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碧云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广东顺德528333)
随着学院开展各专业毕业生情况跟踪调研的活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师参加了数个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应用的总结会议。在各企业的坦诚座谈中,我们总结出了企业使用毕业学生的重点要求:
一是安心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学多问多思考;要有质量意识,履行职责,对工作任务不论大小,有一个做好一个,保证工作质量;
二是在工作岗位上,要敢于工作,敢于动手,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对有些理论知识不理解够透彻,要多学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积累提高,再应用于工作中岗位上;
三是企业中营业部、技术部、生产管理、质检部门等部门的技术力量分布不均衡,而且与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毕业生在日常工作中要有踏实肯干的作风,进行技术的交流与人际的沟通,服从管理。
笔者认为,这种工作岗位的社会角色,应当在课堂上就让学生得到实际的体会。带着这种想法,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在《机床电气系统运行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不让学生自由组合,而是让同学抽签分组,机会均等,公平组态,每组3人。教学内容的安排包括:CA6140车床电气控制系统,T68镗床电气控制系统,X62W铣床电气控制系统,Z3040钻床电气控制系统,M7130平面磨床的电气控制。
电气原理图是整个设计的中心环节,因为这是工艺设计和制订其他技术资料的依据。
(1)设计电气控制原理框图,确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拟订各部分技术要求。
(2)设计并绘制电气原理图,计算主要技术参数。
(3)选择电气元件,制订元器件目录清单。
(4)编写设计说明书。
工艺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便于组织电气控制装置的制造,实现原理设计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为设备的调试、维护、使用提供必要的图纸资料。工艺设计主要内容是:
(1)绘制电气控制系统的总装配图及总接线图。并根据总图编号设计各组件的进出线号。反映出所有元器件的分布状况和各部分之间的接线关系与联接方式。
(2)设计组件装配图(电器元件布置与安图)、接线图,图中应反映各电器元件的安装方式与接线方式。
(3)根据总原理图、总装配图及各组件原理图等资料,分别列出外购件清单,标准件清单以及主要材料消耗定额。
(4)编写使用维护说明书。
3 人小组完成1.1及1.2步骤后,分工合作到仓库领器件,原材料,在空的电工桌上制作自己的机床电路控制系统。这过程当中,元件怎么布置,空间怎么安排,线径选多粗,接线编号字码的串接,都变成自己的事情和责任了,偷懒了不好意思,想法不相同了,就据理力争,不缺交流,不缺质量,还要和别的组竞争比较,努力做到尽善尽美。从课堂看同学们的积极性而言,这一步做法收到了成效。
机床电路控制系统做出来了,我们还设计了考核环节。
(1)首先,让各小组把自己的控制系统运行起来,对着自己的控制线路描述机床的工作原理。这一下,同学们又紧张起来了。因为光是讲述线路怎么动作,并不是机床的工作原理啊,线路的动作和机床的液压驱动有关,还和机械结构的啮合、冲动、传动有关。同学们找资料,互相答疑,最后,把液压原理、液压缸伸出缩回与机构动作的配合、电机启动顺序与机床进级的运动,、机械传动的动力分析,全都明明白白的搞清楚了。而且还能按机床的工作原理,描述了一遍。这一步,把高职学生不愿意学理论课的课堂关冲破了,也把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缺点弥补了。
(2)通过了第一关以后,让同学们撤下,老师在学生的线路上设故障,每组6个,每人单独排故障2个,最后3人再汇总,恢复电路正常运行。这一关,再次掀起了课堂的积极性高潮。老师设故障以后,上电会不会短路烧保险,哪个环节会被搞坏,用电压法测查,还是切断电源电阻法测查,同学们的脑袋中充满了各种想法,把平时知道的维修电工技能一一用上,最终是过关斩将。把教学内容中的5个典型机床电气系统运行与维护操作做好以后,无论是机床原理还是维修技能的掌握,同学们都大有收获。
通过这种课堂训练,学生懂得了在工作中分工合作才有效率;敢于工作,敢于动手,才有积累;做好工作,保证质量,才有效果;勤于学习,努力思考,才有提高。
按照工程设计的要求,安装生产线的工作单元和连接机构,选择驱动器件,连接控制线路,根据客户的工艺流程,选择传感检测对象,确定控制流程,编制控制程序,完成安装调试,空车运行检验,打版检验;包装出货。
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上,选用了亚龙YL-335B型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备,通过安装送料、加工、装配、输送、分拣等工作单元,构成一个典型的自动生产线的机械平台,在系统的各机构采用了气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机械传动、机械连接等)、传感器应用技术、PLC控制和组网、步进电机位置控制和变频器技术等。模拟一个与实际生产情况十分接近的控制过程,使学生能够保证机电一体化设备机械、电气部分的连接、安装调试运行能力。
每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面对一条生产线,从图1的任务4~任务8,有5个工作单元,分为5个任务,要求每个学生轮岗完成每个独立任务的安装编程及调试,然后,小组成员中产生一个线长,由他协调网络控制方案的连接与PLC控制器的编程,启动整条生产线的运行。
图1 自动生产线机械平台工作单元示意图
到抽签分组的时候,同学们比上次分组更热烈了,他们的思维概念是:抽到和谁在一组,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谁都愿意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这时候,在课堂上讲述企业工作岗位上的团队、沟通、合作,特别引起大家的共鸣。
课堂上,出现了企业工作岗位的社会角色,在构建网络控制方案时,各站的资源分配、信息通讯发送接受,相互交往之声此起彼伏,各站的驱动任务的控制、零件加工的先后次序,站与站之间物资的传送衔接,都被同学们有条不紊的串行起来了。动了,连上了,走顺了,欢呼声,一组比一组大,连老师也为他们的成功感到高兴。
通过小组的协作,同学们懂得必须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拥有同团队领导以及同事沟通的能力,协作工作能力,有责任感,精确且细心的工作态度,才能完成任务。
顺德区某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和生产厂长,来到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现场,要求对三年级机电班的同学面试挑人。刚下课,生产厂长就登上讲台,对机电班的同学上了一节就业指导课,阐述了如何根据自己的性格特长决定岗位,在企业岗位中如何与人相处,虚心学习,提升自我;企业如何挑选他们,要求他们,并且将准备培养他们的计划一一提交,诚意邀请同学们加入企业的建设。经过一番动员,同学们也纷纷报名递交求职信,通过现场面试答疑,厂长当场拍板定下要9人,寒假就可以到厂里见习上班。
寒假开始,9位同学就到厂里上班。毕业后,全被招聘为员工。一共给他们安排了6个工种:设计人员2人,检验人员1人,加工安装人员2人,安装车间助理1人,整机安装调试1人,生产计划1人,销售1人。
同学们到厂里上班了,专业负责人也到厂里跟踪了解同学们的技能、上班态度以及厂里的产品和应用的最新技术。结果,指导刚毕业不久的同学们把原先厂里的最大难题——产品的电控设计、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等顺利接手,并且对厂里原先非常不稳定的自动生产线多站网络的控制设计完善,得到了客户的好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同学们在企业中立住了脚,挑起了重担,得到了企业肯定,对学院培养的技术人才非常满意。
这时,企业开始对老师感兴趣了。他们认为能培养出好学生的老师,一定不差。企业带着这样的想法来找学院,提出更广泛、更深入的校企合作项目。
其中,有邀请学生全程参加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装拆、测绘、设计结构、设计工艺,从中选择学生留企业工作,岗位可以是设计、整机装配调试、销售等等,这正是工学结合的关键点。
还有,提供样机给老师们开发设计,并且回到企业进行加工生产,形成产品,再深入进行产品系列化设计——这正是培养老师职业能力、双师素质能力的好机会。在职业教育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学习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的。通常,专业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劳动材料的认识等。老师掌握了机电一体化装备的专业能力,掌握职业行动知识,对指导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具有直接言传身教和示范性教育的作用。
还有要求我们把部分机械装备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懂得木材加工工艺、知道板料、实木制作的木工机械销售服务人员——订单式培养的又一案例。这当中,提出了行业、职业、专业能力向专业群集成的要求,传统的专业在某些社会职业要求中,已显得不太够用,除了要求学生可迁移的、跨职业的能力外,在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行动导向课程建立的潮流中,也应顺应社会的发展,集结专业群的优势,将最新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快速适应经济建设的要求。
在企业这个舞台上,老师的科研成果,转变为支撑企业生命力的产品;从企业积累的教学素材,培养出学校的教育产品,转变为支撑企业经营生产的骨干技术力量;这真正实现了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多方共赢的目的。
[1]黄向慧,杨世兴,黄梦涛.现代电气自动控制技术(第2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黄志昌.自动化生产设备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吕景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4]乡碧云.板料加工自动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J].电气自动化,2009,(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