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红军
儿子今天中午把作业带回来写,有一道题他不会做。我看了一下,该单元的内容是《同底数幂的乘法》,他不会做的那个题目是这样的:已知 2a×27b×37c=1998,(a、b、c都是自然数),那么(a-b-c)1998=_____。
我在了解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后,以为利用幂的意义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导致我掉进了陷阱。直到几分钟后,我才发现,“2×27×37”本就等于1998,题目便迎刃而解了。
题目解完之后,我想到了另一些问题。一是这本习题集为什么把与章节内容不相干的题目列入章节练习里去呢?为的是让学生不要犯我一样的错误,解题的时候,不要总是局限自己的思维?或者是通过这种“设陷阱”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二是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是否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如果发现了,他是不是应该合理地处理编者这样的设计呢?三是如果教师布置作业前自己并没有做过这些题目,那么批改作业和评讲的时候怎么发现和处理编者这样的设计呢?四是教师可以故意对此坐视不管,让学生自己发现这样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或提出质疑吗?
对第一个问题,我倒希望是编者故意的,我不希望教师为学生选择的习题集是粗制滥造的;在此基础上我便认为第二个问题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若不然,那对学生肯定是不利的;至于第三个问题,我不希望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会没有这样的情况吗?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很好地像第四种情况那样有始有终地处理学生作业,我当向他们致敬!
我想,倘若只是把布置作业当作完成教学的一个程序,那还不如干脆什么也别布置,免得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曹忠宏/摄