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的创作精神与演奏体会

2010-07-03 06:47李佳
剧影月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谱例奏鸣曲乐章

■李佳

贝多芬作为欧洲音乐史上一位伟大的、富有创造性的人物,他的创作承上启下,在集古典主义大成之后,为浪漫派开先河,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他的32首奏鸣曲贯穿着他独特地创作思维,这种被认为是自传式的音乐具有英雄性、戏剧性的特点。其中尤为著名的是他晚期创作的奏鸣曲,每一乐章都被人们视作经典名曲,从而为奏鸣曲这种体裁的形式和内容的完善与成熟做出了巨大贡献。

贝多芬作为时代的革新者,他将新时代、新思想中所需要的内容加入到新的艺术形式中,用其具有英雄和豪迈气概的音乐来顺应时代和艺术发展趋势,不仅在思想内容上用作品中的主旋律渲染进步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将古典派钢琴奏鸣曲推进到浪漫派。因此我选出其晚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作品110进行研究。

一.Op.110所诠释的情感让心灵震颤

贝多芬晚期的创作打破了固有的形式 (维也纳后期1809-1827),其风格和以前截然不同,他的钢琴奏鸣曲Op.110多处运用赋格和变奏曲式,这说明他已从充满矛盾的戏剧性的情感表现上升到沉思内省的哲学思维中。

可以说贝多芬晚期作品每首都是经典之作。这首奏鸣曲(OP.110)属贝多芬晚年“五大奏鸣曲”之一,深刻的哲理性和对复调与对位的爱好,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同时体现了贝多芬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对人生目标的意识——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实现。此时作曲家双耳失聪,个人生活不幸,处境的恶劣开始对其产生巨大影响,是贝多芬创作最少的时期。这首奏鸣曲形象的表现了老年贝多芬的痛苦,彷徨和内心的挣扎,此时创作的根本倾向—自由式、心理式、深刻的哲理、复调手法及浪漫主义艺术思维等。这首奏鸣曲没有献给任何人,它是在贝多芬新的生活考验,精神痛苦和疾病缠身时期(1821年12月)完成的,是与《第九(合唱)交响曲》等庞大作品同时写作的。这首奏鸣曲的主题材料之间的关系十分精妙。主题就是回向古老的年代,吐露出贝多芬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可称为追忆的、怀古的奏鸣曲,并采用和发展了德国民歌的曲调,在艺术手法及风格上达到了异常的精炼。他的创作己从早、中期那种激烈、充满矛盾开始转为自我反省、追求超凡宁静的精神升华的境地,预示着浪漫主义时代的到来。

二.Op.110结构与演奏的结合惟妙惟肖

1.第一乐章

在轻松自由的主旋律进行中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的曼妙世界,温柔抒情中流露出一股似火般的激情,虽然是奏鸣曲式,但在构成方面又显得非常自由。从旋律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志向,一种内在的定力,一种顶天立地的气度。在演奏这首乐曲的时候要注重音乐的线条,要有张有弛,优美中不乏坚强与刚毅的精神。

①呈示部(1-40小节)

主部主题(1-4小节)初看像引子,采用四声部的写法,洋溢着个人情感。贝多芬指定这个主题要温顺、优雅。而主题的开头动机,是全乐章的基本动机。随后是圣咏式的声部排列法。演奏这一乐句时要注意右手的主旋律音,触键要深但不可以重,在第四小节的降D音上的颤音和延长记号要做得随意自如。(5-12小节)与第一乐句有所区别,给人以宁静、优雅和美好的感觉,其旋律优美,更具有歌唱性,亲切可人,感人肺腑,充满了憧憬之情,这似乎是贝多芬对遥远过去的一种回想。此处在演奏时要注意右手把声音弹的优美柔和,控制好触键的力度,将音乐的线条演奏出来,这时的句子有明显向上的走向,流畅隽永。左手要更加平静,非常均匀,注意双手比例及和声变化,低音触键要厚重一些,避免连音的出现。(见谱例1)

谱例1:

连接部(12-19小节)以三十二分音符进行开始。这里明确体现了贝多芬晚期作品具有的即兴式风格特点。这段演奏应极其清澈,轻巧,弯弯曲曲的琶音是如此的流动、轻盈。这是贝多芬非常喜爱的从内在转向外的标志,这又是美好的、理想化的大自然催人入睡的温柔。想弹出这种音效很不容易,我的练习方法是先从强开始,练习指尖的支撑力,然后逐步轻练。此处的踏板要采得十分严谨,在右手跳音之后踩踏板,在左手空半拍时松踏板,这样进行练习就能发出想要的声音,右手的分解和弦要弹的清晰,但是有跳音记号的音符也不能直接弹成跳音,而是要在众多的音符中突出出来,使这些跳音形成一个旋律线条。(见谱例2)。

副部主题(20-28小节),起初它的写法是两声部的,左手要陪衬好右手,上声部要弹得透明轻丽,相反方向的进行要演奏的稳定,高八度的高声部仿佛似天外之音 (见谱例3),随后变得越来越浓厚,又回到了现实。贝多芬从25小节的P写到了f,演奏者在此处要尤为注意控制渐进的速度和力度。(见谱例4)。

第一个结束主题(28-34),它有效的补充了副主题,第一拍是远距离跳跃,准确而平衡,左手演奏时要连贯清楚,右手要坚定有力度,但绝对不能急躁。

第二个结束主题(34-38)此处旋律像一位老人孤独的行走,并越走越远,在36小节右手要一口气拉住。

②展开部(40-55小节)

展开部调性发展到在f小调,以速度型引子的材料发展,这个陈述在左手一小节,十六分音符动机的模仿的对立性伴奏背景上大大地发展了。主要展开是根据主部主题开头的动机作出八次的转调与反复以模仿的对位性伴奏发展。左手不再是简单的伴奏音型,而是与高声部相互呼应的旋律进行。演奏时开头要比呈示部的音量要多些,更加的热情,左手出现咏叹调音型,要弹得十分流畅,要完全按谱上的要求,这一部分充分展现了贝多芬苦闷却又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矛盾心情。弱之后才能做渐强渐弱(见谱例5),要把旋律与和声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谱例5:

③再现部(59-96小节)

主部第一乐句的陈述从三十二分音符和声音型上开始。音乐似乎又回到了最初明亮的,充满阳光的幻想之中,音乐情绪更加饱满,略带有庄严的性质。主题被变奏和延长了,简洁玄妙的转调具有独特的美韵。演奏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的链接部分时左右手衔接要自如连贯,切忌仓促进行。

尾声由过渡段的素材(32分音符和声音型)开始,以变奏方式平稳的再现第一主题,充分显示了浑然忘我的感觉,旋律的琶音又强调了梦想的情绪,要弹得十分有意境,注意身体与手臂的放松,用手指来控制声音,踏板的使用要恰当,不需过多使用。(见谱例6)在112小节处出人意料地在低音声部悄悄出现根本的引子动机(见谱例7),接下来(见谱例8)应突出降F音。最后像钟声结束在很弱的音响效果中。

2.第二乐章

这乐章是具有中段的二拍子诙谐曲,是贝多芬回忆年轻时的成绩,而感到十分的自豪。音乐具有俏皮的、稍微粗鲁的幽默感,整个活泼的音乐却具有强烈的力度及色彩对比。左手后半拍切分,表现出了玩笑与幽默。主部带有不安的激烈性质,它通过强弱对比交替,造成了律动性的形象。而后又跃升,交错变成轻巧的跳跃游戏。主部再现是复奏,很有音响效果。

第一乐段(1———40小节)。二拍子的谐谑曲,音乐跳动,轻盈,活泼中略带野性,色彩对比强烈。要想把这一部分演奏好,高超的技术和艰苦的练习是非常关键的。还需要注意的是第17小节开始的P,它的旋律取自于德国歌谣,自如轻松,所以演奏时切勿乱。

中段(41———95小节)。降D大调,除74、75两个小节的和弦外,全部都是二声部的,一开始就将下行的主题变奏做了五次反复。42小节右手八分音符的演奏应相当的均匀和平稳,左手的每句都从强拍上的低音开始,接着似乎有一个新的切分声部加入进来(谱例9)。76小节要将sf完全释放出来,要有一种乐队的感觉,随后减弱逐渐开始。94小节调性再次巩固,到了结束句的演奏不需要做任何减慢处理,但最后一个音应充分延长,不要急于向下。谱例9:

再现部(96——147)这一部分和前面一样,演奏这部分时一定要心平气和,不能急躁我认为97小节的延长记号一定是比2小节长的,这时贝多芬情感的释放,需要让听众感觉到这种呼吸的平静,到了98小节主歌谣曲再次响起,让人不尽的回味,感人心肺。在演奏这一部分时,阅历深厚的演奏家会在演奏时显得更加得心应手,因此了解贝多芬的这一时期的创作心理是非常关键的。

尾声(148——162)这一部分时第二乐章的尾声,切分音的演奏在这里可以奏出乐队音响的效果,这些打击式的主调和弦将诙谐曲最后部分加以扩大,把整个乐章有力的收紧。到了159小节稍微交换踏板的使用可以避免音响过于厚重,最后在大调和弦上平静的结束。

3.第三乐章

这一乐章是降A大调的慢板,是一个富有柔板序奏的大赋格曲乐章。从内容与形式上看,是属于独树一帜的杰出作品,体现了贝多芬超时代的音乐创作思想。

前奏(1——26)小节,这一部分是一段自由的即兴性的前奏,起初是三个安详沉思的小节,演奏时要表现出音乐的质朴与安静,不要有任何多余的表情。第4小节一个宣叙调进入,旋律线具有无比的宏大气势。(谱例10)到第9小节,哀伤,悲痛的咏叹调奏出了一种诗意般的忘我情怀,左手的伴奏要极其轻柔,右手的旋律声部极有歌唱性和表现力,这时晚年贝多芬矛盾的内心状态被音乐所完全诠释出来。谱例10

主部(27——167)三声部的赋格曲充满了动听的旋律和深厚的感情,赋格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部有着妙不可言的联系。赋格的第一次陈述在降A大调的属和弦上,弹奏这部分时不要拖速度,要朴实地演奏,每个声部要像说话一样,而不是过于表现。赋格的再现是在G大调上开始的,先是倒影,缩短了主题的时值,保持主题并速度逐渐加快(谱例11)。虽然有人说贝多芬的赋格不够完美,但是他在创作中通过倒影,音调及声部的模仿,增大主题,又一次证明了贝多芬在这里创造了唯一自己风格的赋格曲。(谱例12)

尾声(168——213)在激情燃烧的同时,贝多芬创作的戏剧性再次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209小节十六分音符被写成两个一组而不是三个一组,并且写得很精巧。此时主题的时值被缩短两倍,一个喜气洋洋,欢乐宏伟的场面出现在我们耳边。

这首奏鸣曲的构思与创作真真切切地体现了贝多芬深邃的思维和一种平静中酝酿的火热激情,在他的晚年,虽然饱受生活与疾病的痛苦煎熬,但是他的创作毅力不减,相反却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与心灵的震颤。其音乐的表现力超越了时代,成为人类文化艺术财富的瑰宝。

猜你喜欢
谱例奏鸣曲乐章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声民族化技法研究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饥饿奏鸣曲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呼噜奏鸣曲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