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康
菜根味好书无价
○陈福康
最近我经常翻阅而手不舍释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明清稿抄校本鉴定》。这本书虽然比较贵,要198元,但我觉得绝对值,而且可以说是超值。大概“识货”人也蛮多的,朋友告诉我在一些书店里已经买不到了。
首先,此书装帧印刷之高雅精美,就真是不多见,特别令人赏心悦目。封面端庄的真书题签,一望而知是顾廷龙老先生的字,但顾老作古已久,难道谢世前就已写好?看书中说明,原来是集顾老的字。那也很好啊!因为顾老正是第一流的版本目录学家,而这本书主要作者陈先行先生,就是顾老生前领导和指导的上海图书馆古籍部的工作人员,而现在也成为该馆著名的古籍专家了。我作为有幸认识顾老的晚学,看到他老人家的字,就感到分外亲切。
书中主要的篇幅,是明清著名稿本、抄本、校本的书影,以及明清著名藏书家、鉴定校勘家的印章、墨迹。我翻看时不得不一再感叹,我们先人的毛笔字怎么都写得这样好啊!不用说明清名流学者的手迹了,即是那些不知名的“抄胥”的书法水平,都很明显地为今天一些学者以至“大师”“领导”所遥遥不可及!而今天的某些人却还那么敢于到处“题词”,一对比就更觉得滑稽了。而占全书很大篇幅印出的藏书印、鉴定章,以及一些“闲章”,在我看来简直方方都是篆术精品,值得细细鉴赏。也就是说,我首先是以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来看待此书的。
其次,这部书很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或者说求知欲,令我“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以前,我老是在郑振铎先生等人的书里看到他们大谈什么“毛氏(晋)精抄本”“黄氏(丕烈)精校本”之类的,到底精妙到什么程度啊?不得而知。也曾看到过一些书中附印的书影,但大多印得粗糙。这本书则极为精细,而且都是彩照,这就可以仔细了解和欣赏了。因为工作的需要,我以前也接触过一些明清、近代的稿、抄、校本,我深深体会到,如今要在图书馆、博物馆里借阅这类书,是非常烦难的,都得领导批条子。因为全是孤本,当然不好随便出借。我还算幸运,凭着大学教师、高级职称的身份,且图书馆、博物馆里还有我不少朋友,最多带上一张介绍信,除了国宝级的本子以外,基本上还都是能看到的。但我也是不到万不得已,不敢去麻烦人家。所以,我对明清稿抄校本的全貌,就不可能充分了解。我一直对陈先行这样守着兰台石渠的工作十分羡慕。现在,他把他了解的部分精品系统地展现给我们这样的读者了,其快何如!
我以前在图书馆看古籍时,也不时看到过一些藏书家的印章和题记。但在馆里阅读的时候,时间特别紧张,哪里能细细鉴赏那些图章呢?如果想拍个照带回来的话,还得付好多钱。亡友林申清兄曾花大力编印过两本藏书家印章的书,当时定价也不算便宜,但很快就售罄了。听说像潘家园那里的一些收购倒卖旧书的人,都抢着买,当作发财的工具书。如今,这本《明清稿抄校本鉴定》里也收入了很多这样的图章,而且印得那样清晰,我不免有一点儿担心了。因为现在旧书拍卖的行情那么高涨,以电脑技术刻制图章又是很简单的事,万一有人“私刻印章”来假造善本,那不是帮了坏人发财吗?但又一想,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陈先行这样的专家在,要骗过他们的法眼可没那么容易。我想起,前一阵有人冒充鲁迅“自留”的刘半农赠书,尽管大做宣传,还借了某名流的牌子,但也不过只能骗骗个别本来就不会买的人,最后还不是伪造者雇的托儿“买”回去自己“收藏”了?
当然,此书最大的价值是它的学术贡献。版本(包括刊本和写本)鉴定,是一门高深严谨的学问,没那么好混的。我虽然艳羡陈先行他们的工作,但我又知道干这样的活儿必须是“咬得菜根”、甘于清贫、不怕吃苦的真学者才能。这本书虽然字数不多,但深入浅出,极便于人们初学。同时也可以说,这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之书,值得专业工作者借鉴。因为以前有的,主要是刊印本鉴定方面的著作,而有关稿抄本的鉴定专书则比较罕见。此书也颇有创见,甚至对现有的《古籍定级标准》中的有关规定和定义也提出了自己的具有说服力的看法和建议,还举例说明了即使在上海图书馆这样的著名大馆中,也时有把重要的稿抄校本的属性鉴定错误、登录不妥的事。作者不只是大胆地无所回避地批评了这种看走眼的现象,实际上也是非常严肃地提出了文物和文献鉴定中的重大原则性问题。请想,后人如果把古人心血灌注的誊稿定本,误判为普通的传抄本,那是多么冤枉的事!
这本书还是一本包含丰富掌故的有趣味的书。例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冬心,传说其画作有不少是别人所为而他自署名字的,但这仅是传说,并无实据。这本书则从沈大成稿本《学福斋诗文集》所删去的一首诗中证实了此事。稿本之珍贵由此可见一斑。又如,1930年代商务印书馆曾影印过《越缦堂日记》手稿,既是影印,该是完全可信,然而这本书则从上海图书馆珍藏原本中看到实际曾经李慈铭老乡蔡元培的删改。蔡氏当是出自好意,但对研究者来说则究非原样了。在这本书印出的照片中,蔡氏批注删改的签条还粘在稿本上呢。
鉴别古人手稿、题字、钤印等,是一件很细致的事。这本书作者十分诚恳地说,他们知识有限,其中或许有错。我最近见过一本近代名人书写对联的书,印得也很好,那些名人的字和对联的内容也很精彩,但可惜的就是编者认错了好多字。要知道,对联的字都很大,也不会有涂改,尚且还会被认错;那么,稿抄校本上涂涂改改、密密麻麻的字,还有书上图章的印文有的是不规则的变体、省体,看错是很难免的。如书中第215页陈檀鱼(1753-1817)的一枚闲章,书上的释文是“布衣暖菜根香喜书滋味长”,我认为“喜”字误认,当是“诗”字的变体。而且,宋元之际诗人、画家郑思肖写过一首《隐居谣》就曰:“布衣暖,菜羹香,诗书滋味长。”顺便提一下,据我所知与陈檀鱼同时的杭州藏书家何梦华(1766-1829)也有这样文字的一枚闲章,鲁迅1912年在江南图书馆看书时就在钱塘丁氏藏书上看到过。那么,到底是两人不约而同地都刻了这样的章,还是其实是一枚?如果是同一枚,那到底是陈檀鱼的呢,还是何梦华的,甚至是丁氏的呢?希望作者查考一番,赐教于我。
顺便再提,这本书中有关藏书家徐乃昌的卒年是错的。虽然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写到徐氏的辞典和书上都说是1936年,但实际却提早了7年!这个问题,前些时的《文献》杂志上还有人考证过的。作为一部严谨的文献学专著,希望以后再版时更正一下。
前人有诗云:“菜根味好书无价,菊把香寒酒有情。”我就借来作为拙文的题目吧。
(本文编辑 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