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红涛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10)01-0092-03
“《周易》与出土经学文献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0月17-18日在武汉召开,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丁四新教授负责组织)。出席此次研讨会的学者共计40余位,提交论文29篇。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并题辞(“澄怀研学理洁静,含道悟大易精微”),郭齐勇教授代表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点致辞,吴根友教授主持开幕式。与会的著名学者还有陈静、周山、黄钊、罗炽、林忠军、蒋国保、萧汉明、李维武等。这次研讨会就周易经传、简帛易学、历代易学和少数民族易学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研讨,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见解。
一、先秦两汉与简帛易学研究
学者们对先秦两汉时期的易学研讨主要围绕《周易》、《易传》和出土易学文献三方面展开。周山认为,《周易》推理系统虽可借用西方符号逻辑的研究方式,区分为对象语言、语法语言、自然语言,但其功能与属性则有所不同。阴、阳初始符号的形成及其属性规定,卦名与卦象的关系,卦爻辞对卦爻象的例说属性,三者共同决定了《周易》的符号推理系统属于类比性质,而西方的符号推理系统则属于演绎性质。他认为《周易》的类比推理有三种主要方法,即据象推理、据辞推理、象辞结合推理的方法,而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推理者的经验和悟性对《周易》类推结论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张春香认为《周易》既具有西方现代生成性思维特征,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生存哲学的独特气质。《周易》的生成性思维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典型特征,这种生成性思维以主体的生活实践为基础,以主体的创造生成为内核,以主体的内在超越为目标,由此建立了一种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生存哲学。程习勤认为解卦不能脱离卦爻辞,不能脱离卦象,在此基础上,再以心理情感为指向得出指导性的意见。他以《左传》所载筮例为个案,着重分析了占筮者的心理和情感指向,认为心理指向在占筮者面对的多种可能性中起着决定的选择作用,并认为春秋筮例所包含的思想与《易传》及后来儒家所宣导的德义准则暗合,并不代表迷信与落后。
黄钊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论证了《易传》成书具有思想资料的酝酿积累、原始初本的形成和定本的完成三个阶段,而且,他认为这三个阶段是前后相继和互相衔接的,《易传》定本的形成应当不晚于战国中期。罗炽将中国易文化以《易传》为界分为两大发展阶段。《传》前易学的发展表现为由“筮”文化时期到“史”文化时期,再到“德文化”时期和“理文化”时期的辩证发展过程。他认为,先秦易学通过巫、史、德、理四个发展阶段完成了“易”由应用到析理的升华,表现为源分流一的发展过程。秦汉以后的易学则以《易传》为起点,表现为源一流分的发展过程。李尚信系统地梳理了《易传》哲学思想的内在结构与体系,将其分为六个方面:生命哲学的宇宙生成论、继善成性与各正性命的性命说、天人合一的三才论、法象天地的知识论与感而遂通的智慧论、崇德广业的实践论与修辞立诚的修养工夫论、天人合一与保合太和的境界论。
陈仁仁认为,通过对通行本和出土诸《周易》文本不同版本《比》卦卦爻辞异文的对比研究,一则能勾勒出易文本变迁的线索,二则可以准确理解易文本的文辞内涵。关于比卦的文辞内涵,他主张应尽量从其主旨即亲辅之道出发,对卦爻辞作出相互关联和合乎逻辑的理解。吴勇、高华平提出,楚简等出土材料中的易卦符号是由符号而非数字构成的,数字卦所谓的集中说、十进位数字说都不能成立。他们认为,对出土的易卦符号要区分实际占筮和经文,在实际占筮中应该是由四象符号构成,在经文中则是阴阳卦画;楚简与其它出土文献中两组并列的易卦符合两次占卦的出卦概率,可能是两次占筮的结果。此外,崔波对汉代易学家京房的哲学思想,尤其是象数易学、阴阳灾变说、“作易以垂教”的教化思想,以及京房易学的和谐思想均作了阐发和论述。
二、宋明清易学研究
关于宋明清易学,学者们主要围绕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代表人物的易学思想展开研讨。孙劲松探讨了两宋之际义理派易学代表人物之一郭雍的易学思想,重点阐发了郭氏的“以易洗心”说。郭雍认为,《易》为法象天地而作,后人读《易》不能用私智去读,要“以易洗心”;《艮》有“思不出其位”之意,符合洗心的思想,郭雍与其父郭忠孝都重视发挥《艮》卦的思想,认为艮之意最接近于道。在解释方法上,郭雍特别注重诸经互证、以经解经,用《诗经》、《尚书》、《中庸》等儒家经典之“理”之“事”来注解和论证《易》理。唐琳认为朱熹对“太极”的诠释从象数和义理两方面展开:从象数的角度看,太极是《周易》卦爻象形成的基础;从义理的角度看,太极是阴阳五行之气和天地万物产生的本源,其中都贯穿着太极为本体之理的基本理念。她主张,朱熹的太极观在理论上超越了汉代以元气为宇宙之初的生成论视阈,将太极视为与卦爻象数、与阴阳五行万物不可分割的本体之理。
黄黎星认为,王阳明对《周易》有许多精辟的见解,或将《易》融人心学思想体系,或借助《易》理来阐发心学的精微。他归纳和梳理了王阳明各类著述中的《易》说,并就其《易》说与“心学”思想体系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辨析,为全面理解和认识王阳明其人其学提供了一个颇为独特的新视角。刘体胜认为来知德的《周易集注》辑采和涵化两汉、宋明诸家的易说,但又自成思想体系,颇重象数和义理的融会贯通。他以来氏象数、义理一体而不分的治易理路为基础,以《周易集注》为主要研讨对象,从易象内涵、立象条例和舍象不可以言易三个层面阐述了来氏的易象学。
梅珍生认为,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融合了多年政治斗争的实践,提出了政治活动中一系列值得深思的政治哲学问题;《周易外传》表现出浓厚的政治关怀,涉及到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他对《周易外传》一书中涉及的重要哲学范畴如“智统四德”、“德神而无心”、“中和之极”等作了深入的挖掘和阐发。郑朝晖提出,从近代哲学的演化趋势来看,惠栋通过易学建立的朴学范型是心性哲学与理性哲学融合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他从核心问题、思维模式、观念体系三个方面对惠栋易学的思想特点及其思想史意义作了探究与阐发。他认为,惠栋从兼两说与既济说中发挥出一套理情成善的礼治理论,将宋儒的天理重新解释成具体的个体性的分理,为清代哲学走向个体化与制度化的思想方向奠定了基础。
三、近现代易学研究
关于近现代易学,学者们或以前贤为例展开个案研究,或以专著为线索加以述评或理论探讨,或对少数民族易学进行研讨与辨析。郭齐勇探讨了熊十力的易学本体论、方法论及其与宋明易学(理学易学观、心学易学观、气学易学观)的关系。他认为,熊氏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来源于《周易》经传,来源于易学,尤其是宋明理学。郭丽娟主张,熊十力特别强调“易道刚健”,并以“健之动”一言为全经之旨归,贯通天道和人事,它在熊氏的易学思想中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欧阳祯人认为,《周易》思想在刘鉴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