以及和交通线之间的相关性的认识会更清晰到位。再让他们分析地图册上“巴西巴西利亚城市功能分区”和“澳大利亚堪培拉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各功能分区形成的影响因素,则会容易的多。

通过图文对照的理论辨析,再加以实践,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会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即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法。虽然有的老师、有的学校囿于条件限制,不如照本宣科来的快捷,但是只要深入地进行不多的几次成功实践,给学生的体验将会是长期的,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烈。

四、学图致用,激励思考,让学生在创新中预测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

学习地理学科的规律、原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学生理解并掌握最基本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并运用这些规律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教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生产实践的结合,并能引导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思维“忧国忧民”。比如说我们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后,我又设计了如下内容:

呈现地图册P32“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让他们说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掌握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后,然后我又提出如下问题:

1.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看看我们哈密属于哪一个自然带?

2.再对照我们身边你看到的自然景观,和图上有出入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给学生呈现303省道两侧滴灌绿化带景观图,分析此绿化带的利弊。

学生一看图,哈密属于温带荒漠带,景观应该是荒漠植物,而他们看到的则是绿树成荫、滴灌草坪到处都是,是有矛盾的,于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哈密还是属于温带荒漠带,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因素,是冰雪融水灌溉的结果,如果没有了灌溉,这些乔木和草坪都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我赞许地肯定了他们的讨论。而后重点引导他们讨论第三个问题,肯定的学生认为绿化带可以缓解司机视觉疲劳,减少行车事故,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但是“涵养水源”马上又被一部分同学否定了,他们认为省道两侧都是戈壁滩,哈密年降水量只有33毫米,在这个地方很少有常年地表径流,这样的绿化带能涵养什么水源!持否定态度的同学认为哈密本来就是全国全新疆最缺水的城市,花这么大价钱用滴灌种这些树简直是劳民伤财,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这些树小的时候都需要滴灌,那么长大了又会需要多少水?!

我觉得这就是地理课的本来味道,学习了地理知识,来解决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对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有自己独到的地理思维、思辨地看待这些问题。当然现实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的正确与否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但是学生能够就学到的知识积极辩论,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这种意识是最值得保护的,这也与我们培养“对世界负责任的公民”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猜你喜欢
哈密思维学生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京新高速全线通车哈密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
赶不走的学生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学生写话
哈密垦区棉花超宽膜1膜3行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哈密方言“走”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