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爻辞的审美透视

2010-06-27 01:49:10任运忠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名作欣赏 2010年32期
关键词:爻辞周易意蕴

□任运忠(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冯 斗(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成都 611731)

众所周知,《周易》本是一部占筮之书,但其卦爻辞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数千年来经学家一直将其奉为哲学经典,并尊为“群经之首”。同时,《周易》卦爻辞也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但并未引起经学家们足够的重视。“人们早已习惯于这样一个常识:《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殊不知,《易经》(周易)里已经隐藏着一部时代更早的诗集。”(黄玉顺,1995:1)《周易》卦爻辞优美的形式,艺术的修辞以及深刻的意蕴无不赋予《周易》诗歌般的审美特质。

一、形式美

《周易》卦爻辞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表示吉凶祸福的占断辞,另一部分是表示记事或事理关系的象辞(谢祥荣,2000:207)。如《离》卦上九爻“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其中前三个分句是象辞,而最后一个分句“无咎”是占断辞。《周易》卦爻辞中常用的占断辞还有“元吉、利贞、有悔、吝,凶”等。象辞常采用诗歌的形式,而剔除占断辞《周易》卦爻辞的形式美便显露无遗,具体体现在象辞的音韵和句式两个方面。

爻中“宗、墉、攻”押韵,而五爻和六爻将押韵字换成了“笑、郊”。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周易》卦爻辞大都采用了韵文的形式,但韵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从形式上看虽不如格律诗歌整齐规则,但读起来仍朗朗上口,给人以诗歌般优美和谐的音韵感。

2.句式。《周易》卦爻辞简洁洗练,常采用整齐的二言、三言,或四言句式;抑或采用多言杂用的句式。(1)二言句。如《贲》卦上九爻“白贲,无咎”。《损》卦九二爻“利贞,征凶,弗损,益”之。(2)三言句。如《需》卦九三爻“需于泥,致寇至”。《否》卦初六爻“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3)四言句。如《剥》卦上九爻“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无妄》卦六三爻“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4)杂言句。如《革》卦上六爻“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该爻采用了二言、三言和四言杂用的句式。《周易》卦爻辞文辞简约而灵活,给人以美感。

《周易》卦爻辞还常采用对偶句式。如《随》卦六二爻“系丈夫,失小子”。该爻前后两句都采用了动宾结构,“系”和“失”都是动词,意义相反;“小子”和“丈夫”都是名词,意义相对;该爻用对偶句生动地表达了一种明智之举,紧随成熟的人而远离幼稚之人。再如《剥》卦上九爻“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该爻的两个分句都是主谓宾结构,“君子”和“小人”都是名词,分别指代贵族统治者和平民百姓。“得”和“剥”都是动词,但意义相反。“舆”和“庐”都是名词,分别代表马车和房屋。该爻采用对偶句形象地揭示了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统治者得到马车而老百姓的房屋却被拆了。对偶句增添了《周易》卦爻辞的形式美,传神生动地表现了卦爻辞的意义。

《周易》卦爻辞还常用反复结构,即基本相同的内容在同一卦中反复出现,而且采用完全一致的句式,只修改个别文字以区别不同的意义。如《渐》卦“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磐……九三,鸿渐于陆……六四,鸿渐于木……九五,鸿渐于陵……上九,鸿渐于陆……”《渐》卦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一只鸿雁从河边飞到磐石上,再飞向高地,然后飞上枝头,继而飞至高陵,最后又飞回高地的全过程。该卦反复咏叹“鸿渐于……”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而富有余韵回环之感。

二、修辞美

《周易》卦爻辞采取了多种艺术修辞手法,主要有铺陈、比喻和起兴等。各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加强了《周易》卦爻辞的艺术表现力,更突显了《周易》卦爻辞的修辞美。

1.铺陈。铺陈就是直接陈述和描写人物场景。如《大有》卦“: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九四,匪其彭,无咎。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有”,即大丰收。“害”通割“,无交害”指粮食还没有收割完。“大车以载”指将收割的粮食用大车装载。“公用亨于天子”指官员向天子纳贡。“匪其彭”指运送粮食的车队声容浩荡。“厥孚交如,威如,吉”指护送粮食的卫队和谐而又不失威严。“自天佑之”指丰收是受到了上天的保佑。《大有》卦从初爻到上爻都采用了铺陈的修辞方法,描写了大丰收后向国家纳粮的盛大场景,彰显了人民的富有和国家的富足。

2.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一件事物去比拟另一件事物。《周易》卦爻辞常常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人们熟知、浅显而具体的事物去比拟陌生、深奥而抽象的道理。如《履》卦六三爻“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人,凶。”“眇能视”指半瞎的人虽然勉强看得见,但看不清。“跛能履”指脚跛的人虽能然勉强行走,但走不稳。“眇能视”和“跛能履”都比喻自专自用,恣行罔顾的人(金景芳,吕绍纲,2005:114)。“履虎尾,人”比喻如果这些人继续勉强从事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就如同踩到老虎尾巴而遭老虎咬一样凶险。《小畜》卦卦辞“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比喻事物还未成熟,尚在酝酿之中。《大壮》卦上六爻“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比喻行动莽撞,结果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3.起兴。起兴就是先言他物以激发联想,并借以抒发感情。起兴是《周易》卦爻辞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明夷》卦初九爻“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该爻先讲受伤的明夷鸟拖着沉重的翅膀艰难地飞行,以起兴起君子为躲避灾祸而踏上艰难的旅途,一副饥肠辘辘的模样。《渐》卦九三爻“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鸿雁的栖息地本该在河岸边,而该爻中鸿雁却飞到了高地之上,爻辞以鸿雁远飞起兴,引出丈夫从军远征而不归还,妻子在家不能怀孕也不能生育,表达了妻子和丈夫之间的思恋之情。

三、意蕴美

《周易》卦爻辞虽言辞简约,但意蕴深刻。透过卦爻辞的字面意义可以看到《周易》厚重的文化意蕴,丰富的道德意蕴和深邃的哲学意蕴,从而凸现了《周易》卦爻辞深刻的意蕴美。

1.文化意蕴。《周易》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郭树森,张吉良,1993:1)。《周易》卦爻辞饱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文化意蕴,如《乾》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该爻描写了一个志向远大的君子形象,他整日勤勉事事而不知懈怠,到了晚上也能心存戒惧。他时刻以危厉自省,即使身处危境也无灾咎。该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以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周易》卦爻辞往往以“中”为吉,如《讼》卦卦辞“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师》卦九二爻“在师中。吉,无咎”。《周易》的“中道”精神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中庸和谐”的文化意蕴。

2.道德意蕴。《周易》卦爻辞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道德践行准则和思想。以《谦》卦为例:“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谦虚而又严格要求自己的君子即使涉难行险也会获得吉利。“六二,鸣谦,贞吉。”谦虚的美德名扬四方并能坚守,便可获得吉利。“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虽有功劳却保持谦虚的君子如能始终如一就可获得吉利。《谦》卦讲谦虚谨慎的道德行为,从初爻到第三爻占断辞均为“吉”,体现了《周易》卦爻辞对谦虚美德的推崇。《益》卦九五爻“有孚惠心,勿问无吉。有孚惠我德”“孚”,信用的意思。(周绪全,王澄愚,1988:99)。诚信是人立足治本,该爻讲只要你以诚信待人,别人就会欣悦诚服,对你也就能以诚相待。《周易》讲诚信的卦爻辞有共有四十多处,足见《周易》对诚信美德的重视。

3.哲学意蕴。《周易》卦爻辞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意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理性思考。如《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乾》卦从初爻到上爻描写了龙在不同时期的形态,或潜,或现,或惕,或跃,或飞,或亢,从“潜龙”到“亢龙”的整个过程经历了六个不同的阶段,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周易》卦爻辞同时还包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如《泰》卦九三爻:“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平”和“陂”是一对矛盾,“往”和“复”也是矛盾对立的,但矛盾的双方不可能孤立存在,矛盾的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泰》卦卦辞“泰,小往大来。……”《否》卦卦辞:“……大往小来。”“大”和“小”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往”和“来”是矛盾运行的不同方向,《泰》卦和《否》卦的卦辞反映了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观点。

四、结 语

《周易》卦爻辞是古代先民占筮活动的记录,但从形式、修辞和意蕴来看,又确实具有艺术的审美因子。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周易》作为哲学典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周易》同时也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

[1] 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1995:1.

[2] 谢祥荣.周易见龙[M].成都:巴蜀书社,2000:207.

[3] 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4.

[4] 郭树森,张吉良.大道之源:《周易》与中国文化[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

[5] 周绪全,王澄愚.古汉语常用词通释[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99.

猜你喜欢
爻辞周易意蕴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周易》卦爻辞的空间性言说
临卦的文化意涵与生命关怀
甜甜的“蝴蝶茧”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周易》与《孙子兵法》
孙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49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3
意蕴难求
小说月刊(2015年6期)2015-04-23 08:48:52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12
如何领悟《周易》卦象的奥妙
考试周刊(2014年71期)2014-10-20 2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