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林,林 勇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6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职业面向口径较宽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应用领域广泛。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基础支撑技术之一,随着珠三角区域规划的实施,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过程中,对各类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会更加旺盛。要适应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符合区域发展的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与区域经济融合,与本地企业融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通过对珠三角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期望学生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与维护的能力要求优秀,占到40%以上,说明企业比较欢迎既懂机又懂电的人才。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用人单位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基本功扎实,应用能力较强,能够团结协作,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要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这就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就业。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课程,目前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程4个模块组成。主要特点是根据就业岗位分析岗位任务,将岗位任务分解提炼出与课程教学相对应的课程。目前,部分课程的设计,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而专业通用课程,基本上是仍按原来学科本位模式的理论体系课程进行教学。另外,当前实施教学的课程体系中,机械方面的课程与电方面的课程比重与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存在差异,寻求合适的课程比重关系,对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一线技能人才有着现实的意义。
在专业方向设置方面,当前的课程体系存在专业方向单一,市场适应力较弱的缺陷。表现在学生就业上,体现在毕业生难以胜任顶岗生产,企业在聘用毕业生后,还要花较长的时间对其进行岗位培训,才能达到独立顶岗生产的要求。
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内容组织方面,还没有完全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有待于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针对性调查研究,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不能仅仅是反映企业的岗位需要,还要遵循学习规律,遵循人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根据职业生涯发展规律设计课程体系,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过程,更是将学生从较低发展阶段顺序,带入到更高级的阶段,将专业学习过程变成从完成简单任务,到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发展。
而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往往不是单一的,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对其分析,找出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的工作任务。这种工作任务,应该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在企业的生产和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并且其完成的方式和结果,应有较大的开放性。通过对这样的工作任务分析,找出其支撑知识和能力要求,配备相应遵循学习规律的课程,才能建立起基于工作过程的、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多是建立在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岗位任务,需要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解决岗位综合性任务的能力,才能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综合职业能力,是高级技术人才在社会企业岗位中和职业工作中,能够进行科学思维的基础,是科学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是个人对自身和社会负责的态度综合体现,方能表现出胜任岗位工作的热情和能力。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改革目标,必须设计好与真实的工作情境相一致的教学环境,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培养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技术思维方式。课程体系改革的结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职业成长为中心,以职业要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为重心,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改革目的。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建设课程体系,实施课程教学,强调工作过程要素的全面性和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虽然不同的职业能力需要通过各自的岗位任务来体现,但工作过程的4个要素(见图1)即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总是存在[1]。根据专业培养方向,针对专业工作过程,设计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将学生的课程学习转变为工作人员的工作行动,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工作成果的形式进行考核。
图1 工作过程的组成要素
课程体系还应能体现出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只有让学生在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经历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的整个解决专业问题的全过程(见图2),切实利用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才能获得具有完整工作体系的工作过程知识,并培养出专业岗位技术能力。课程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教学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2],通过学习掌握各种工作过程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实践行动中通过任务引领获取专业知识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获得处理信息、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思考等关键能力。
图2 工作过程系统结构
在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面向的基础上,课程体系是否完善的标准,以能涵盖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来衡量,在明确与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国际通用的资格证书、行业和知名企业的认证标准的基础上,分析国家、行业和企业对从事本职业人员的资格要求,在课程体系中明确资格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使学生在获得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应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应使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中高级资格证的取得,占主要比重。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学院融合工程的办学要求为指引,立足于专业办学条件和发展规划,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应建立在科学合理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对专业人才需求进行现状和前瞻性调查与研究,依靠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实践专业开展研讨会,对专业课程进行解构和优化,开发符合专业方向发展和职业需要的教学课程。
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组成,既要有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社会各界热衷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专家、名人,更要有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代表的行业协会专家,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工学结合等方面,确立纲领,把握方向。特别是与学院有定向培养的合作企业,其用人要求目标明确,课程功能主要由企业实践专家和管理人员确定,他们在专业指导委员会中的作用,更加积极主动,应当占据委员会成员大部分的比重。另外,对于委员们的权力应当加大,不能仅停留在指导权上,还应赋予委员们领导权,不仅使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拥有话语权,还要一定的管理权限,充分体现专业委员会的权威性和导向性。
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人才需求调研范围不再面向全国,而是着眼于学院所在地的周边企业,特别是校企联盟中的有代表性的专业对口企业,以及珠三角地区数量最大的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培养人才,应当成为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因为中小企业数目量大,业务种类繁多,岗位要求各式各样,这就要求在企业调研过程中,充分利用专业委员会的指导功能,尽可能针对具有最大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研。此外,还应在调研过程中,充分积累企业实践专家数据库,为后续的课程设计做好专家储备的准备工作。
依据珠三角企业的人才需求,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设置了三个方向: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开发、自动化生产线技术和工业机器人。按照三个教育板块实施课程教学,以双职业资格证书,实行“三、三、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方向设置改革力度较大,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经过企业调研和对机电一化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针对珠三角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规划要求,在专业办学方向设置方面大胆创新,提出了开设3个专业方向,以期符合当前区域经济需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其中,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开发方向的课程体系,以机电一体化设备开发为主,以满足目前占据市场大多数的用人需求。针对日益发展壮大的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主要采取与人才需求目标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纳入课程体系中,为有需求的企业定制培养。
自动化生产线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强调培养面向轻工、医药、包装电子元器件制造、机械制造、汽车制造行业,从事自动化生产线的操作维护、装配调试、维修改造、设备管理等,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工业机器人方向是学院在专业方向设置上的一次大胆革新尝试,主要面向汽车、机械、家电、冶金、航天、军工、生物等行业应用的工业机器人,培养具有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项目的调试、维护等能力。
按照学院提出的品牌工程的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培养的课程教学计划方案体现岭南特色教育,将课程设计分板块安排,由博雅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实践教育三大板块构成。其中,博雅教育是代表岭南教育的特色板块,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组成;专业教育板块则由专业通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要求体现专业特色,具有有专业亮点,机电专业的课程按3个专业方向在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中,设置具有特色和亮点的课程。综合实践教育包括综合技能模块和毕业实践模块,强调突出专业综合能力训练,达到专业技能职业性的要求。
双职业资格证书是学院多年坚持的人才培养方式,各专业学生的毕业,都要立足在双职业资格证之上。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原有的绘图员中级证和维修电工中级证的基础上,改革资格证书的级别,强调向高级资格证获取方向培养学生,并注重资格证书与专业方向的对接性。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核心是以专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专业课程教学不再区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按照专业工作过程,以工作项目为导向,以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基于工作的学习和基于学习的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工学结合教学方式。随着校内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的不完善,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符合企业岗位需要的实验实训条件,以及企业真实生产情境的教学环境。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关系到学生的培养水平,最终要以学生的就业作为评判标准。只有通过不断的专业工作过程调查和跟踪,努力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才能达到改革的目标,实现学生受益的办学宗旨。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李 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1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