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彰显文化底蕴

2010-06-25 09:59朱小东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0年6期
关键词:历史作文同学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先给大家展示一篇中考满分作文的片段,看完后探讨一下文段用了哪些素材。

(投影:不必像夸父,逐日的脚步从不停息,却终于留下遗憾而去;不必像春蚕,吐丝的节奏从不减缓,却终于要丝尽蚕亡;更不必像精卫,填海的旋律从不改变,却终于被大海吞没。人生有许多步,然而关键的只有那几步,暂时停留是为了等待时机,积累力量,走好那几步。——选自满分作文《停是为了走得更好》)

生:(小组讨论片刻后)这个文段使用了夸父追日和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还化用了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意。

师:是的,神化故事、古诗文名句、历史传说等属于文化的范畴,在你的作文中炫示丰厚的文化积淀,增添作文的文化底蕴是使“阅文者悦”的制胜之招。一篇作文的文化氛围其实就起于这些文化因子和谐的组合,同学们打开手头的优秀作文选,看看里面有充满文化感觉的作文吗?

生:(翻阅后,很惊叹)老师,有啊,而且很多。

师:大家从这些优秀作文中可以看出,除了刚才发现的几种文化因子,还有哪些呢?

生1:有历史典故。

生2: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 件。

生3:有寓言故事,还有一些俗语、名言。

生4:我发现有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师:大家找得很好。在作文中有意识地大胆镶嵌文化因子,能使文句有意蕴有文采,文章富有厚实典雅的磅礴之势,能反映出作者的文化素质,使阅卷老师感受到写作者的深厚积累。下面,我们来看看几种常见的技法怎么运用。引用古诗词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了吧?

生:(齐声)是的。

师:假若我们写一篇以“水的联想”为话题的文章,同学们可以引用哪些与水有关的诗句呢?

生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生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生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学们早读课的辛苦没有白费,引用这些诗句会让文章富有诗情画意,也更充满古典文化的底蕴。现在我们以一个与“文化”关系最密切的话题来写一段话,直接引用或化用诗词句都可以,话题是“读书”。

(生构思,写片段)

生:(到讲台前读自己写的段落)我畅游书海,感受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情;我漫步大漠,欣赏“长河落日圆”的画卷;我凭栏伫立,体会“衔远山,吞长江”的壮阔。

师:(鼓掌)妙,这位同学引用灵活,思接千载,引领读者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文学之旅,引用的诗句具有可视性。还有谁来?

生:书中的诗是不变的,唐诗的明月光依然照彻着中华游子的心灵,让整整一个民族不敢把目光露在夜里太久。王维的清泉,岑参的早雪,杜甫的伤别,李白的青崖白鹿,王昌龄的秦汉明月……依然在文化里发酵,在民族的血液里奔流。

(全班学生不由自主地鼓掌)

师:写得太精妙了,美丽的书的世界令人向往。真是“腹有诗书文自佳”呀,没有丰富的积累,想要在写作字里行间散发书卷气,是十分困难的。除了诗句,同学们还知道一些历史故事吗?

生:(齐答)知道。

师:其实,在作文中用上古代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事迹,是与历史的对话,同时又可注入时代精神和个人的生命体验,增添文章的新鲜感。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找一段优美的文字欣赏一下?

(生搜索手头资料)

生:遗憾是荆轲偏偏没有刺中秦王,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偷来火种却被宙斯钉在山崖,是忠心的屈原偏偏碰上了昏庸的楚怀王。(选自中考满分作文《遗憾》)

师:不错,这小小一段话蕴涵了三个历史故事,將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结合,表达作者对话题的深刻认识。这是考生将长期的大量的阅读、思考所积累的素材内化为了自己智慧的一部分,在写作时自然地涌出,贴切地组合。谁再给大家写一段?

生:我正好看了历史人物故事,有个印象深刻的材料我加工了一下。蒙古元军的铁蹄踏碎了那如柳絮的山河。你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你坚定地说:“我有四个愿望,一是斩首,二是剐死,三是煮死,四是腰斩。”让元军将领目瞪口呆。

师:民族英雄文天祥“四个愿望”好似金石之声,直冲云霄,响彻天宇,他的一腔热血名垂青史。历史是一个奇幻的时空,呼唤着我们去重新经历一个个难忘的瞬间。我们历史课本上就有不少的历史事件,都可以化用到我们的作文中来。哪位再来一段?

生:我是个“三国迷”,我联系“三国”的内容写了一段:七十五万大军,杀得东吴丢盔弃甲,刘备被胜利冲昏了头,连营八百里,被陆逊一把火烧得精光。诸葛亮跺足叹曰:“汉室无望矣。”刘备也落得个白帝托孤的下场。这个事件给人启示,人生没有不变的优势,优势会令我们忘乎所以,结果只能是身败名裂。

师:好,运用得非常灵活。记住,让历史说话,让历史证明一切,也证明你文章的观点。事情是靠人来做的,说完了“事”的运用,我们再来谈谈文化人物在作文中的运用。同学们能列举一些文化名人来启发一下其他人么?

生:(思考后)如中国的屈原、陶渊明、诸葛亮、李白、杜甫、苏轼、文天祥、林则徐等,美国的海明威、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印度的泰戈尔等。

师:真是熟知中外啊!点击历史人物,就如同给作文注入了新的活水,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哪位同学先给大家找篇满分作文的片段介绍一下?

生:我找到一篇盐城市中考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请听:她与时间争,她一改昔日清新愉悦的少女柔情,用哀婉苍凉的笔调记下了国家的衰败,发出“流离苦、几时休”的感慨;她与战乱争,争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与久别的夫婿相聚相惜,她巧集《金石录》,泪洒《漱玉词》,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悲苦后,她重新认识自我。“三杯两盏淡酒”,酒淡怎敌晚风急,纤细的手指在弃酒时是否也曾有过“举杯销愁愁更愁”之感?

(学生们发出一片赞叹声)

师:真是好美的意境啊!大家能对这段文字赏析一下么?

生:文章中对李清照的身世及作品作了非常到位的分析、评价,信手拈来的诗词名句,让人不得不叹服作者对词人易安的熟悉程度,也使全文显得典雅秀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俗才情。没有对李清照透彻的了解,没有对李清照作品的仔细阅读,要写出这样的文章是不可能的,值得我们学习。

师:(点头赞许)这个赏析也很独到,表现力很强,看来同学们今天收获挺大,表述都开始“文绉绉”的了。(学生们会意地笑)哪位同学能自己写段给我们体味一下吗?

(生讨论,快速构思写段)

生:没有苏轼、辛弃疾们的张狂个性,就没有豪放派“大江东去”和“西北望,射天狼”的绝世气概;没有柳永、李清照们的多情伤感,就没有婉约派“执手相看泪眼”和“人比黄花瘦”的一唱三叹。

师:这段不错,学到了神韵。文化名人可不一定都是古代的啊,现代的也可以。

生:个性是“情歌王子”张信哲《爱如潮水》般的缠绵;是“苏式情歌”经典苏永康《爱一个人好难》的悲凉;也是“歌神”张学友《饿狼传说》般的火热;还是“浪子歌手”齐秦《大约在冬季》的隽永。

(生鼓掌叫好)

师:这位同学很符合潮流啊。(全体笑)这么多歌手汇聚一堂,很像赴一次文化的盛宴,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文化味足够使人心动了。谈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不能不涉及的。对传统文化的情感疏远是一个民族的短视认知造成的,韩国抢注中秋节,应该是对中国人淡漠传统文化的警示。其实,这些来自生活的民族文化会给你的作文增添绚丽的色彩。结合我们前些天搞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请同学们翻阅活动资料,写上一段表现民族文化的文字。

(生翻阅综合实践活动资料,写语段)

生: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

师:生活场景很亲切很清晰。民族文化是一曲唱不尽的民乐,是品不透的茶茗。新春、清明、中秋、端午等节,享受民族风俗,感受文化魅力,更是联系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

生:我们学过的《社戏》《端午日》等都是展示民族文化的佳作。

师:材为知己者用,文为阅文者写,选取具有丰厚文化因子的素材,亮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写出具有浑厚的文化底蕴、丰沛的文化内涵、较高的文化品味、深刻的文化认知的好作文,就是考场作文取胜的重要绝招。同学们,这节课大家的收获怎么样啊?

生:(七嘴八舌)收获太大了!

师:那就请大家课后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文化味浓郁的作文,参加我们下节课的班级“文化作文”擂台赛。

(下课铃响起)下课!

朱小东,语文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多篇,指导发表学生作文近百篇,现居江苏东台。

猜你喜欢
历史作文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